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對龜龜的重要性。鈣質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來給予幫助和支援,而日照是促進維生素D在體內合成的最主要方式。在極度缺乏Sunny或散射光照射的情況下,龜體骨骼和甲殼的正常發育得不到保證,容易出現生長滯緩的情況,嚴重者甚至發生軟殼病。另外,龜在生長過程中,甲殼上新生的部分尤為嬌嫩,在甲片外緣形成色澤較淡的圈紋,俗稱“暴紋”或“暴白”,龜在較長時間的色素沉澱以後才能使色澤較淡的新生部位與原有的體色一致。在Sunny直射量不足時,龜體的色素沉澱速度整體下降,長時間下來,龜殼的色澤就會顯得極為不自然,觀賞性也就下降了。
養龜愛好者在對養龜環境進行佈置時,應當充分考慮到採光強度的問題,家庭式觀賞飼養環境30%-60%的面積保持在每天3到8小時的Sunny直射條件將獲得良好的效果。在這樣的環境下,你的愛龜不僅生長進度喜人,殼色光鮮亮麗,而且在活動量和攝食積極性上也會有顯著提高。
2、調整食譜
每個養龜愛好者都有一套為愛寵精心設計的食譜,有的是各種原生態餌料,有的是各類食材邊角料,還有的是品類繁多的商品飼料。當直接購買到的龜食不能滿足飼養者的要求時,部分愛龜心切的龜友甚至開始親自動手為自己的愛寵製作專屬的食料。但在此之前,每位養龜愛好者都應該充分了解自己所飼養的烏龜需要何種營養以及對各種營養的需求量。
龜殼主要由骨板和甲片兩大部分組成,在生長時對鈣質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在考慮龜殼正常生長的角度上,優先考慮的就是食物中的鈣質含量。很多龜友在愛龜的食譜中安排了較大比例的紅肉(如豬肉、牛肉等),龜在進食以後似乎也獲得了較好的生長速度,但長期實驗證明,豬肉等紅肉類的動物蛋白和鈣質含量的比例並不適用於大部分龜類,長期、大量地將紅肉作為龜的主食將有可能造成龜殼的生長程序跟不上肉體的速度,最終呈現龜體與甲殼的比例不協調,雜食性水龜表現更甚。相比之下,魚蝦等餌料的鈣質含量對大部分水龜而言就比較適宜,長時間、大比例地給水龜投餵魚蝦類餌料較少出現因營養失調造成的殼體比例失調。
所以,在肉食性或雜食性龜的食譜安排中,以魚蝦、各類白肉等為主食,輔以昆蟲、軟體動物、軟質瓜果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在自己動手製作龜糧時,乾料總體含鈣量控制在2.5%-4.5%之間為佳。保證飼料中的鈣質含量可以採用魚粉、骨粉、蝦粉等動物性原料,針對偏素食品種的龜,則可以加玉米粉等含鈣較高的植物性原料在飼料中的比例。
3、保證水位
保證飼養環境中的水位是針對水龜而言的。實際上,具備一定基本常識的龜友在飼養水龜時都知道水位對龜殼生長的重要性。如果在水位極低、不能沒過龜殼邊緣的情況下,隨著龜的生長,其背甲邊緣將會向上翻翹,背甲中央呈凹陷狀;若水位仍較低,末過龜殼邊緣但不能淹沒背部頂端時,雖然殼緣上翹的現象不會出現,但背甲中央扁平、凹陷的現象仍然難以避免。部分龜友將養龜的水位設定在剛好淹沒龜背的深度,而龜殼的生長卻沒有如其所願,這是因為水位剛剛沒過龜背時,龜只要四肢稍作支撐就能將背部頂端露出水面。背甲頂端為脊角板的位置所在,若該部位較長時間地露出水面,則容易粘甲,呈現生長停止或滯緩狀,最終使得龜的形體受該部位所限,變成平背或不應呈現的圓形。
在設定水龜飼養水位時,應以龜在水中四肢撐起時仍不能使背甲凸出水面為最低標準,該原則不僅符合所有水龜的條件,也適用於亞洲巨龜、齒緣攝龜、廟龜等偏水棲的半水龜類。
4、增加磨質
或許很多養龜愛好者曾經發現,龜在自己精心設定的環境中開始新的生長過程,但甲殼上新的生長紋卻與原先已有的生長紋格格不入,除了色澤相差較大之外,其光滑程度和自然融合的感覺似乎也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事實上,要想愛龜的甲殼紋理最大程度地接近自然環境下生長的個體,還需要考慮磨質的問題。
