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未完全過去,對於一線醫務人員的補助發放,又再度引發輿論的熱議。這次是因為3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關於聚焦一線貫徹落實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措施的通知》,在各地引來了對標準理解與執行不一的問題。
媒體報道顯示,甘肅蘭州西固區人民醫院有醫務人員反映,疫情期間,她每天工作 12 小時,一直都在接觸發熱病人,2 月底收到 2000 多元補助款,但3 月 23 日又被要求退還;湖北某地級市醫院的醫務人員反映,在發熱門診、急診預檢分診的醫護及普通科室的醫護均不算在一線,至今也沒收到補助,但行政人員卻被算進一線二檔類別。
某地醫務人員對媒體透露,在發熱門診值班50天,上班期間只有一例疑似,於是只拿到了一天的補助金;也有檢驗科的醫生反映,一天需檢測幾十甚至上百個樣本,沒檢測到“陽性”的同事就拿不到補貼,有的檢測到了“陽性”,但因為當天只有一例,醫院只給算了“半天”……
之所以出現這類爭議,是因為3月11日的這份《通知》對“一線醫務人員”的範圍進行了界定:疫情防控期間按照政府統一部署、衛生健康部門調派或醫療衛生機構要求,直接參與新冠肺炎防疫和救治一線工作,且與確診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觸的接診、篩查、檢查、檢測、轉運、治療、護理、流行病學調查、醫學觀察,以及直接進行病例標本採集、病原檢測、病理檢查、病理解剖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受編制、身份等限制;對於一線醫務人員領取臨時性工作補助的天數,《通知》規定:按其直接接觸確診或疑似病例、標本(含屍體解剖)的天數計算。
在疫情期間,國家部委對醫務人員的補助發放,曾下發過多份通知。1月25日,財政部和國家衛健委聯合下發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經費保障政策的通知》,規定:對於直接接觸待排查病例或確診病例,診斷、治療、護理、醫院感染控制、病例標本採集和病原檢測等工作相關人員,中央財政按照每人每天300元予以補助;對於參加疫情防控的其他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中央財政按照每人每天200元予以補助。
2月10日,國家衛健委、人社部、財政部發布了《關於改善一線醫務人員工作條件切實關心醫務人員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第三條落實醫務人員待遇時規定:為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發放臨時性工作補助。向防控任務重、風險程度高的醫療衛生機構核增不納入基數的一次性績效工資總量——從這之後,各地對“一線醫務人員”的認定,開始有了不同的理解,也爆發了一些地方的醫務人員與醫院行政官員對如何發放工作補助的爭議之聲。
應當說,3月11日的這份《通知》下發時,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所以,這份《通知》的認定和計算標準是帶有回顧性質的。1月25日的《通知》與這份《通知》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包括了“待排查病例”,而後者只有“確診與疑似病例”。
在疫情暴發初期,對於病毒與疫情的很多認知還是不明朗的,當時各地有大量發熱病例有待排查,醫務人員在接觸這些發熱病例時,也冒著巨大的被感染風險。那麼這些發熱病例,算不算疑似病例?《通知》同時將補助天數改為,只有直接接觸確診、疑似病例的天數,這種認定和計算標準,都大大縮小了補助的範圍和計算的天數。
目前看,不少省份的確診病例只有二三百例,但從春節前開始的發熱門診量與待排查量,卻要遠超確診病例十幾倍甚至數十倍,且不少門診全天24小時無休。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算,就像在前線打仗一樣,不能說消滅了一個敵人,才算上了一次前線,沒有消滅敵人,哪怕你一直在打仗,就不算上前線,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其實,很多醫務人員大年初一就開始上班抗擊疫情,目的並不是為了拿補助,而是出於醫者的一份責任。很多醫務人員夜以繼日在崗位上堅守,不敢回家,可以說是冒著巨大的風險以及心理壓力的。如媒體報道過的護士江世娥,因一張蹲在馬路邊吃飯的照片,感動了無數網友。當時她的丈夫蹲在不遠處,摟著孩子看著她。她一個多月沒回家看過9個月大的孩子一眼,一直堅守在一線。像江世娥這樣的醫務人員,如果沒有遇到確診病例,就不算在醫護一線,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如果當時沒有這些醫務人員在一線的堅守,也不可能讓疫情在短時間就得到控制。
對於像新冠疫情這種緊急狀態下的公共危機事件,一開始的政策制定不夠準確、嚴謹,很正常。因在疫情暴發之初,出於控制疫情的目的,急需用各種方式來調動醫務人員的抗疫積極性。但後續的修補政策不能以減少受惠範圍為目標,更不能用疫情已經控制住的心態,來重新擬定獎勵標準。中國每年的不合理開支比比皆是,不差給醫務人員補貼這一筆。何況,這中間還有民情、人心這一社會力量在觀察在判斷,這是一個不可預估的情緒變數,在過去的兩個月裡各種醞釀各種洶湧。如果這麼短的時間內,對醫務人員的補貼都無法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確實會影響到人們對政府誠信的認知。
不管哪一級政府,對民眾做出的承諾都一定要及時兌現,負責到底。否則,再有大事發生,再出臺這類政策時,民眾就可能完全不信,政府就等於少了一種調動行業資源、社會資源的激勵手段。政府誠信是社會、企業與民眾誠信的基礎,如果蘭州那種“收回補助款”的情況頻繁發生,則政府收回的不只是補助款,也將包括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這種危害的深遠性是不可估量的。
疫情還沒過去,仍在全球蔓延,中國也無法排除二次暴發的危險,在未來的一切皆不明朗,全社會對醫務工作者在此次抗疫中的犧牲與貢獻都記憶猶新、感激不斷的情況下,對醫務人員的補助及時到位是迫切而必須的。
