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韓長期面臨宏觀經濟困難和美國的經濟制裁,政府也因缺乏財政收入和新的稅源而無力擴大國內生產。因此,對外合作成為北韓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北韓獲取外部資源的傳統渠道有國際援助、外國投資、外國貸款、國際貿易盈餘等。然而對於現在的北韓來說,建設經濟特區已經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新產物。 羅先特區艱難起步 上世紀90年代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圖們江開發計劃”,計劃的第一步是將中國吉林省的琿春、北韓的羅津、俄羅斯的波謝特三個地方約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三角地帶建設成國際自由貿易城市;第二步則是擴大連線中國延吉、北韓清津和俄羅斯海參崴三地,將這一總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三角地帶建設為“東方的鹿特丹”。北韓積極響應這一計劃,走出了開創特區模式的第一步。 1991年12月28日,北韓宣佈將羅津市和先鋒郡總面積為621平方公里的地區指定為“自由貿易地帶”,其實就是“特區”。特區內允許成立外國獨資、合資企業,不限制投資國別;法律保護外華人投資的資本、財產、企業獲得的利潤及其他所得;宣佈羅津港和附近的清津港為自由貿易港,在自由地帶內投資者可享受各種優惠政策。北韓計劃分三步走,把羅先特區建設成為國際貨物中轉港、出口加工製造業基地、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開放羅先特區可以說是北韓政府的重大決斷,也被寄予厚望。1994年,金日成曾經指出:“羅津地區在中轉貿易、旅遊方面比新加坡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開發好了,僅從這裡賺的錢就可以給全華人民提供富餘的生活。”1996年2月,羅先特區被升格為市,後又於2010年底被升格為特別市,與平壤市和開城市並列為北韓的3個特別市。在這之後,北韓修改了《羅先經濟特區法》,放寬了外國企業進入該市的審批手續。緊接著,北韓成立了北韓國家開發銀行和大豐國際投資集團,擬在羅先開展大規模招商引資,同時指定鴨綠江與中國丹東市相鄰的威化島和黃金坪為自由貿易區。 然而,羅先特區並沒有達到北韓方面的預期。截至1997年底,特區引進外資僅6242萬美元,與第一階段引進外資69億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政治語境下的開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面臨經濟困難和糧荒困境,北韓開始逐步推行改革措施。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頒佈的“7·1經濟管理改善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計劃制定權的下放、匯率改革和價格改革。措施頒佈後,設立經濟自由貿易區和旅遊觀光區,成為北韓創匯的主要手段。 北韓於2002年10月接連宣佈將新義州、金剛山、開城列為經濟特區。此後近10年間,經營金剛山、開城旅遊合作專案和開城工業園區經濟合作專案,成為朝韓經濟交往的主要方式。 “天安號”事件發生後,南韓總統李明博宣佈終止對朝貿易、合作與交流,但對於開城工業園區卻網開一面,給予保留。相應的是,北韓軍方雖然宣佈了7條反制措施,但對於開城工業園區則稱將“著手研究有關陸路通行問題”,同時在金剛山旅遊專案上也未採取驅逐、沒收等強制手段。看得出,雙方都在盡力維繫來之不易的經濟合作紐帶。 2009年,北韓採取的一連串強硬動作使其招致進一步的國際制裁。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北韓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與外交政策之間的密切關係,急於突破外交和經濟的雙重困境。2009年下半年起,北韓重拾南北關係這張牌,希望重現10年以來以“南北關係”盤活外交棋局的奇蹟。無奈,李明博政府根植保守,南北關係始終回暖無望,最終影響到開城工業園區的“擴大再生產”。 