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鄱陽湖枯水季,大片裸露的湖灘,綠草如蓋,花開成海,引爆了遊客們的賞景熱情。同時,隨著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豐水時藏於湖底的古蹟遺產也露出了真容——鄡(讀qiāo)陽古城遺址、都昌千眼橋、廬山紫陽堤、落星墩……有專家稱,鄱陽湖古蹟遺產之多,堪比“歷史博物館”。
都昌千眼橋
紫陽堤
今年10月,千年石島落星墩“水落石出”。
水位走低 湖底古蹟出水成景點
連日來,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每天都有大批遊客前來遊玩。除了觀鳥賞景,不少遊客前來的目的是為了一睹“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7日,都昌縣有關部門人士告訴記者,受上游來水減少和久旱少雨影響,鄱陽湖都昌站水位早在10月中下旬就降至9.24米的警戒水位以下,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也露出真容。該橋名千眼橋,因有983個洩洪孔而得名。距今已有380餘年,曾是都昌縣通往星子、廬山、九江的必經之路,屬於我省重點保護文物。
在都昌縣周溪泗山大屋場村以南60米的湖洲上,一些飽經滄桑的土城垣,吸引了眾多遊人的目光。據當地老人講述,這裡就是鄡陽古城遺址。古城南邊有座城頭山,城頭山南部有一條類似護城河的水道,據稱是一條航道,通往景德鎮。“每當大風雨過後,這裡地表就會露出小金條和金顆粒。新中國成立前幾年的冬季,常有數百人到此淘金。”老人說。
隨著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湖底重見天日的歷史遺存還有不少。今年10月初,廬山市當地標誌性景觀——千年石島落星墩,就“水落石出”。而與落星墩相對的紫陽堤(又名“南康星灣石堤”),也於近日重新露出水面。“站在紫陽堤上,厚重的歷史韻味撲面而來,這種感覺很美妙,無法形容。”曾有驢友如是感慨。
行走湖邊 千年前遺物俯拾皆是
“茫茫彭蠡杳無地,白浪春風溼天際。”宋代理學家朱熹曾用這樣的詩句描繪鄱陽湖的浩瀚。“實際上,鄱陽湖裡不只是水。”7日,多年來一直關注鄱陽湖水下遺產的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正大研究院院長王東林教授告訴記者,鄱陽湖的底下曾經是一個阡陌縱橫、人煙稠密的陸上世界。清同治《都昌縣誌》古蹟條下說:“古鄡陽城在周溪司前湖中四望山,至今城址猶存。”1960年,省博物館在這裡發現的漢代城址和漢墓群以及相關文物,證明了這個記述的真實性。
在鄱陽湖南湖周邊,還有考古發現的先秦時期新建縣南磯山遺址、昌邑北壋遺址以及漢代海昏城遺址。秋冬枯水季節,行走在湖邊,古老的磚瓦陶片幾乎俯拾皆是,除船家的丟棄物外,保不準就是一兩千年前的遺物。
“我曾親耳聽過那些生活在鄱陽湖邊的都昌老船伕說,大水季節,他們在湖上行船,偶爾會看到水裡出現被淹沒的屋脊,十分清晰,一靠近就沒了。”王東林說,鄱陽湖是個過水湖,水位季節性地變化,所謂“洪水一片,枯水一線”,鄡陽故地便年復一年地露出水面。
專家呼籲 設水下遺產保護機構
鄱陽湖及其水系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是中國歷史寶庫中珍貴的文化寶藏,對研究漢唐以來長江中下游南岸的歷史以及鄱陽湖的形成史,對沿海沉船打撈器物尤其是古陶瓷的對比研究和窯口歸屬的認定等,均具有重大的史學價值與科學價值。
據瞭解,為了保護好鄱陽湖水下文化遺產,有計劃、有秩序地開展科學考察和歷史研究工作,王東林曾在向全國政協提交的一份提案中特別建議國務院及國家文物局,儘快設立鄱陽湖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或“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分支機構,明確保護範圍和保護目標,確定保護等級。進而依託批准組建的保護機構,建設“鄱陽湖水下考古工作站”和“中國古外銷瓷研究基地”,充分利用江西460多座歷代窯址考古調查成果與陶瓷標本,為沿海沉船打撈出水的古外銷陶瓷尋找窯口歸屬地提供對比研究平臺,提升中國水下考古學術研究的條件和水平。
