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即《東遊記》)始定為:鐵柺李(李玄/李洪水)、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何曉雲)、呂洞賓(呂岩)、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 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後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可能附會此事而起。五代時道士作畫幅為蜀中八仙,所畫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 唐朝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賀知章等八位能詩善飲的文人學士。今之所謂八仙,大約形成於元代,但人物不盡相同。 至明代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遊記》,鐵柺李等八仙過海的故事日漸流傳,八仙人物也在流傳中穩定下來。正式定型為漢鍾離(或鍾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柺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八仙人物出處不一,時代不同。最初見於史籍且確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時道術之士張果。 五代宋初,關於呂洞賓的仙話傳說,流傳甚盛,與道教內丹修煉法的傳播相煽助,兩宋之際即盛傳“鍾呂金丹道”。金元時全真道教興起,為迴應民間信仰及傳說以宣揚其教法,將鍾離權、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民間傳說、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傳益廣,內容益繁富。呂洞賓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稱之為呂祖,各地道觀,尤其全真道觀祭祀不輟。 道教的八仙緣起於唐宋時期,當時民間已有“八仙圖”,在元朝馬致遠的《岳陽樓》、範子安的《竹葉船》和穀子敬的《城南柳》等雜劇中,都有八仙的蹤跡,但成員經常變動。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並沒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嶽伯川《呂洞賓度鐵柺李嶽》中,有張四郎卻沒有何仙姑。明《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則以風僧壽、玄虛子取代張果老、何仙姑。
起源二
所謂“八仙”,乃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鐵柺、鍾離權、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然而這個排名及八仙的組成,其實有多種說法,現在簡單地介紹一下。 最早的八仙出現在漢代,是號稱“淮南八仙”的八個文學家,當時稱作“八公”。《小學紺珠》記載:“淮南八公: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披、雷被、晉昌、伍被。” 由此可見,淮南八仙只是八個文人,並非神仙。但後來因為有淮南王成仙的傳說,後世便附會在他門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稱作“八仙”。 晉代譙秀所著《蜀紀》中,載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隱於鴻閈,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與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隱士;四張道陵,今鶴鳴觀;五莊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龍門洞在成都;七範長生,在青城山;八爾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與現在所傳的八仙,都毫無關係。 八仙的事蹟多散見於唐、宋時的書籍中,但當時還沒有形成“八仙”這樣一個群體。真正集八人合稱“八仙”的,是在元人創作的雜劇中。這些雜劇都並稱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盡相同。 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呂洞賓的口吻,依次介紹八仙道:“第一個是漢鍾離,現掌著群仙籙;這一個是鐵柺李,發亂梳;這一個是藍采和,板撤雲陽木;這一個是張果老,趙州橋騎倒驢;這一個是徐神翁,身揹著葫蘆;這一個是韓湘子,韓愈的親侄;這一個是曹國舅,宋朝的眷屬;則我是呂純陽,愛打的簡子愚鼓。”上述八仙,均為男性,沒有現在所傳八仙中的何仙姑,卻多了個徐神翁。 自從明代吳元泰的演義小說《東遊記》一書問世後,“上洞八仙”才選定了。吳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順次:一、鐵柺李,二、漢鍾離,三、藍采和,四、張果老,五、何仙姑,六、呂洞賓,七、韓湘子,八、曹國舅。這八仙的組成及排名次序,已經與現在所傳八仙完全吻合,說明大多數人接受了吳氏的說法。
八仙,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即《東遊記》)始定為:鐵柺李(李玄/李洪水)、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何曉雲)、呂洞賓(呂岩)、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 如淮南八仙,所指即助成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成《淮南子》的八公,淮南王好神仙丹藥,後世傳其為仙,淮南八仙之說可能附會此事而起。五代時道士作畫幅為蜀中八仙,所畫人物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範長生、爾朱先生。 唐朝杜甫寫的《飲中八仙歌》,指的是李白、賀知章等八位能詩善飲的文人學士。今之所謂八仙,大約形成於元代,但人物不盡相同。 至明代吳元泰作《八仙出處東遊記》,鐵柺李等八仙過海的故事日漸流傳,八仙人物也在流傳中穩定下來。正式定型為漢鍾離(或鍾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柺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八仙人物出處不一,時代不同。最初見於史籍且確有其人的,是初盛唐時道術之士張果。 五代宋初,關於呂洞賓的仙話傳說,流傳甚盛,與道教內丹修煉法的傳播相煽助,兩宋之際即盛傳“鍾呂金丹道”。金元時全真道教興起,為迴應民間信仰及傳說以宣揚其教法,將鍾離權、呂洞賓等推為北五祖,民間傳說、雜劇戲談等便與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傳益廣,內容益繁富。呂洞賓是八仙形成的核心人物,道教稱之為呂祖,各地道觀,尤其全真道觀祭祀不輟。 道教的八仙緣起於唐宋時期,當時民間已有“八仙圖”,在元朝馬致遠的《岳陽樓》、範子安的《竹葉船》和穀子敬的《城南柳》等雜劇中,都有八仙的蹤跡,但成員經常變動。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中,並沒有何仙姑,取而代之的是徐神翁。在嶽伯川《呂洞賓度鐵柺李嶽》中,有張四郎卻沒有何仙姑。明《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中的八仙,則以風僧壽、玄虛子取代張果老、何仙姑。
起源二
所謂“八仙”,乃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鐵柺、鍾離權、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然而這個排名及八仙的組成,其實有多種說法,現在簡單地介紹一下。 最早的八仙出現在漢代,是號稱“淮南八仙”的八個文學家,當時稱作“八公”。《小學紺珠》記載:“淮南八公: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披、雷被、晉昌、伍被。” 由此可見,淮南八仙只是八個文人,並非神仙。但後來因為有淮南王成仙的傳說,後世便附會在他門下的八公也成仙了,稱作“八仙”。 晉代譙秀所著《蜀紀》中,載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隱於鴻閈,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與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隱士;四張道陵,今鶴鳴觀;五莊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龍門洞在成都;七範長生,在青城山;八爾朱先生,在雅州。”上述的“八仙”與現在所傳的八仙,都毫無關係。 八仙的事蹟多散見於唐、宋時的書籍中,但當時還沒有形成“八仙”這樣一個群體。真正集八人合稱“八仙”的,是在元人創作的雜劇中。這些雜劇都並稱八位神仙,但人名有出入,各家不盡相同。 馬致遠的雜劇《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呂洞賓的口吻,依次介紹八仙道:“第一個是漢鍾離,現掌著群仙籙;這一個是鐵柺李,發亂梳;這一個是藍采和,板撤雲陽木;這一個是張果老,趙州橋騎倒驢;這一個是徐神翁,身揹著葫蘆;這一個是韓湘子,韓愈的親侄;這一個是曹國舅,宋朝的眷屬;則我是呂純陽,愛打的簡子愚鼓。”上述八仙,均為男性,沒有現在所傳八仙中的何仙姑,卻多了個徐神翁。 自從明代吳元泰的演義小說《東遊記》一書問世後,“上洞八仙”才選定了。吳元泰排定了八仙的順次:一、鐵柺李,二、漢鍾離,三、藍采和,四、張果老,五、何仙姑,六、呂洞賓,七、韓湘子,八、曹國舅。這八仙的組成及排名次序,已經與現在所傳八仙完全吻合,說明大多數人接受了吳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