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秦惠王9年)的某一天,對於秦惠王和大的大臣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史記·張儀列傳》)。
在秦國的南面,今天四川盆地的範圍內,活躍著巴(今重慶一帶)、蜀(今成都一帶)、丹、犁、義渠等大大小小好幾家諸侯國。其中,以蜀國的實力最為強大,為“戎狄之長”。
巴王和蜀王都冀希望於藉助秦國的兵力,將對手擊敗。然而他們都沒有想到,此時的秦國,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充當“國際憲兵”的角色了。
在先後接到巴、蜀國的求救文書之後,在秦國的朝堂上,兩位著名的戰略家為秦國的未來走勢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場辯論非常精彩,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上都有完整地記錄。在這場辯論中,張儀提出了“挾天子以令天下”的戰略構想,可以說是為秦國實現“王業”打下政治基礎。
相比較而言,司馬錯更傾向於“撈實地”。他的想法很務實:如果秦國要和關東六過展開大規模的戰爭,必須保證有充足的後勤供給。如果能夠將“天府之國”蜀地據為己有,那麼就相當於添加了一個碩大的糧倉。這就是為統一天下打下了紮實的經濟基礎。
這場辯論,在我看來,並沒有誰對誰錯之分。只是司馬錯的想法更保險,更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於是秦王決定採納司馬錯的建議。“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戰國策》)
關於這場戰爭,史書上語焉不詳。只知道司馬錯和張儀帶兵進入蜀國和巴國。張儀佔領巴國之後,在巴國的國都(今重慶)修築了巴邑江州城。張儀也因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有史可考的修築重慶城的名臣。
至於司馬錯平蜀國,《戰國策》的記載也非常簡單:“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司馬遷的《史記·張儀列傳》把這一段照搬了過去,而《資治通鑑》裡略有改動:“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從這段史料來看,秦軍雖然佔領了蜀國,但並沒有把蜀主趕下臺。而只是把蜀主的稱號從“王”降一級為“侯”(當時秦主的稱號也只不過是王而已,蜀主當然不能和秦主平起平坐了),蜀國從此成為了秦國的附庸國。
秦國又派了陳莊(史書上又稱做蜀相壯、蜀相莊)擔任蜀國的丞相,一手掌握當地的軍政大權。蜀侯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
在這之後蜀國的情況,史書上沒有記載。只是傳說,張儀在佔領蜀都之後,也曾主持修築成都城,“城屢壞,不能立,忽有大龜出於江,周行旋起。巫言:依龜行處築之,城乃得立。”所以成都古時候又名“龜城”。
兩年之後,秦惠王11年,“公子通封於蜀”(《史記·秦本紀》)。這個公子通是什麼人呢?有人認為他是蜀主的兒子,蜀主死後他即位為蜀侯。另一種觀點認為,他應該是秦惠王的嫡系親屬,甚至可能是秦惠王的兒子。我同意後者的看法。
首先這個“封”字。如果僅僅是子承父位,那麼這個地方用“封”這個字是不合適的。
其次,司馬遷在寫各國列傳和本紀時,幾乎都是沿用該國史官所寫的內容。這件事情既然被記錄在《史記·秦本紀》裡,那麼顯然“公子通封於蜀”這件事是被作為秦國的一次歷史事件被記錄下來的。所以,這個公子通應該是秦人而不是蜀人。
第三,在當時,秦國有將宗族子弟封為諸侯的習慣。“左更錯取軹及鄧。厓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厓陶,為諸侯。”(《史記·秦本紀》)所以,公子通很可能和公子市、公子悝一樣,是秦國宗族的嫡系子弟。
