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良藥苦口”,一般的中藥都是苦的,為了減輕中藥的苦澀,有些人在喝過中藥之後立即喝了大量的水,這樣做會降低中藥的藥效嗎?喝中藥有什麼注意事項? 一:喝完中藥能喝水嗎? 有不少人都覺得,喝完中藥喝水,會沖淡藥汁,導致藥效降低,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如果說是在熬藥的時候放的水增多而中藥的量不變,那麼水越多,每單位水中的有效中藥成分的確會越少,藥效也就越淡,因此熬中藥時水量的控制也是個技術活。可是一旦藥按照正常的水量熬好了,喝到肚子裡了,這時候就算再怎麼喝水,該有多少藥物的分量還是有多少,是不會出現喝了中藥再喝水會沖淡藥效這種說法的。不少中醫也會建議患者,如果喝下中藥以後難受得厲害,可以喝一些溫開水,以緩解滿嘴苦澀的不爽感,也可以適當含一些糖來進行緩解。但醫生提醒認為,喝水的時候要注意喝溫水,不要喝涼水,更不要喝從冰箱中拿出來的冰凍水,以防止刺激腸胃,造成腹瀉。 二:哪些藥物吃完後不能立即喝水? 一般而言,在服用平喘藥、雙膦酸鹽、抗痛風藥、排尿結石藥、磺胺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藥物時,應該多喝水。但是,並不是所有藥服用時都需要多喝水。有些藥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用時不僅不能多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否則會降低藥效,失去治療作用。下面這些藥物服用時不宜多喝水: 胃藥:某些治療胃潰瘍的藥物,這類藥物多被製成混懸劑,進入胃後變成無數不溶解的細小顆粒,像粉末一樣覆蓋在受損的胃粘膜上,這樣胃粘膜才能免於胃酸侵蝕,慢慢長出新的組織,並恢復其原有功能。服用這類藥物時,如果喝水多反而會稀釋藥物,使覆蓋在受損胃粘膜上的藥物顆粒減少,保護膜變薄,從而失去治療作用。而且,服這類藥後半小時內也不要喝水,因為短時間內大量喝水,同樣會把剛剛形成的保護膜沖掉,使受損胃粘膜重新暴露在有腐蝕性的胃酸中。 止咳藥:常見的止咳糖漿藥物較黏稠,服用後藥物會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從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過多的水,會把咽部藥物的有效成分沖掉,使區域性藥物濃度降低,影響藥效發揮。如果覺得口乾,應在服藥半小時後再喝水。 苦味健胃劑:如複方龍膽酊利用其苦味,透過舌頭的味覺感受器,反射性地促進胃液分泌來增進食慾,故不宜多喝水,以免沖淡苦味而影響藥效。 三:喝中藥有哪些注意事項? 喝中藥時需“忌口”: 中藥“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形形色色的食物具有各自的效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會產生一定影響:在服藥時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或加重病情。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應以喝白開水為主;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應少吃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因為哮喘發作期間,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會成為加重病情的“發物”,另外,由於疾病的關係,無論服用什麼藥物,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 喝中藥時加糖可能會傷身體:中藥煎成的湯劑多數苦澀味很濃,往往有些人受不了這種苦,不加糖就喝不下去。一般的人遇到這種情形也不會反對加糖,因為藥房出售的各種沖劑、糖漿、膏之類的成藥都是加糖的甜藥。其實,這僅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想法。藥里加不加糖,能否加糖,是一門深奧而嚴謹的學問。醫師開的是苦藥,就必須苦口嚥下去。這是因為:藥的化學成分比較複雜,糖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鐵、鈣等元素和雜質,一旦中藥中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與之相合,就會起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繼而渾濁、沉澱。這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有些藥必須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腺的分泌,才能發揮出療效。若加糖,則失去了這種作用,也達不到治療效果;糖可以干擾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熱藥的藥效,降解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如馬錢子極苦,加糖就會降低藥效。 服中藥的同時要慎用綠豆:綠豆本身也是一味中藥,有清熱解毒、消暑生津、利水消腫的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綠豆氣味甘寒,無毒,解一切藥草、金石諸毒。”意思是說,綠豆能解藥中金、石、砒霜、草木諸毒,因此,嚴格地說,綠豆解的是藥物與食物中的毒性,而不是解藥。綠豆所具的解毒功效,是綠豆中的綠豆蛋白、鞣質和黃酮類化合物可與有機磷農藥、汞、砷、鉛化合物結合形成沉澱物,使之減少或失去毒性,並不易被胃腸道吸收,因此,農藥中毒患者在服用中藥的同時可服用綠豆湯或用生綠豆研粉沖服,以增加療效。由於綠豆偏寒,故對脾胃虛寒、身體陽虛者無益,如患有慢性胃腸炎、肢體關節冷痛、麻木、活動不利、腹痛、腹瀉、痛經等虛症寒症時,在服用中藥治療的同時應禁食綠豆。否則,不僅會降低中藥的藥效,而且會加重病情。服中藥時能否服用綠豆,還和所服中藥的藥性有關:在服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金銀花、石膏等清熱類中藥時,可與綠豆同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在服用人參、黃芪、肉桂、附子、丁香、高良薑等溫補類藥物及桂枝、乾薑、細辛等溫經散寒類中藥時,未經醫生許可,不要擅自服用綠豆,以免降低藥效,影響治療效果。 溫馨提示:喝中藥時我們應注意這些注意事項,不要讓藥物在體內白白流失掉或帶來對身體的傷害。
