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天目生曉清/文
現代解剖醫學證明,人的確有第三隻眼。兩眉之間、印堂周圍,存在著一片退化了的視網膜。訓練有素的氣功師若能調動丹田之氣,使之沿尾閭至天柱直衝百會穴,啟用腦中的松果體,那片視網膜就有可能恢復視覺。因此,也可能會有透視和遙視的功能。
如果天目開啟,我就開個私人診所,幫病人透視,賺大錢。倘若天目打開了,我就能窺視到別人的隱私,然後開個私人偵探所,撈大把票子。隔壁的一舉一動,我坐在家裡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說不定還能看到他小夫妻倆……嘿嘿嘿……
小松想到這裡,抹了把厚嘴唇,嚥下了口水,忍不住還是笑出了聲。
小松練過幾年氣功,小腹凸出了不少,自感丹田氣很足,向外脹氣時能脹到天邊,能和天邊的資訊溝通。按照雜誌上的介紹,開天目對小松來說並非難事。他當即就進行試驗,全身放鬆,兩眼垂下來,眼觀鼻,鼻觀心,心視丹田,意守到丹田發熱時,便調動元氣沿脊樑向上提至百會穴,再呼氣引至印堂穴,左右各旋轉36圈後,奇蹟出現了:額前三寸處有一團火球,金光閃閃。
小松把這一現象告訴了他的師傅王老。王老說:“你再用檯燈開開熄熄,來刺激視覺神經,也許速度就會加快。”他照師傅的話去做,連續坐在臺燈下練了七個晚上,一天子夜時分時,天目處突然跳了幾下,他立刻把燈熄了,眼睛緊閉,居然能隱約辨出室內的東西。
王大師說:“快了,天目快開了,每天早晨必須凝視初升的太陽,把功運到眼球上,Sunny就刺傷不了你的眼睛了。”小松接連觀了七日的太陽,感覺天目處好像嵌著一顆藍寶石,寶石外圍數百道七彩光環在高速旋轉,而且瞬息萬變。
大師告訴他,還差最後一道工序:用橡皮棍子敲天目,震活松果體。當你能透視、遙視,還能搞預測時,你就有了神通,有神通的人與神仙無異。於是,小松就天天敲天目,敲得他頭昏腦漲,敲得那片皮肉青紅夾半。但令人沮喪的是,他的天目還是沒有完全開啟,在街上看人,男人還是男人,女人還是女人;在公園裡散步,看到的山還是那座泰山,河,還是那條玉帶河……
小松氣得把那本雜誌撕得稀巴爛,把王大師的祖宗八代罵了個底朝天。然後,在床上睡了整整三天三夜。就在第三夜的三更,他起來解手,掀開被子,眼睛一睜,突然看見床上躺著一具白骨,藍熒熒的,嚇得他尖叫起來。更可怕的是,他的尖叫聲激活了白骨,白骨坐了起來,掄圓五根若連若離的指骨,給了他一巴掌:“神經病!我是玉芬!”
“胡說!你是白骨……對,你是白骨精,我有火眼金睛,我認得你。你三番五次化成老頭老太太小姑娘來騙俺師傅,俺老孫……”他自己也嚇了一跳:我怎麼會是孫猴子了?後來,他終於想起來了,拍拍額頭,欣喜萬分:“烏拉!OK!我的天目終於打開了,我能透視了!”這時,玉芬也清醒過來,一把抱住小松親了又親。
第二天,他去向師傅道謝,看見滿街的白骨架子在亂躥,而且行色匆匆。到動物園裡,看到的全是青面獠牙、白骨森森的鬼魅。小松想:壞了,真是活見鬼了,一夜之間整個世界翻了個個兒。有鬼就有閻王,何不去見見閻王爺,查查我的壽限?他一凝神,忽然看見“白骨芬”正在家裡洗澡。澡盆下有道道金光向上冒。他看清了,他家的地下埋著一隻寶罐哩。
小松改道回家,把這一重大發現告訴“白骨芬”,玉芬很高興,如果真能挖出一罐財寶,那以後就不用住這又破又舊的小平房了。於是,夫妻倆用鐵錛和鐵鍬,掘地三尺。可是那寶罐似乎會移動,始終與他們保持一尺距離,看得見拿不著,真急人。地越挖越深,溝越挖越長……
轟隆一聲,房子突然倒塌了,碎磚碎瓦把夫妻倆埋在深溝裡。就在快斷氣的時候,小松緊抱住玉芬:“是我害了你,我對不起你!”只見玉芬掙脫小松,掄圓了膀臂欲扇他的嘴巴,誰知打偏了,卻擊中了他的小腦部位。
“咦——我們怎麼躺在床上?”小松揉揉眼睛,發現床還是那床,桌子還是那桌子,櫥子還是那櫥子,老婆還是那老婆——玉芬那巴掌打中了他的玉枕穴,意外地封了天目——一切又恢復了正常。
不過,天目開時,能超前看到為發財挖寶而自掘墳墓的一幕,實在叫人看透了人生,這倒是開天目的好處了。如果人人都能開一回天目,那該多好。小松想。
(刊於《微型小說選刊》1996年第1期)
名家點評
《開天目》這東西雖然一眼便能讓人看出濃濃的荒誕來——說人的確有第三隻眼(即所謂天目),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呵——可它所展現的,卻絕對是一種荒誕的真實:現實生活中,如小松那樣一心希望開啟自己的“天目”以便好去“賺大錢”或“竊視別人的隱私”的人還少嗎?
