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輕狂笑嘆書生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新時代宣傳幹部必須立足新思想,以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善於學習、主動創新、錘鍊本領,加強“會指導、會聯動、會寫、會講、會拍(照)”“五會”能力建設,夯實宣傳工作基礎,提升宣傳水平,拔高宣傳效果。

    1. 會指導,做“政治家”型宣傳幹部。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各種宣傳資源基於其不同的立場和視角以及從業人員的水準,對政策和輿情的理解能力和敏感性是不同的,表現為參差不齊的格局。一旦這些參差不齊的宣傳資源不能被統一到同一個結構中,那麼看似豐富的資源也會被消耗殆盡。

    因此,新時代黨的宣傳幹部必須具備高屋建瓴的統籌能力,把各種宣傳資源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並完成方向性的積累。

    如何提高宣傳幹部高屋建瓴的統籌能力?一是要“不忘本來”、“繼往開來”。始終政治站位過硬,始終把握“初心不變”,全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內涵,主動創新,系統提升宣傳思想水平;二是要有“大局觀”、“大勢觀”。宣傳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三是每個宣傳幹部必須是政治家,要具有政治家的高度;每個宣傳機構都應該是黨的宣傳部,要有黨委宣傳部的政治意識和宏觀思維。

    2. 會聯動 ——做“組織家”型宣傳幹部。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比如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說明一個道理:組織優勢勝過數量優勢。一支有組織、會聯動的軍隊往往能夠戰勝數量上有優勢的對手。

    宣傳工作也是一個戰場。在全媒體傳播高速發展的今天,宣傳工作如果缺乏協調和聯動,不同部門從不同立場和職責出發,“各拿各的號,各吹各的調”,就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新時代宣傳戰場的特點是:全方位、多維度、大縱深,要打贏新時代宣傳工作戰需要建立多兵種、跨部門、跨媒介的集團軍作戰模式。而這種作戰模式的有效建立需要宣傳幹部具備協調各方的組織能力即“會聯動”能力。

    “會聯動”就是要以黨的統戰思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做好宣傳工作,善於統籌協調各種宣傳資源為我所用,透過系統提高宣傳幹部的聯動能力,對各項宣傳資源進行最佳化調整,形成合理的分工體系和流程再造,實現各部門、各媒介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從而提高打勝戰的能力。

    3. 會寫 ,做“伐木工”型宣傳幹部。蒼頡造字,夜有鬼哭。文字的力量,由此可見一斑。何為寫作,一言以蔽之,就是將“網狀的思想,透過樹狀的句法,用線性的文字展開”。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文字作為思想和交流的載體,在歷史的演進中,一次又一次地記錄了那些改變歷史、充滿力量的思想——比如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在當下,一段段充滿智慧和遠見的文字的傳播,對於深刻地理解這個時代的發展大勢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起著思想旗幟的作用——比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文字的力量。

    或有人問,“會寫”是對宣傳幹部的基本要求,又何須老調重彈?環肥燕瘦,世殊時異。在不同的時代,“會寫”的標準也不一樣。

    思維清晰、文筆流暢,是對“會寫”的基本要求。而在新時代,“會寫”的標準要加入新的內容、展現新的內涵,要做到思路在言路中潛行,析妙理於毫芒;不僅要做知識與思想的搬運工,更要做伐木工。

    4. 會講,做“思享家”型宣傳幹部。

    語言是文字的動態化。如果說文字是河床,那麼語言就是流淌於河床上的水流。如果說文字是江南的人間四月天,那麼語言就是西子湖畔的依依垂柳、浮動暗香。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講求的是“敏於思而訥於言”,巧舌如簧、能言善辯很多時候是貶義詞。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溝通力和說服力是黨的宣傳幹部的很重要的能力構成。列寧說:“每個宣傳員和鼓動員的藝術就在於,用最有效的方式影響自己的聽眾,儘可能使某個真理對他們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容易領會,留下更鮮明、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學會“會講”、提高“好好說話”和分享、傳播思想的能力,是宣傳幹部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暢享中國美好生活的重要實踐。

    5. 會拍,做“好攝之徒”型宣傳幹部。

    從人類認知外部世界的一般規律而言,“以貌取人”是常態。或者說,人類對於外部資訊的判斷和選擇時,往往是“視覺先行”的。尤其對於我們這個“讀圖時代”而言,更是如此。

    如果說文字是“深刻”的,那麼影象就是“生動”的。相對於文字和語言,攝影圖片更具有直指人心的視覺張力和刻畫能力,它是人類見證外部世界的眼睛,因此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視覺說服力。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爾特提出“刺點”理論。他認為一張好的照片,應該有一處或幾處能夠強烈刺激到觀眾的細節——即“刺點”。只要找準了“刺點”,攝影圖片就會爆發出強烈的表現力和視覺說服力。

    1991年7歲女孩蘇明娟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深深打動了無數愛心人士,喚起了整個社會捐資助學的熱潮;2015年敘利亞難民危機中,3歲小男孩埃蘭·庫爾迪在和家人逃避戰火的途中遭遇船隻傾覆不幸溺亡的攝影照片,刺痛了全世界,甚至直接改變了整個歐盟的難民政策。

    因此,在一個語言、文字、影象混雜在一起的全息傳播時代,黨的宣傳幹部必須具備“會拍(照)”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正常上學,為何還去各種培訓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