俗語說“良藥苦口”,一般的中藥都是苦的,為了減輕中藥的苦澀,有些人在喝過中藥之後立即喝了大量的水,這樣做會降低中藥的藥效嗎?喝中藥有什麼注意事項? 一:喝完中藥能喝水嗎? 有不少人都覺得,喝完中藥喝水,會沖淡藥汁,導致藥效降低,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如果說是在熬藥的時候放的水增多而中藥的量不變,那麼水越多,每單位水中的有效中藥成分的確會越少,藥效也就越淡,因此熬中藥時水量的控制也是個技術活。可是一旦藥按照正常的水量熬好了,喝到肚子裡了,這時候就算再怎麼喝水,該有多少藥物的分量還是有多少,是不會出現喝了中藥再喝水會沖淡藥效這種說法的。不少中醫也會建議患者,如果喝下中藥以後難受得厲害,可以喝一些溫開水,以緩解滿嘴苦澀的不爽感,也可以適當含一些糖來進行緩解。但醫生提醒認為,喝水的時候要注意喝溫水,不要喝涼水,更不要喝從冰箱中拿出來的冰凍水,以防止刺激腸胃,造成腹瀉。 二:哪些藥物吃完後不能立即喝水? 一般而言,在服用平喘藥、雙膦酸鹽、抗痛風藥、排尿結石藥、磺胺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藥物時,應該多喝水。但是,並不是所有藥服用時都需要多喝水。有些藥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用時不僅不能多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否則會降低藥效,失去治療作用。下面這些藥物服用時不宜多喝水: 胃藥:某些治療胃潰瘍的藥物,這類藥物多被製成混懸劑,進入胃後變成無數不溶解的細小顆粒,像粉末一樣覆蓋在受損的胃粘膜上,這樣胃粘膜才能免於胃酸侵蝕,慢慢長出新的組織,並恢復其原有功能。服用這類藥物時,如果喝水多反而會稀釋藥物,使覆蓋在受損胃粘膜上的藥物顆粒減少,保護膜變薄,從而失去治療作用。而且,服這類藥後半小時內也不要喝水,因為短時間內大量喝水,同樣會把剛剛形成的保護膜沖掉,使受損胃粘膜重新暴露在有腐蝕性的胃酸中。 止咳藥:常見的止咳糖漿藥物較黏稠,服用後藥物會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從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過多的水,會把咽部藥物的有效成分沖掉,使區域性藥物濃度降低,影響藥效發揮。如果覺得口乾,應在服藥半小時後再喝水。 苦味健胃劑:如複方龍膽酊利用其苦味,透過舌頭的味覺感受器,反射性地促進胃液分泌來增進食慾,故不宜多喝水,以免沖淡苦味而影響藥效。 三:喝中藥有哪些注意事項? 喝中藥時需“忌口”: 中藥“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形形色色的食物具有各自的效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會產生一定影響:在服藥時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或加重病情。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應以喝白開水為主;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應少吃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因為哮喘發作期間,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會成為加重病情的“發物”,另外,由於疾病的關係,無論服用什麼藥物,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 喝中藥時加糖可能會傷身體:中藥煎成的湯劑多數苦澀味很濃,往往有些人受不了這種苦,不加糖就喝不下去。一般的人遇到這種情形也不會反對加糖,因為藥房出售的各種沖劑、糖漿、膏之類的成藥都是加糖的甜藥。其實,這僅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想法。藥里加不加糖,能否加糖,是一門深奧而嚴謹的學問。醫師開的是苦藥,就必須苦口嚥下去。這是因為:藥的化學成分比較複雜,糖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鐵、鈣等元素和雜質,一旦中藥中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與之相合,就會起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繼而渾濁、沉澱。這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有些藥必須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腺的分泌,才能發揮出療效。若加糖,則失去了這種作用,也達不到治療效果;糖可以干擾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熱藥的藥效,降解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如馬錢子極苦,加糖就會降低藥效。 服中藥的同時要慎用綠豆:綠豆本身也是一味中藥,有清熱解毒、消暑生津、利水消腫的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綠豆氣味甘寒,無毒,解一切藥草、金石諸毒。”意思是說,綠豆能解藥中金、石、砒霜、草木諸毒,因此,嚴格地說,綠豆解的是藥物與食物中的毒性,而不是解藥。綠豆所具的解毒功效,是綠豆中的綠豆蛋白、鞣質和黃酮類化合物可與有機磷農藥、汞、砷、鉛化合物結合形成沉澱物,使之減少或失去毒性,並不易被胃腸道吸收,因此,農藥中毒患者在服用中藥的同時可服用綠豆湯或用生綠豆研粉沖服,以增加療效。由於綠豆偏寒,故對脾胃虛寒、身體陽虛者無益,如患有慢性胃腸炎、肢體關節冷痛、麻木、活動不利、腹痛、腹瀉、痛經等虛症寒症時,在服用中藥治療的同時應禁食綠豆。否則,不僅會降低中藥的藥效,而且會加重病情。服中藥時能否服用綠豆,還和所服中藥的藥性有關:在服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金銀花、石膏等清熱類中藥時,可與綠豆同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在服用人參、黃芪、肉桂、附子、丁香、高良薑等溫補類藥物及桂枝、乾薑、細辛等溫經散寒類中藥時,未經醫生許可,不要擅自服用綠豆,以免降低藥效,影響治療效果。 溫馨提示:喝中藥時我們應注意這些注意事項,不要讓藥物在體內白白流失掉或帶來對身體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