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46210223960

    廣義的梵語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群語言的統稱,大致按照年代可分為數個書面變體,包括了吠陀梵語、古典梵語、史詩梵語(部分學者將之歸於古典梵語)和佛教混合梵語。狹義的梵語僅指古典梵語。上述數種梵語區別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大,但佛教混合梵語混合了部分俗語的成分。

    這些書面變體的差別首先體現在語音、語法、語彙這三大語言要素上;此外,就文學而言,不同時期的詩律及文體也會有差別。正如文言詞彙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含義,梵語的詞彙含義也是不斷變化的。此外,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一樣,梵語的詩律和文體也一直在變化(詩律變化推薦閱讀Brown C.P.《Sanskrit Prosody and Numerical Symbols Explained》和 Mishra S.《Handbook of Sanskrit Prosody》;梵語文體變化推薦閱讀黃寶生《梵語詩學論著彙編》和金克木 《梵語文學史》)。這裡我簡要討論一下這些梵語書面變體的語音和語法之間的差別(以古典梵語為金標)。

    語音

    1、 吠陀梵語

    吠陀梵語寫本主要包括了四大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儀軌經等。不同書籍裡也會有些差異。

    1.1 Visarga

    止韻 visarga ḥ,是停頓中的r 和 s 的同位異音。在部分吠陀梵語寫本中 Visarga 有兩個同位異音,分別是 jihvāmūlīya ẖ(用於 k、kh 之前)、upadhmānīya ḫ(用於 p、ph 之前)。

    1.2 仰月點 candrabindu 和 anunāsika

    仰月點在吠陀梵語中比較常見,常作為隨韻anusvāra 在母音前的條件變體表示鼻母音,常轉寫為ṁ;而在古典梵語中通常表示 -ll- 子音串的鼻音化。

    ati drava sārameyau śvānau caturakṣau śabalau sādhunāpathā | athā pitṝn suvidatrāṁ upehi yamena ye sadhamādammadanti ||

    1.3 ḍ/ḍh 的條件變體 ḷ/ḷh

    在吠陀梵語中,兩個母音中間的 ḍ/ḍh 常作 ḷ/ḷh ळ/ळ्ह(吠陀寫本里為避免歧義,母音 लृ 常轉寫作 l̥)。

    《梨俱吠陀》1.1.1 開篇對阿耆尼的讚頌agnimīḷe purohitaṃ yajñasya devam ṛtvījam |

    1.4 複母音

    吠陀梵語裡的複母音 e、o、ai、au的音值被認為是/əi/、/əu/、/a:i/、/a:u/。

    1.5 超長母音

    超長母音據統計一共只在《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裡出現了18次,《百道梵書》裡大約有40次。通常會在母音旁標記一個“3”,提示這個母音佔三音拍。《八篇書》裡的解釋是“迴應非首陀羅問候的最後一個音節變為超長母音”。

    第二行 adháḥ svid āsî3d upári svid āsī3t

    1.6 母音連續 Hiatus

    1.7 重音體系

    吠陀梵語的重音,和古希臘語的重音略類似,是一種自然重音。吠陀梵語的重音包括 udātta 高調(對比古希臘語的銳音符),svarita 降調(對比古希臘語的揚抑符)和 anudātta 低調(對比古希臘語的鈍音符)。吠陀梵語時期,高調是最主要的重音記號。高調之後的必然是降調,其餘均是低調。據麥克唐納的《吠陀梵語》,《梨俱吠陀》、《阿闥婆吠陀》、《鷓鴣氏本集》、《鷓鴣氏梵書》等,對本規則執行的比較好。在《慈氏本集》中,由於語音的變化,有些詞中的高調脫落了,和其後的降調合併為一個新的音節,這類音節就是獨立降調。此外,還有一些獨立降調是由於Sandhi導致的(梵語中通常不允許母音連續,hiatus),兩個母音通常都要合併在一個新的音節內,這樣就導致了前一個母音變成半母音,後一個母音成為主母音,或者成為一個複合母音,形成新的獨立降調。

    1.8 連音規則

    吠陀梵語時期有些連音規則,在古典梵語時期禮樂崩壞。

    語法

    吠陀梵語

    1.1 時態

    古典梵語中,現在時體系僅有直陳式現在時、直陳式未完成時、命令式和祈願式。而在吠陀梵語中,現在時、完成體以及不定過去時有虛擬語氣;完成體和不定過去時亦有命令語氣。此外,還有過去完成時,但比較罕見。古典梵語中的迂迴將來時不見於吠陀梵語。

    aghniḥ pūrvebhirṛṣibhirīḍyo nūtanairuta | sa devāneha vakṣati ||

    此處的 vakṣati 是動詞 vah 的虛擬語氣不定過去時主動態第三人稱單數。

    1.2 三種過去時的區別

    古典梵語時期,不定過去時、現在時完成體、現在時未完成體一般認為是沒有意義上的曲北的。而在吠陀梵語中,三種過去時是有區別的。

    1.3 古典梵語中消失的名詞變格法

    1.4 不定式

    吠陀梵語中存在著多達12種不同形式的不定式,而古典梵語中僅存1種。

    1.5 可分離字首的派生動詞

    (挖個坑,慢慢填)

    參考書目:

    Macdonell, A. A. A Vedic Reader for Students, The Clarendon Press(1917) , Oxfor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子規的全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