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雪霧紛飛129

    何謂詩歌的脈搏?"脈搏"就是劉勰說得"沿波討源"中的"波",也就是古典詩歌的文字結構,我們賞析和品味作品時,並不是在內省自己的心理活動,而是集中精力於文學作品本身,關注的是文字的語言、結構;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透過對文學作品的語言、技巧、形式、結構的賞析才有可能窺其堂奧。古人作詩,講究章法、結構,注重詩歌的起承轉合。"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漁隱叢話》)"善救首尾"這是從宏觀的謀篇而言;所謂 "一步一態,一態一變"即"於豪爽中著一二精緻語,綿婉中著一二激勵語(沈謙《填詞雜說》)"是就詩歌內在的情節和脈絡而言;"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窮(劉熙載《詞概》)"是就詩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們在引導學生鑑賞詩歌時,從詩歌的起承轉合的結構入手,就能獲得解讀詩歌意旨的一把鑰匙。那麼,我們怎樣緊緊扣住詩歌的脈搏呢?(一)、抓住"起"句。詩文的開頭,歷來就有"鳳頭"之說。大凡經典之作,無不在如何經營"鳳頭"上煞費苦心,以求收先聲奪人或"意在筆先"之效。"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興寄託,但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開門見山、當頭棒喝;一種是迂迴入題、託物起興。無論哪種"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開門見山"的"起"式示例: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的首聯"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獨"字當頭,"偏"字相襯,如平地高崗,句式突兀,既震懾讀者又點題明旨,點出作者處處"驚新"處處懷鄉的宦遊之慨;李白《行路難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如朔風逼面、鐵騎突出,將作者悲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氣迸射而出:這都是開門見山的"起"例。含蓄蘊藉、怨而不怒的詩教,使得古典詩歌迂迴入題的"起"式更為普遍。示例: 玉階怨 謝眺夕殿下珠簾, 流熒飛復息。 長夜縫羅衣, 思君此何極。作者先景語後情語,以景象渲染而後委婉抒情的寫法,切合"迂迴"起式。總結:詩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兩點:1、統帥全詩,奠定基調,點明題旨;2、作者著意點染某種情緒,渲染某種氣氛。(二)、重視"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總接,有分承;有明順,有暗接。但都依本文字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歐陽修在《筆說·峽州詩說》所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示例1、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後蟬院》的頷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竹徑"和"幽處""禪房"和"花木"緊承首聯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顯章法的渾圓,又使得"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長,被歐陽修稱為"造意者為難工"之語。示例2、杜甫的《登高》則情景分寫,使得詩歌的脈絡清晰而又層次分明: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落木"承首聯第一句的"風急天高";"不盡長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這樣,作者的"萬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憂國傷時的感慨更顯沉鬱。頷聯在全詩中的作用可見一斑。總結:詩歌中的"承"句的作用:⑴、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縫合傳遞的作用,⑵、為下文鋪墊和蓄勢,以使"體物寫志"更有根基。(三)、直擊"轉"句。請看下面的例子: 《約客》 趙師秀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  閒敲棋子落燈花。本詩的前兩句的功用在於勾勒環境,包括時令季節和地域特色,"黃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鋪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環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種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帶喜悅的情緒的畫面。但"有約不來過夜半"一句,不僅結構上是盪開一筆,而且,也是情緒上變化的關紐所在。同時,使得"閒敲棋子落燈花"的貌似"閒適"實則是焦灼的情緒表現的含蓄而有韻味。由此可見,"轉"是指結構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轉換(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轉"在詩詞的結構中多指律詩的頸聯、絕句中的第三句詞和曲中的"過片"而言。它能引導讀者從中體認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詩歌主旨。故歷代詩人在詩歌的"轉"上,無不絞盡腦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驚便是興觀群怨""陡然一驚,正是詞中妙境。"(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就是對 "轉"的作用的詮釋。示例(一)、 《渡漢江》 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詩人從貶所渡江而歸,離家愈近,思鄉之情愈是強烈,但作者卻宕開一筆,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形象的說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書"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牽連的訊息得到證實,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問來人"。這裡,"近鄉情更怯"的"轉"上接"音書斷",下"關""不敢"句,把詩人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發的淋漓盡致。示例(二)、 《菊花》 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秋叢繞舍""邊繞籬邊"渲染了作者喜愛菊花的氛圍,作為鋪墊。第三句卻是結構上的過度和情感上的急轉。從而使"此花開盡更無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岡,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詩中的"轉"句作用可見一般。94年高考題的C項"三四兩句由描寫轉入議論,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品質。"也正是"轉"句作用的最好詮釋。總之,"轉"句是詩歌中重要的"結"。1、它是文字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轉換的明顯的語言標誌,也是體察詩歌主旨的重要線索。2、高考命題者對其青睞有加。(四 )、定格"合"句所謂"合"就是指詩詞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詩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們在解讀古典詩歌時,對此應該"傾情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ackToLife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