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三)動詞,到… …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去。
【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3.介紹涉及的物件。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三)動詞,到… …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去。
【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3.介紹涉及的物件。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複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複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遊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