北韓修補特區戰略 目前,北韓的特區開發正按照“四角兩線”的格局加以推進,具體是指全方位打造功能、性質和內容互補的4大特區。東北部是羅先特區,特色是港口海運;西北部是威化島和黃金坪,作為自由貿易區;西南部是開城特區,以旅遊和加工業為主;東南部是金剛山旅遊特區。與此同時,“兩條主線”正在推進。一條線是針對中、俄等國的羅先特區和兩島開發;另一條線是主要面向南韓的開城工業園和金剛山旅遊。 北韓的革新開放之路已經走了40年,其間有過收穫,也有過教訓。總體上看,北韓的經濟改革仍在小步向前推進。儘管如此,北韓將經濟作為國家建設重中之重的大方向沒有變。上世紀90年代北韓特區經營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國際環境和基礎設施惡劣,主要和當時北韓的對外合營合資政策不完全符合市場運作規律、不符合國際合作基本規範有關。北韓方面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目前正在體制機制上加緊修改特區政策、法律和法規,並在人才培養下加大投入,譬如把大批黨政一線幹部送到中國等地進行培訓。 北韓的特區是一個好的起點,有助於北韓積累一些經濟合作經驗,為進一步參與地區和全球層面的經濟活動打下基礎。北韓的特區也是一塊“試驗田”,成敗與否事關北韓經濟復甦,也事關北韓擁抱世界的決心。 北韓對外開放 四十年緩行 北韓並不是外界所認為的一個“孤立於世界”的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北韓就已經開始同西方國家開展貿易。進入80年代,北韓開始引進外資,於1984年9月首次公佈了《合資企業法》,並改變以往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補償貿易,採用國際市場上普遍採用的貿易形式,如加工貿易、轉口貿易、易貨貿易、邊境貿易、無關稅和保稅加工貿易、利用自由貿易港進行中介貿易等。 由於投資政策的放寬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陸續涉足北韓的投資領域,與北韓開展來料加工合作,一些對外合營、合作企業相繼在北韓落戶。近幾年,北韓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不僅派出代表團赴國外舉行投資說明會,還組建了一批適應海外市場的企業,採取“走出去”的辦法開展對外經貿合作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韓長期面臨宏觀經濟困難和美國的經濟制裁,政府也因缺乏財政收入和新的稅源而無力擴大國內生產。因此,對外合作成為北韓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北韓獲取外部資源的傳統渠道有國際援助、外國投資、外國貸款、國際貿易盈餘等。然而對於現在的北韓來說,建設經濟特區已經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新產物。 羅先特區艱難起步 上世紀90年代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圖們江開發計劃”,計劃的第一步是將中國吉林省的琿春、北韓的羅津、俄羅斯的波謝特三個地方約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三角地帶建設成國際自由貿易城市;第二步則是擴大連線中國延吉、北韓清津和俄羅斯海參崴三地,將這一總面積達一萬平方公里的大三角地帶建設為“東方的鹿特丹”。北韓積極響應這一計劃,走出了開創特區模式的第一步。 1991年12月28日,北韓宣佈將羅津市和先鋒郡總面積為621平方公里的地區指定為“自由貿易地帶”,其實就是“特區”。特區內允許成立外國獨資、合資企業,不限制投資國別;法律保護外華人投資的資本、財產、企業獲得的利潤及其他所得;宣佈羅津港和附近的清津港為自由貿易港,在自由地帶內投資者可享受各種優惠政策。北韓計劃分三步走,把羅先特區建設成為國際貨物中轉港、出口加工製造業基地、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開放羅先特區可以說是北韓政府的重大決斷,也被寄予厚望。1994年,金日成曾經指出:“羅津地區在中轉貿易、旅遊方面比新加坡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性,開發好了,僅從這裡賺的錢就可以給全華人民提供富餘的生活。”