《開天目》在表達上無論是將真實變形為荒誕,還是從荒誕中揭示真實,目的只有一個:反映生活,即“演出一幕幕悲喜劇,或叫人喜笑顏開,或叫人哭泣膽寒”(生曉清語)。
那麼,這種真實的荒誕和荒誕的真實,又是如何體現生曉清那“沉鬱蘊藉”的個性風格的呢?
其實,所謂“沉鬱蘊藉”,指的便是生曉清作品內涵和容量的厚實豐滿。《開天目》所淋漓盡致地描述的那“為發財挖寶而自掘墳墓的一幕”,則在令人驚心動魄的同時,又使人不由得作這樣的思考:這是不是真能“叫人看透了人生”呢?或者說,人們是不是都能開一回那樣的“天目”呢?
作品是寫給人看的,寫給人看的作品應該儘可能讓人看到些什麼並由此想到些什麼。我覺得,由於採用了真實與荒誕錯雜糅合和融會貫通的寫法,生曉清的近期作品便讓人看到了更多的東西也想到了更多的東西,因而也就更顯其“沉鬱蘊藉”了。
開天目生曉清/文
現代解剖醫學證明,人的確有第三隻眼。兩眉之間、印堂周圍,存在著一片退化了的視網膜。訓練有素的氣功師若能調動丹田之氣,使之沿尾閭至天柱直衝百會穴,啟用腦中的松果體,那片視網膜就有可能恢復視覺。因此,也可能會有透視和遙視的功能。
如果天目開啟,我就開個私人診所,幫病人透視,賺大錢。倘若天目打開了,我就能窺視到別人的隱私,然後開個私人偵探所,撈大把票子。隔壁的一舉一動,我坐在家裡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說不定還能看到他小夫妻倆……嘿嘿嘿……
小松想到這裡,抹了把厚嘴唇,嚥下了口水,忍不住還是笑出了聲。
小松練過幾年氣功,小腹凸出了不少,自感丹田氣很足,向外脹氣時能脹到天邊,能和天邊的資訊溝通。按照雜誌上的介紹,開天目對小松來說並非難事。他當即就進行試驗,全身放鬆,兩眼垂下來,眼觀鼻,鼻觀心,心視丹田,意守到丹田發熱時,便調動元氣沿脊樑向上提至百會穴,再呼氣引至印堂穴,左右各旋轉36圈後,奇蹟出現了:額前三寸處有一團火球,金光閃閃。
小松把這一現象告訴了他的師傅王老。王老說:“你再用檯燈開開熄熄,來刺激視覺神經,也許速度就會加快。”他照師傅的話去做,連續坐在臺燈下練了七個晚上,一天子夜時分時,天目處突然跳了幾下,他立刻把燈熄了,眼睛緊閉,居然能隱約辨出室內的東西。
王大師說:“快了,天目快開了,每天早晨必須凝視初升的太陽,把功運到眼球上,Sunny就刺傷不了你的眼睛了。”小松接連觀了七日的太陽,感覺天目處好像嵌著一顆藍寶石,寶石外圍數百道七彩光環在高速旋轉,而且瞬息萬變。
大師告訴他,還差最後一道工序:用橡皮棍子敲天目,震活松果體。當你能透視、遙視,還能搞預測時,你就有了神通,有神通的人與神仙無異。於是,小松就天天敲天目,敲得他頭昏腦漲,敲得那片皮肉青紅夾半。但令人沮喪的是,他的天目還是沒有完全開啟,在街上看人,男人還是男人,女人還是女人;在公園裡散步,看到的山還是那座泰山,河,還是那條玉帶河……
小松氣得把那本雜誌撕得稀巴爛,把王大師的祖宗八代罵了個底朝天。然後,在床上睡了整整三天三夜。就在第三夜的三更,他起來解手,掀開被子,眼睛一睜,突然看見床上躺著一具白骨,藍熒熒的,嚇得他尖叫起來。更可怕的是,他的尖叫聲激活了白骨,白骨坐了起來,掄圓五根若連若離的指骨,給了他一巴掌:“神經病!我是玉芬!”