什麼是磨質呢?對很多龜友來說,磨質可能是一個新名詞,其實在養龜的概念中,磨質指的就是能對龜體甲片、爪子甚至喙形成摩擦,使其甲殼紋理不過於突兀甚至防止爪尖、喙緣的過度增生的物體。對龜而言,常見的磨質包括生長環境中的砂石、泥土、水草、樹木枝葉甚至是水等等。經過這些磨質的不斷摩擦,龜甲上原本突兀的生長紋理將被緩慢地打磨,漸漸地顯得更加自然也更有光澤度。
如果想要龜殼上的紋理更加平滑細潤,在飼養水龜和偏水棲的半水龜時,則可以在水環境中新增底砂、底泥;在飼養陸龜和偏陸棲半水龜時,可以用泥土和細砂石作為底材,並在環境中種上少量草本植物或灌木。反之,如果飼養者更為欣賞紋路清晰的龜甲,就可以儘量減少飼養環境中的磨質,並儘可能地提高水體的能見度以及陸地部分的光滑程度。
5、控制密度
其實,想要找到答案就要從龜的活動範圍入手,在飼養環境面積一定的情況下,龜放養數量越多,其平均活動範圍也就越小,這意味著龜與龜之間的遭遇率將提升。龜在進行交配或模擬爬背的時候是十分兇猛的,包括陸龜、水龜、半水龜在內的很多品種雄龜都有撕咬雌龜的習慣,交配季節中的雄龜為了爭奪配偶,甚至會發生相互間的打鬥。龜在向敵對方發動攻擊時,主要以啃咬、撞殼為主,這對龜的甲殼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因交配和打鬥引起的殼體損傷屢見不鮮,因此,過大的飼養密度有可能引起上述情況的發生,不利於對龜甲的養護。
不同品種的龜在習性上差異很大,因此在飼養密度上不能以既定值一概而論,需要分門別類地細心對待。
大自然在創造龜這種生靈時,已經賦予了它完美的外表,養龜愛好者們只要更深地掌握龜的習性,為它們設定舒適的環境,並牢牢謹記要遵循自然的規律,把愛龜塑造得健康而完美將不是一個夢想
,光照對龜龜的重要性。鈣質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來給予幫助和支援,而日照是促進維生素D在體內合成的最主要方式。在極度缺乏Sunny或散射光照射的情況下,龜體骨骼和甲殼的正常發育得不到保證,容易出現生長滯緩的情況,嚴重者甚至發生軟殼病。另外,龜在生長過程中,甲殼上新生的部分尤為嬌嫩,在甲片外緣形成色澤較淡的圈紋,俗稱“暴紋”或“暴白”,龜在較長時間的色素沉澱以後才能使色澤較淡的新生部位與原有的體色一致。在Sunny直射量不足時,龜體的色素沉澱速度整體下降,長時間下來,龜殼的色澤就會顯得極為不自然,觀賞性也就下降了。
養龜愛好者在對養龜環境進行佈置時,應當充分考慮到採光強度的問題,家庭式觀賞飼養環境30%-60%的面積保持在每天3到8小時的Sunny直射條件將獲得良好的效果。在這樣的環境下,你的愛龜不僅生長進度喜人,殼色光鮮亮麗,而且在活動量和攝食積極性上也會有顯著提高。
2、調整食譜
每個養龜愛好者都有一套為愛寵精心設計的食譜,有的是各種原生態餌料,有的是各類食材邊角料,還有的是品類繁多的商品飼料。當直接購買到的龜食不能滿足飼養者的要求時,部分愛龜心切的龜友甚至開始親自動手為自己的愛寵製作專屬的食料。但在此之前,每位養龜愛好者都應該充分了解自己所飼養的烏龜需要何種營養以及對各種營養的需求量。
龜殼主要由骨板和甲片兩大部分組成,在生長時對鈣質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在考慮龜殼正常生長的角度上,優先考慮的就是食物中的鈣質含量。很多龜友在愛龜的食譜中安排了較大比例的紅肉(如豬肉、牛肉等),龜在進食以後似乎也獲得了較好的生長速度,但長期實驗證明,豬肉等紅肉類的動物蛋白和鈣質含量的比例並不適用於大部分龜類,長期、大量地將紅肉作為龜的主食將有可能造成龜殼的生長程序跟不上肉體的速度,最終呈現龜體與甲殼的比例不協調,雜食性水龜表現更甚。相比之下,魚蝦等餌料的鈣質含量對大部分水龜而言就比較適宜,長時間、大比例地給水龜投餵魚蝦類餌料較少出現因營養失調造成的殼體比例失調。