1996年2月,羅先特區被升格為市,後又於2010年底被升格為特別市,與平壤市和開城市並列為北韓的3個特別市。在這之後,北韓修改了《羅先經濟特區法》,放寬了外國企業進入該市的審批手續。緊接著,北韓成立了北韓國家開發銀行和大豐國際投資集團,擬在羅先開展大規模招商引資,同時指定鴨綠江與中國丹東市相鄰的威化島和黃金坪為自由貿易區。 然而,羅先特區並沒有達到北韓方面的預期。截至1997年底,特區引進外資僅6242萬美元,與第一階段引進外資69億美元的目標相去甚遠。 政治語境下的開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面臨經濟困難和糧荒困境,北韓開始逐步推行改革措施。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頒佈的“7·1經濟管理改善措施”。其主要內容包括:計劃制定權的下放、匯率改革和價格改革。措施頒佈後,設立經濟自由貿易區和旅遊觀光區,成為北韓創匯的主要手段。 北韓於2002年10月接連宣佈將新義州、金剛山、開城列為經濟特區。此後近10年間,經營金剛山、開城旅遊合作專案和開城工業園區經濟合作專案,成為朝韓經濟交往的主要方式。 “天安號”事件發生後,南韓總統李明博宣佈終止對朝貿易、合作與交流,但對於開城工業園區卻網開一面,給予保留。相應的是,北韓軍方雖然宣佈了7條反制措施,但對於開城工業園區則稱將“著手研究有關陸路通行問題”,同時在金剛山旅遊專案上也未採取驅逐、沒收等強制手段。看得出,雙方都在盡力維繫來之不易的經濟合作紐帶。 2009年,北韓採取的一連串強硬動作使其招致進一步的國際制裁。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北韓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與外交政策之間的密切關係,急於突破外交和經濟的雙重困境。2009年下半年起,北韓重拾南北關係這張牌,希望重現10年以來以“南北關係”盤活外交棋局的奇蹟。無奈,李明博政府根植保守,南北關係始終回暖無望,最終影響到開城工業園區的“擴大再生產”。 北韓修補特區戰略 目前,北韓的特區開發正按照“四角兩線”的格局加以推進,具體是指全方位打造功能、性質和內容互補的4大特區。東北部是羅先特區,特色是港口海運;西北部是威化島和黃金坪,作為自由貿易區;西南部是開城特區,以旅遊和加工業為主;東南部是金剛山旅遊特區。與此同時,“兩條主線”正在推進。一條線是針對中、俄等國的羅先特區和兩島開發;另一條線是主要面向南韓的開城工業園和金剛山旅遊。 北韓的革新開放之路已經走了40年,其間有過收穫,也有過教訓。總體上看,北韓的經濟改革仍在小步向前推進。儘管如此,北韓將經濟作為國家建設重中之重的大方向沒有變。上世紀90年代北韓特區經營效果不佳的原因,除了國際環境和基礎設施惡劣,主要和當時北韓的對外合營合資政策不完全符合市場運作規律、不符合國際合作基本規範有關。北韓方面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目前正在體制機制上加緊修改特區政策、法律和法規,並在人才培養下加大投入,譬如把大批黨政一線幹部送到中國等地進行培訓。 北韓的特區是一個好的起點,有助於北韓積累一些經濟合作經驗,為進一步參與地區和全球層面的經濟活動打下基礎。北韓的特區也是一塊“試驗田”,成敗與否事關北韓經濟復甦,也事關北韓擁抱世界的決心。 北韓對外開放 四十年緩行 北韓並不是外界所認為的一個“孤立於世界”的國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北韓就已經開始同西方國家開展貿易。進入80年代,北韓開始引進外資,於1984年9月首次公佈了《合資企業法》,並改變以往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補償貿易,採用國際市場上普遍採用的貿易形式,如加工貿易、轉口貿易、易貨貿易、邊境貿易、無關稅和保稅加工貿易、利用自由貿易港進行中介貿易等。 由於投資政策的放寬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陸續涉足北韓的投資領域,與北韓開展來料加工合作,一些對外合營、合作企業相繼在北韓落戶。近幾年,北韓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不僅派出代表團赴國外舉行投資說明會,還組建了一批適應海外市場的企業,採取“走出去”的辦法開展對外經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