“胡說!你是白骨……對,你是白骨精,我有火眼金睛,我認得你。你三番五次化成老頭老太太小姑娘來騙俺師傅,俺老孫……”他自己也嚇了一跳:我怎麼會是孫猴子了?後來,他終於想起來了,拍拍額頭,欣喜萬分:“烏拉!OK!我的天目終於打開了,我能透視了!”這時,玉芬也清醒過來,一把抱住小松親了又親。
第二天,他去向師傅道謝,看見滿街的白骨架子在亂躥,而且行色匆匆。到動物園裡,看到的全是青面獠牙、白骨森森的鬼魅。小松想:壞了,真是活見鬼了,一夜之間整個世界翻了個個兒。有鬼就有閻王,何不去見見閻王爺,查查我的壽限?他一凝神,忽然看見“白骨芬”正在家裡洗澡。澡盆下有道道金光向上冒。他看清了,他家的地下埋著一隻寶罐哩。
小松改道回家,把這一重大發現告訴“白骨芬”,玉芬很高興,如果真能挖出一罐財寶,那以後就不用住這又破又舊的小平房了。於是,夫妻倆用鐵錛和鐵鍬,掘地三尺。可是那寶罐似乎會移動,始終與他們保持一尺距離,看得見拿不著,真急人。地越挖越深,溝越挖越長……
轟隆一聲,房子突然倒塌了,碎磚碎瓦把夫妻倆埋在深溝裡。就在快斷氣的時候,小松緊抱住玉芬:“是我害了你,我對不起你!”只見玉芬掙脫小松,掄圓了膀臂欲扇他的嘴巴,誰知打偏了,卻擊中了他的小腦部位。
“咦——我們怎麼躺在床上?”小松揉揉眼睛,發現床還是那床,桌子還是那桌子,櫥子還是那櫥子,老婆還是那老婆——玉芬那巴掌打中了他的玉枕穴,意外地封了天目——一切又恢復了正常。
不過,天目開時,能超前看到為發財挖寶而自掘墳墓的一幕,實在叫人看透了人生,這倒是開天目的好處了。如果人人都能開一回天目,那該多好。小松想。
(刊於《微型小說選刊》1996年第1期)
名家點評
《開天目》這東西雖然一眼便能讓人看出濃濃的荒誕來——說人的確有第三隻眼(即所謂天目),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呵——可它所展現的,卻絕對是一種荒誕的真實:現實生活中,如小松那樣一心希望開啟自己的“天目”以便好去“賺大錢”或“竊視別人的隱私”的人還少嗎?
《開天目》在表達上無論是將真實變形為荒誕,還是從荒誕中揭示真實,目的只有一個:反映生活,即“演出一幕幕悲喜劇,或叫人喜笑顏開,或叫人哭泣膽寒”(生曉清語)。
那麼,這種真實的荒誕和荒誕的真實,又是如何體現生曉清那“沉鬱蘊藉”的個性風格的呢?
其實,所謂“沉鬱蘊藉”,指的便是生曉清作品內涵和容量的厚實豐滿。《開天目》所淋漓盡致地描述的那“為發財挖寶而自掘墳墓的一幕”,則在令人驚心動魄的同時,又使人不由得作這樣的思考:這是不是真能“叫人看透了人生”呢?或者說,人們是不是都能開一回那樣的“天目”呢?
作品是寫給人看的,寫給人看的作品應該儘可能讓人看到些什麼並由此想到些什麼。我覺得,由於採用了真實與荒誕錯雜糅合和融會貫通的寫法,生曉清的近期作品便讓人看到了更多的東西也想到了更多的東西,因而也就更顯其“沉鬱蘊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