疫情還未完全過去,對於一線醫務人員的補助發放,又再度引發輿論的熱議。這次是因為3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關於聚焦一線貫徹落實保護關心愛護醫務人員措施的通知》,在各地引來了對標準理解與執行不一的問題。
媒體報道顯示,甘肅蘭州西固區人民醫院有醫務人員反映,疫情期間,她每天工作 12 小時,一直都在接觸發熱病人,2 月底收到 2000 多元補助款,但3 月 23 日又被要求退還;湖北某地級市醫院的醫務人員反映,在發熱門診、急診預檢分診的醫護及普通科室的醫護均不算在一線,至今也沒收到補助,但行政人員卻被算進一線二檔類別。
某地醫務人員對媒體透露,在發熱門診值班50天,上班期間只有一例疑似,於是只拿到了一天的補助金;也有檢驗科的醫生反映,一天需檢測幾十甚至上百個樣本,沒檢測到“陽性”的同事就拿不到補貼,有的檢測到了“陽性”,但因為當天只有一例,醫院只給算了“半天”……
之所以出現這類爭議,是因為3月11日的這份《通知》對“一線醫務人員”的範圍進行了界定:疫情防控期間按照政府統一部署、衛生健康部門調派或醫療衛生機構要求,直接參與新冠肺炎防疫和救治一線工作,且與確診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觸的接診、篩查、檢查、檢測、轉運、治療、護理、流行病學調查、醫學觀察,以及直接進行病例標本採集、病原檢測、病理檢查、病理解剖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不受編制、身份等限制;對於一線醫務人員領取臨時性工作補助的天數,《通知》規定:按其直接接觸確診或疑似病例、標本(含屍體解剖)的天數計算。
在疫情期間,國家部委對醫務人員的補助發放,曾下發過多份通知。1月25日,財政部和國家衛健委聯合下發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經費保障政策的通知》,規定:對於直接接觸待排查病例或確診病例,診斷、治療、護理、醫院感染控制、病例標本採集和病原檢測等工作相關人員,中央財政按照每人每天300元予以補助;對於參加疫情防控的其他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中央財政按照每人每天200元予以補助。
2月10日,國家衛健委、人社部、財政部發布了《關於改善一線醫務人員工作條件切實關心醫務人員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第三條落實醫務人員待遇時規定:為疫情防控一線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發放臨時性工作補助。向防控任務重、風險程度高的醫療衛生機構核增不納入基數的一次性績效工資總量——從這之後,各地對“一線醫務人員”的認定,開始有了不同的理解,也爆發了一些地方的醫務人員與醫院行政官員對如何發放工作補助的爭議之聲。
應當說,3月11日的這份《通知》下發時,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所以,這份《通知》的認定和計算標準是帶有回顧性質的。1月25日的《通知》與這份《通知》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包括了“待排查病例”,而後者只有“確診與疑似病例”。
在疫情暴發初期,對於病毒與疫情的很多認知還是不明朗的,當時各地有大量發熱病例有待排查,醫務人員在接觸這些發熱病例時,也冒著巨大的被感染風險。那麼這些發熱病例,算不算疑似病例?《通知》同時將補助天數改為,只有直接接觸確診、疑似病例的天數,這種認定和計算標準,都大大縮小了補助的範圍和計算的天數。
目前看,不少省份的確診病例只有二三百例,但從春節前開始的發熱門診量與待排查量,卻要遠超確診病例十幾倍甚至數十倍,且不少門診全天24小時無休。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算,就像在前線打仗一樣,不能說消滅了一個敵人,才算上了一次前線,沒有消滅敵人,哪怕你一直在打仗,就不算上前線,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其實,很多醫務人員大年初一就開始上班抗擊疫情,目的並不是為了拿補助,而是出於醫者的一份責任。很多醫務人員夜以繼日在崗位上堅守,不敢回家,可以說是冒著巨大的風險以及心理壓力的。如媒體報道過的護士江世娥,因一張蹲在馬路邊吃飯的照片,感動了無數網友。當時她的丈夫蹲在不遠處,摟著孩子看著她。她一個多月沒回家看過9個月大的孩子一眼,一直堅守在一線。像江世娥這樣的醫務人員,如果沒有遇到確診病例,就不算在醫護一線,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如果當時沒有這些醫務人員在一線的堅守,也不可能讓疫情在短時間就得到控制。
對於像新冠疫情這種緊急狀態下的公共危機事件,一開始的政策制定不夠準確、嚴謹,很正常。因在疫情暴發之初,出於控制疫情的目的,急需用各種方式來調動醫務人員的抗疫積極性。但後續的修補政策不能以減少受惠範圍為目標,更不能用疫情已經控制住的心態,來重新擬定獎勵標準。中國每年的不合理開支比比皆是,不差給醫務人員補貼這一筆。何況,這中間還有民情、人心這一社會力量在觀察在判斷,這是一個不可預估的情緒變數,在過去的兩個月裡各種醞釀各種洶湧。如果這麼短的時間內,對醫務人員的補貼都無法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確實會影響到人們對政府誠信的認知。
不管哪一級政府,對民眾做出的承諾都一定要及時兌現,負責到底。否則,再有大事發生,再出臺這類政策時,民眾就可能完全不信,政府就等於少了一種調動行業資源、社會資源的激勵手段。政府誠信是社會、企業與民眾誠信的基礎,如果蘭州那種“收回補助款”的情況頻繁發生,則政府收回的不只是補助款,也將包括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這種危害的深遠性是不可估量的。
疫情還沒過去,仍在全球蔓延,中國也無法排除二次暴發的危險,在未來的一切皆不明朗,全社會對醫務工作者在此次抗疫中的犧牲與貢獻都記憶猶新、感激不斷的情況下,對醫務人員的補助及時到位是迫切而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