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麼蜀國的政治性質實際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這之前,蜀國至少在形式上仍然還是“相對於秦國獨立平等的國家”(區野鶴語)。但從這一天之後,蜀國正式被劃入了秦國的版圖,成為秦國的一個“分封國”。
又過了三年,秦惠王14年,“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史記·秦本紀》)。
這裡的“蜀相壯”,就是5年前被派到蜀國當丞相的陳莊(《資治通鑑》裡寫做“蜀相莊”,據《史記》索隱:壯音側狀反.姓陳也)。而這個“蜀侯”,又是誰呢?是不是公子通呢?查遍史書,沒有找到答案。
我們先假設“蜀侯”就是“公子通”。從“蜀相壯殺蜀侯來降”來看,在秦惠王末年,公子通宣佈蜀國獨立。但是很快,公子通被陳莊所殺。陳莊提著公子通的腦袋,跑到咸陽,將蜀國重新列入到秦國的版圖。秦王於是又任命公子煇(據《史記》索隱:煇音暉,又音胡昆反.秦之公子,封蜀也.華陽國志作「暉」.)為新一任蜀侯,陳莊繼續擔任蜀國的丞相。
蜀侯煇(在《資治通鑑》裡寫做“蜀守煇”)到達他的封地不久,秦惠王就死了。秦惠王的兒子秦武王即位。
這一場政治變故,對蜀侯煇和蜀相壯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在秦武王元年,他們宣佈蜀國獨立。據《史記·甘茂列傳》記載:“惠王卒,武王立。張儀、魏章去,東之魏。蜀侯煇、相壯反,秦使甘茂定蜀”。這是秦國第二次派兵定蜀,統帥甘茂,回咸陽後被封了丞相。
這一次平蜀,只殺了陳莊。“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史記·秦本紀》)。而蜀侯煇則繼續在蜀國當他的諸侯。不過從《資治通鑑》將其稱為“蜀守煇”來看,蜀侯煇的政治地位,充其量不過是相當於“蜀郡”的太守。
此後,蜀國安靜了好幾年。直到昭襄王六年,蜀侯煇終於按不住寂寞,再次宣佈獨立。“六年,蜀侯煇反,司馬錯定蜀”(《史記·秦本紀》)。老將司馬錯再次出馬,輕鬆搞定。
這可能是蜀以一個國家的身份,立在戰國政治舞臺的最後一年。從後來“蜀守若”(《史記·秦本紀》)這樣的稱謂來看,蜀國終於變成了秦國版圖中的一個郡——蜀郡。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9年)的某一天,對於秦惠王和大的大臣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史記·張儀列傳》)。
在秦國的南面,今天四川盆地的範圍內,活躍著巴(今重慶一帶)、蜀(今成都一帶)、丹、犁、義渠等大大小小好幾家諸侯國。其中,以蜀國的實力最為強大,為“戎狄之長”。
巴王和蜀王都冀希望於藉助秦國的兵力,將對手擊敗。然而他們都沒有想到,此時的秦國,已經不僅僅滿足於充當“國際憲兵”的角色了。
在先後接到巴、蜀國的求救文書之後,在秦國的朝堂上,兩位著名的戰略家為秦國的未來走勢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場辯論非常精彩,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史書上都有完整地記錄。在這場辯論中,張儀提出了“挾天子以令天下”的戰略構想,可以說是為秦國實現“王業”打下政治基礎。
相比較而言,司馬錯更傾向於“撈實地”。他的想法很務實:如果秦國要和關東六過展開大規模的戰爭,必須保證有充足的後勤供給。如果能夠將“天府之國”蜀地據為己有,那麼就相當於添加了一個碩大的糧倉。這就是為統一天下打下了紮實的經濟基礎。
這場辯論,在我看來,並沒有誰對誰錯之分。只是司馬錯的想法更保險,更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於是秦王決定採納司馬錯的建議。“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戰國策》)
關於這場戰爭,史書上語焉不詳。只知道司馬錯和張儀帶兵進入蜀國和巴國。張儀佔領巴國之後,在巴國的國都(今重慶)修築了巴邑江州城。張儀也因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有史可考的修築重慶城的名臣。