“在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日益煥發活力的古老的鄱陽湖,其埋沒於水中、封存於地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應該在沉睡中醒來,恢復它敘說歷史的功能,讓鄱陽湖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並服務於我們的時代。”王東林說。
鄱湖水下文化遺存主要有四類
一是由於地質變遷和鄱陽湖南湖形成過程中沒入水底的古代城址和古聚落遺址。如兩晉南北朝時期沉沒於鄱陽湖南湖之中的漢代鄡陽城遺址,以及鄡陽、海昏先民居住過的眾多村落和逝者的墓地。
二是江湖險處尤其是號稱“東方百慕大”和“魔鬼三角區”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沉沒的歷代船隻及裝載物。
有唐宋及以後各朝南來北往通江達海的各類貨物、兵器和產自景德鎮、吉州窯、洪州窯、贛州七里鎮等窯場的瓷器;有抗戰時期沉沒的侵華日軍軍艦(如沉沒于都昌縣老爺廟水域的日軍“神戶丸”號運輸船、餘干縣江埠鄉的黎背日軍巡邏艦、湖口縣牛腳蕪長江水域的日軍軍艦等);還有新中國成立前後在長江和鄱陽湖沉沒的運輸船(如彭澤馬壋要塞沉船,1940年在餘干梅溪被日機擊沉的鄱陽陳銓記輪局“饒寬”客貨輪等)。
三是歷代戰爭遺存。
有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大戰時留下的許多戰場遺址(如永修縣的望夫亭、湖口縣的石鐘山石刻、都昌縣的定江王廟、餘干縣的忠臣廟和康郎山戰場遺址以及新建區南磯山的藏兵洞、萬人坑、劉伯溫釣魚臺等遺蹟);還有清代石達開與曾國藩爭奪湖口戰事留下的堡壘、要塞和戰場遺址。
四是鄱陽湖枯水期現身的四通八達的湖中疊石古道和古橋遺存。
此外,還發現了一些沉沒於水下的水運碼頭遺址。
鄱陽湖文物古蹟的歷史價值:沉睡1600年的古城梟陽驚現鄱陽湖,梟陽地理位置很特殊很重要,曾是兵家必爭之地。
正值鄱陽湖枯水季,大片裸露的湖灘,綠草如蓋,花開成海,引爆了遊客們的賞景熱情。同時,隨著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豐水時藏於湖底的古蹟遺產也露出了真容——鄡(讀qiāo)陽古城遺址、都昌千眼橋、廬山紫陽堤、落星墩……有專家稱,鄱陽湖古蹟遺產之多,堪比“歷史博物館”。
都昌千眼橋
紫陽堤
今年10月,千年石島落星墩“水落石出”。
水位走低 湖底古蹟出水成景點
連日來,鄱陽湖都昌縣多寶鄉蔣公嶺附近水域,每天都有大批遊客前來遊玩。除了觀鳥賞景,不少遊客前來的目的是為了一睹“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7日,都昌縣有關部門人士告訴記者,受上游來水減少和久旱少雨影響,鄱陽湖都昌站水位早在10月中下旬就降至9.24米的警戒水位以下,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也露出真容。該橋名千眼橋,因有983個洩洪孔而得名。距今已有380餘年,曾是都昌縣通往星子、廬山、九江的必經之路,屬於我省重點保護文物。
在都昌縣周溪泗山大屋場村以南60米的湖洲上,一些飽經滄桑的土城垣,吸引了眾多遊人的目光。據當地老人講述,這裡就是鄡陽古城遺址。古城南邊有座城頭山,城頭山南部有一條類似護城河的水道,據稱是一條航道,通往景德鎮。“每當大風雨過後,這裡地表就會露出小金條和金顆粒。新中國成立前幾年的冬季,常有數百人到此淘金。”老人說。
隨著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湖底重見天日的歷史遺存還有不少。今年10月初,廬山市當地標誌性景觀——千年石島落星墩,就“水落石出”。而與落星墩相對的紫陽堤(又名“南康星灣石堤”),也於近日重新露出水面。“站在紫陽堤上,厚重的歷史韻味撲面而來,這種感覺很美妙,無法形容。”曾有驢友如是感慨。
行走湖邊 千年前遺物俯拾皆是