所以,在肉食性或雜食性龜的食譜安排中,以魚蝦、各類白肉等為主食,輔以昆蟲、軟體動物、軟質瓜果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在自己動手製作龜糧時,乾料總體含鈣量控制在2.5%-4.5%之間為佳。保證飼料中的鈣質含量可以採用魚粉、骨粉、蝦粉等動物性原料,針對偏素食品種的龜,則可以加玉米粉等含鈣較高的植物性原料在飼料中的比例。
3、保證水位
保證飼養環境中的水位是針對水龜而言的。實際上,具備一定基本常識的龜友在飼養水龜時都知道水位對龜殼生長的重要性。如果在水位極低、不能沒過龜殼邊緣的情況下,隨著龜的生長,其背甲邊緣將會向上翻翹,背甲中央呈凹陷狀;若水位仍較低,末過龜殼邊緣但不能淹沒背部頂端時,雖然殼緣上翹的現象不會出現,但背甲中央扁平、凹陷的現象仍然難以避免。部分龜友將養龜的水位設定在剛好淹沒龜背的深度,而龜殼的生長卻沒有如其所願,這是因為水位剛剛沒過龜背時,龜只要四肢稍作支撐就能將背部頂端露出水面。背甲頂端為脊角板的位置所在,若該部位較長時間地露出水面,則容易粘甲,呈現生長停止或滯緩狀,最終使得龜的形體受該部位所限,變成平背或不應呈現的圓形。
在設定水龜飼養水位時,應以龜在水中四肢撐起時仍不能使背甲凸出水面為最低標準,該原則不僅符合所有水龜的條件,也適用於亞洲巨龜、齒緣攝龜、廟龜等偏水棲的半水龜類。
4、增加磨質
或許很多養龜愛好者曾經發現,龜在自己精心設定的環境中開始新的生長過程,但甲殼上新的生長紋卻與原先已有的生長紋格格不入,除了色澤相差較大之外,其光滑程度和自然融合的感覺似乎也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事實上,要想愛龜的甲殼紋理最大程度地接近自然環境下生長的個體,還需要考慮磨質的問題。
什麼是磨質呢?對很多龜友來說,磨質可能是一個新名詞,其實在養龜的概念中,磨質指的就是能對龜體甲片、爪子甚至喙形成摩擦,使其甲殼紋理不過於突兀甚至防止爪尖、喙緣的過度增生的物體。對龜而言,常見的磨質包括生長環境中的砂石、泥土、水草、樹木枝葉甚至是水等等。經過這些磨質的不斷摩擦,龜甲上原本突兀的生長紋理將被緩慢地打磨,漸漸地顯得更加自然也更有光澤度。
如果想要龜殼上的紋理更加平滑細潤,在飼養水龜和偏水棲的半水龜時,則可以在水環境中新增底砂、底泥;在飼養陸龜和偏陸棲半水龜時,可以用泥土和細砂石作為底材,並在環境中種上少量草本植物或灌木。反之,如果飼養者更為欣賞紋路清晰的龜甲,就可以儘量減少飼養環境中的磨質,並儘可能地提高水體的能見度以及陸地部分的光滑程度。
5、控制密度
其實,想要找到答案就要從龜的活動範圍入手,在飼養環境面積一定的情況下,龜放養數量越多,其平均活動範圍也就越小,這意味著龜與龜之間的遭遇率將提升。龜在進行交配或模擬爬背的時候是十分兇猛的,包括陸龜、水龜、半水龜在內的很多品種雄龜都有撕咬雌龜的習慣,交配季節中的雄龜為了爭奪配偶,甚至會發生相互間的打鬥。龜在向敵對方發動攻擊時,主要以啃咬、撞殼為主,這對龜的甲殼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因交配和打鬥引起的殼體損傷屢見不鮮,因此,過大的飼養密度有可能引起上述情況的發生,不利於對龜甲的養護。
不同品種的龜在習性上差異很大,因此在飼養密度上不能以既定值一概而論,需要分門別類地細心對待。
大自然在創造龜這種生靈時,已經賦予了它完美的外表,養龜愛好者們只要更深地掌握龜的習性,為它們設定舒適的環境,並牢牢謹記要遵循自然的規律,把愛龜塑造得健康而完美將不是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