至於司馬錯平蜀國,《戰國策》的記載也非常簡單:“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司馬遷的《史記·張儀列傳》把這一段照搬了過去,而《資治通鑑》裡略有改動:“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從這段史料來看,秦軍雖然佔領了蜀國,但並沒有把蜀主趕下臺。而只是把蜀主的稱號從“王”降一級為“侯”(當時秦主的稱號也只不過是王而已,蜀主當然不能和秦主平起平坐了),蜀國從此成為了秦國的附庸國。
秦國又派了陳莊(史書上又稱做蜀相壯、蜀相莊)擔任蜀國的丞相,一手掌握當地的軍政大權。蜀侯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
在這之後蜀國的情況,史書上沒有記載。只是傳說,張儀在佔領蜀都之後,也曾主持修築成都城,“城屢壞,不能立,忽有大龜出於江,周行旋起。巫言:依龜行處築之,城乃得立。”所以成都古時候又名“龜城”。
兩年之後,秦惠王11年,“公子通封於蜀”(《史記·秦本紀》)。這個公子通是什麼人呢?有人認為他是蜀主的兒子,蜀主死後他即位為蜀侯。另一種觀點認為,他應該是秦惠王的嫡系親屬,甚至可能是秦惠王的兒子。我同意後者的看法。
首先這個“封”字。如果僅僅是子承父位,那麼這個地方用“封”這個字是不合適的。
其次,司馬遷在寫各國列傳和本紀時,幾乎都是沿用該國史官所寫的內容。這件事情既然被記錄在《史記·秦本紀》裡,那麼顯然“公子通封於蜀”這件事是被作為秦國的一次歷史事件被記錄下來的。所以,這個公子通應該是秦人而不是蜀人。
第三,在當時,秦國有將宗族子弟封為諸侯的習慣。“左更錯取軹及鄧。厓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厓陶,為諸侯。”(《史記·秦本紀》)所以,公子通很可能和公子市、公子悝一樣,是秦國宗族的嫡系子弟。
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那麼蜀國的政治性質實際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這之前,蜀國至少在形式上仍然還是“相對於秦國獨立平等的國家”(區野鶴語)。但從這一天之後,蜀國正式被劃入了秦國的版圖,成為秦國的一個“分封國”。
又過了三年,秦惠王14年,“丹、犁臣,蜀相壯殺蜀侯來降”(《史記·秦本紀》)。
這裡的“蜀相壯”,就是5年前被派到蜀國當丞相的陳莊(《資治通鑑》裡寫做“蜀相莊”,據《史記》索隱:壯音側狀反.姓陳也)。而這個“蜀侯”,又是誰呢?是不是公子通呢?查遍史書,沒有找到答案。
我們先假設“蜀侯”就是“公子通”。從“蜀相壯殺蜀侯來降”來看,在秦惠王末年,公子通宣佈蜀國獨立。但是很快,公子通被陳莊所殺。陳莊提著公子通的腦袋,跑到咸陽,將蜀國重新列入到秦國的版圖。秦王於是又任命公子煇(據《史記》索隱:煇音暉,又音胡昆反.秦之公子,封蜀也.華陽國志作「暉」.)為新一任蜀侯,陳莊繼續擔任蜀國的丞相。
蜀侯煇(在《資治通鑑》裡寫做“蜀守煇”)到達他的封地不久,秦惠王就死了。秦惠王的兒子秦武王即位。
這一場政治變故,對蜀侯煇和蜀相壯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在秦武王元年,他們宣佈蜀國獨立。據《史記·甘茂列傳》記載:“惠王卒,武王立。張儀、魏章去,東之魏。蜀侯煇、相壯反,秦使甘茂定蜀”。這是秦國第二次派兵定蜀,統帥甘茂,回咸陽後被封了丞相。
這一次平蜀,只殺了陳莊。“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史記·秦本紀》)。而蜀侯煇則繼續在蜀國當他的諸侯。不過從《資治通鑑》將其稱為“蜀守煇”來看,蜀侯煇的政治地位,充其量不過是相當於“蜀郡”的太守。
此後,蜀國安靜了好幾年。直到昭襄王六年,蜀侯煇終於按不住寂寞,再次宣佈獨立。“六年,蜀侯煇反,司馬錯定蜀”(《史記·秦本紀》)。老將司馬錯再次出馬,輕鬆搞定。
這可能是蜀以一個國家的身份,立在戰國政治舞臺的最後一年。從後來“蜀守若”(《史記·秦本紀》)這樣的稱謂來看,蜀國終於變成了秦國版圖中的一個郡——蜀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