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琰386

    五嶽真形圖

    文獻記載

    《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帝內傳》:“﹝武帝﹞問:‘此書是仙靈之方耶?不審其目,可得瞻盼否?’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嶽真形圖也……諸仙佩之,皆如傳章;道士執之,經行山川,百神群靈,尊奉親迎。’”

    五嶽真形圖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

    “修道之士,棲陷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則山中魑魅虎蟲,一切妖毒皆莫能近。漢武元封三年七月七日受之西王母,流佈人間。後太初年中,李充自稱馮翊人,三百歲,荷草器負圖傲遊。武帝見之,封負圖先生。故世人能佩此圖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兇房,一切邪魔魑魅魍魎水怪山精,悉皆隱遁,不敢加害。家居供奉,橫惡不起禎祥永集雲。故此圖不獨用為佩軸,家居裱成畫圖,安奉亦可……”。

    解釋

    古代的解釋

    最早出現“五嶽真形圖”記載的是古代文獻《漢武帝內傳》,稱該圖是太上老君最早測繪的山嶽地圖。

    五嶽真形圖的作用是:

    *系道士入山護身符。*《抱朴子》:“凡修道之士棲隱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其山中鬼魅精靈、蟲虎妖怪,一切毒物,莫能近矣。”

    五嶽真形圖

    近代國外的解釋

    “五嶽真形圖”是等高線平面圖入山線路圖

    1910年6月,日本學者小川琢治在日本《地學雜誌》第22年第258號上發表了《近世西洋交通以前の支那地圖に就て》專文。

    文中根據日本所收藏的十七世紀版《五嶽真形圖》之一《東嶽真形圖》,與實地考察用等高線繪製的泰山地形圖作了比較分析,得出一個驚人結論:二者極為相似。換句話說,《五嶽真形圖》中蘊涵有等高線製圖法的地圖繪製思想。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成立的中國科學社將小川琢治對《五嶽真形圖》的研究工作介紹給了中國學者。

    後來,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地學》中也引用了小川琢治的研究成果,並作了評論:“小川琢治曾注意到一幅很值得注意的泰山圖,這幅圖見於《五嶽真形圖》(作者姓名不詳,現存有十七世紀的版本)。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幅圖中所用勾畫山形的方法完全不遜於近代所用的方法。”

    近代國內解釋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曹婉如、鄭錫煌於1987年發表了“試論道教五嶽真形圖”一文,這是學術界迄今為止對道教《五嶽真形圖》較為系統的研究。文中提出:

    *現存的古本五嶽真形圖,就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來看,可以稱之為具體山嶽的平面示意圖。

    *“圓山”是山區的一種行路方法。古代道士憑藉這樣的實地“圓山”經驗,在繪製五嶽進山地圖時,就將同一高度的山峰位置用相同的墨跡標明,便於道士在山中繞山行走。

    *《五嶽真形圖》之所以能在人類地圖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也是因為其蘊涵有先進的地圖繪製科學思想。

    五嶽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嶽泰山(1532.7米),位於山東泰安市。

    西嶽華山(2154.9米),位於陝西華陰市。

    南嶽衡山(1300.2米),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嶽恆山(1898.3米),位於河北省阜平縣(北嶽真行圖對應古北嶽,與山西渾源無關)。

    中嶽嵩山(1491.7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五嶽之首泰山,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

    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曆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

    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有人認為,五嶽來源於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山嶽、以及對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後,頭和四肢化為五嶽。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最高的山,但由於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修行和到訪,留下遺蹟,大大增添了五嶽之名聲。

    五嶽起源於古代華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國君對山神的祭祀聯絡在一起的。五嶽一詞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禮記》“王制”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這裡的五嶽並沒有列出具體山名。東漢的鄭玄對《周禮》的註釋說:“五嶽,東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曰華山、北嶽曰恆山、中嶽曰嵩山。”

    至於為什麼是"五嶽",而不是"四嶽"或者"六嶽",人們經過研究,認為中國五嶽制度立始於漢朝,可能是當時的一些經學家根據殷商時的"五方"(東、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黃)等觀念,加以附會而成。五嶽具體山名見諸文字並得到官方確認,是在秦漢時期。《爾雅》“釋山”和秦朝人伏生所做的《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嶽分別為“岱(泰)山、霍山、華山、恆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稱衡山。《漢書》的“郊祀志”載,漢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嶽為泰山、西嶽為華山、南嶽為霍山(即衡山)、北嶽為常山(即恆山)、中嶽為嵩山。由此可見,確定這五山為五嶽,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或戰國時期,最晚也在西漢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女孩子越來越不想結婚,更不想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