“茫茫彭蠡杳無地,白浪春風溼天際。”宋代理學家朱熹曾用這樣的詩句描繪鄱陽湖的浩瀚。“實際上,鄱陽湖裡不只是水。”7日,多年來一直關注鄱陽湖水下遺產的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正大研究院院長王東林教授告訴記者,鄱陽湖的底下曾經是一個阡陌縱橫、人煙稠密的陸上世界。清同治《都昌縣誌》古蹟條下說:“古鄡陽城在周溪司前湖中四望山,至今城址猶存。”1960年,省博物館在這裡發現的漢代城址和漢墓群以及相關文物,證明了這個記述的真實性。
在鄱陽湖南湖周邊,還有考古發現的先秦時期新建縣南磯山遺址、昌邑北壋遺址以及漢代海昏城遺址。秋冬枯水季節,行走在湖邊,古老的磚瓦陶片幾乎俯拾皆是,除船家的丟棄物外,保不準就是一兩千年前的遺物。
“我曾親耳聽過那些生活在鄱陽湖邊的都昌老船伕說,大水季節,他們在湖上行船,偶爾會看到水裡出現被淹沒的屋脊,十分清晰,一靠近就沒了。”王東林說,鄱陽湖是個過水湖,水位季節性地變化,所謂“洪水一片,枯水一線”,鄡陽故地便年復一年地露出水面。
專家呼籲 設水下遺產保護機構
鄱陽湖及其水系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是中國歷史寶庫中珍貴的文化寶藏,對研究漢唐以來長江中下游南岸的歷史以及鄱陽湖的形成史,對沿海沉船打撈器物尤其是古陶瓷的對比研究和窯口歸屬的認定等,均具有重大的史學價值與科學價值。
據瞭解,為了保護好鄱陽湖水下文化遺產,有計劃、有秩序地開展科學考察和歷史研究工作,王東林曾在向全國政協提交的一份提案中特別建議國務院及國家文物局,儘快設立鄱陽湖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或“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分支機構,明確保護範圍和保護目標,確定保護等級。進而依託批准組建的保護機構,建設“鄱陽湖水下考古工作站”和“中國古外銷瓷研究基地”,充分利用江西460多座歷代窯址考古調查成果與陶瓷標本,為沿海沉船打撈出水的古外銷陶瓷尋找窯口歸屬地提供對比研究平臺,提升中國水下考古學術研究的條件和水平。
“在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日益煥發活力的古老的鄱陽湖,其埋沒於水中、封存於地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應該在沉睡中醒來,恢復它敘說歷史的功能,讓鄱陽湖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並服務於我們的時代。”王東林說。
鄱湖水下文化遺存主要有四類
一是由於地質變遷和鄱陽湖南湖形成過程中沒入水底的古代城址和古聚落遺址。如兩晉南北朝時期沉沒於鄱陽湖南湖之中的漢代鄡陽城遺址,以及鄡陽、海昏先民居住過的眾多村落和逝者的墓地。
二是江湖險處尤其是號稱“東方百慕大”和“魔鬼三角區”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沉沒的歷代船隻及裝載物。
有唐宋及以後各朝南來北往通江達海的各類貨物、兵器和產自景德鎮、吉州窯、洪州窯、贛州七里鎮等窯場的瓷器;有抗戰時期沉沒的侵華日軍軍艦(如沉沒于都昌縣老爺廟水域的日軍“神戶丸”號運輸船、餘干縣江埠鄉的黎背日軍巡邏艦、湖口縣牛腳蕪長江水域的日軍軍艦等);還有新中國成立前後在長江和鄱陽湖沉沒的運輸船(如彭澤馬壋要塞沉船,1940年在餘干梅溪被日機擊沉的鄱陽陳銓記輪局“饒寬”客貨輪等)。
三是歷代戰爭遺存。
有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大戰時留下的許多戰場遺址(如永修縣的望夫亭、湖口縣的石鐘山石刻、都昌縣的定江王廟、餘干縣的忠臣廟和康郎山戰場遺址以及新建區南磯山的藏兵洞、萬人坑、劉伯溫釣魚臺等遺蹟);還有清代石達開與曾國藩爭奪湖口戰事留下的堡壘、要塞和戰場遺址。
四是鄱陽湖枯水期現身的四通八達的湖中疊石古道和古橋遺存。
此外,還發現了一些沉沒於水下的水運碼頭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