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是與通常侷限於某種具體物件的知識體系不同的學問。在漢語中,“哲”是聰明的意思,在希臘文中則意味著愛智慧,所以,按照字義解釋,哲學是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然而,這並不足以表明哲學的實質。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絡在一起的,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形態。因此,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了的世界觀,或者說,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當人們形成了一定世界觀之後,就會按照這些觀點去解釋一切現象,處理各種問題。從而世界觀也就成為指導人們觀察、思考和解決各種問題的基本原則,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方法論以及與此相聯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世界觀,也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
作為理論形態世界觀的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人和世界的關係的。而人和世界關係最本質的方面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這是因為:人作為考察人和世界關係的主體,本身既是這個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種有意識、能思維的社會存在物,人的存在與活動,時刻都發生著精神和肉體的矛盾。同時,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時,一方面所面對的是一個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從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種思維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屬性,並且依自己的意願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屬性賦予物質世界,這就必然發生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矛盾以及二者誰決定誰的問題。
早在人類發展的最初級階段,人們還不清楚自身的生理構造同,不明白做夢是怎麼一回事,因而往往把人的精神活動看作是一種寄寓於肉體中並在死後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靈魂活動。同時,人類發展的早期,人們的科學知識十分貧乏,對自然界的特性、規律的瞭解極為有限,他們以為萬物都和人一樣具有生命和靈魂,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為某種超人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原始的“靈魂不滅論”、“物活論”和原始宗教觀念。這種關於靈魂和肉體、精神和自然界的關係的思考,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關係問題的史前形態。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和存在不僅是人和世界關係的兩個最本質的方面,也是兩個哲學上最高的範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極其繁多,數不勝數,歸結起來無非屬於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這兩類現象。思維和存在是哲學的兩個最高範疇,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反映著人與世界關係的最根本的方面。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任何哲學體系都不能迴避的問題,都必須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學體系的建立,對於哲學其他問題的解決與展開,也都要以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為起點和中心。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有兩個突出的方面。其中,關於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是最重要的方面。現實世界究竟是由思維或精神創造的,還是從來就自在存在著的?世界的本質和基礎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這些問題在哲學史上屬於本體論的問題,它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質問題。對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學的理論體系得以建立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它規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以及解決一切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作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哲學派別的唯一標準。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另外還有一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亦即世界可否為人所認識、人的思維能否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在哲學史上屬於認識論範圍,它所涉及的是認識的本質、認識的可能性及其實現等問題。歷史上的絕大多數哲學家或從唯物主義立場,或從絕對唯心主義立場,各自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哲學家否認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哲學史上把他們稱為不可知論者或懷疑論者。
哲學基本問題的本體論意義的方面和認識論意義的方面是互相聯絡著的。歷史上的哲學家對這兩個方面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由於時代不同,人們對這兩個方面研究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時側重於本體論方面,有時則側重於認識論方面。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一般側重於本體論方面;到了近代和現代,在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科學技術空前繁榮的推動下,哲學研究更多側重於認識論方面。這種研究側重點的變化,意味著人類認識的發展和深化,是時代賦予哲學研究的新課題和需要開拓的領域中。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研究本體論的重要性,割裂哲學基本問題兩個突出方面的內在聯絡。當代西方某些學者認為哲學只應研究認識論,本體論研究沒有意義的觀點是根本錯誤的。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的相互聯絡是不容割裂的。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哲學家對世界可知性問題的回答,其確定性的內容是由他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回答所決定的,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人的認識實際發生過程來說,都只有回答了本體論的問題以後才能回答認識論的問題。即使是那些否定本體論的哲學家,在他們解決認識論問題的基本傾向和態度中,也總是包含著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所以,本體論是認識論的前提和出發點,認識論總是滲透和貫穿著本體論,認識論是不能脫離本體論的。當然,本體論也不可能離開認識論。不僅人們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本身就是認識的結果,而且人們之所以提出並回答本體論的問題,其目的也在於解決認識論的問題,為人們觀察、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確立根本的出發點。
哲學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是與通常侷限於某種具體物件的知識體系不同的學問。在漢語中,“哲”是聰明的意思,在希臘文中則意味著愛智慧,所以,按照字義解釋,哲學是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然而,這並不足以表明哲學的實質。哲學作為一門學問,是同人們的世界觀聯絡在一起的,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形態。因此,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了的世界觀,或者說,是人們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當人們形成了一定世界觀之後,就會按照這些觀點去解釋一切現象,處理各種問題。從而世界觀也就成為指導人們觀察、思考和解決各種問題的基本原則,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方法論以及與此相聯絡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世界觀,也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致的。
作為理論形態世界觀的哲學,是從總體上研究人和世界的關係的。而人和世界關係最本質的方面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這是因為:人作為考察人和世界關係的主體,本身既是這個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種有意識、能思維的社會存在物,人的存在與活動,時刻都發生著精神和肉體的矛盾。同時,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時,一方面所面對的是一個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從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種思維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屬性,並且依自己的意願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屬性賦予物質世界,這就必然發生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矛盾以及二者誰決定誰的問題。
早在人類發展的最初級階段,人們還不清楚自身的生理構造同,不明白做夢是怎麼一回事,因而往往把人的精神活動看作是一種寄寓於肉體中並在死後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靈魂活動。同時,人類發展的早期,人們的科學知識十分貧乏,對自然界的特性、規律的瞭解極為有限,他們以為萬物都和人一樣具有生命和靈魂,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為某種超人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原始的“靈魂不滅論”、“物活論”和原始宗教觀念。這種關於靈魂和肉體、精神和自然界的關係的思考,就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關係問題的史前形態。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和存在不僅是人和世界關係的兩個最本質的方面,也是兩個哲學上最高的範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極其繁多,數不勝數,歸結起來無非屬於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這兩類現象。思維和存在是哲學的兩個最高範疇,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反映著人與世界關係的最根本的方面。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任何哲學體系都不能迴避的問題,都必須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學體系的建立,對於哲學其他問題的解決與展開,也都要以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為起點和中心。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有兩個突出的方面。其中,關於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是最重要的方面。現實世界究竟是由思維或精神創造的,還是從來就自在存在著的?世界的本質和基礎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這些問題在哲學史上屬於本體論的問題,它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質問題。對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學的理論體系得以建立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它規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以及解決一切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作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哲學派別的唯一標準。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另外還有一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亦即世界可否為人所認識、人的思維能否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在哲學史上屬於認識論範圍,它所涉及的是認識的本質、認識的可能性及其實現等問題。歷史上的絕大多數哲學家或從唯物主義立場,或從絕對唯心主義立場,各自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哲學家否認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哲學史上把他們稱為不可知論者或懷疑論者。
哲學基本問題的本體論意義的方面和認識論意義的方面是互相聯絡著的。歷史上的哲學家對這兩個方面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由於時代不同,人們對這兩個方面研究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時側重於本體論方面,有時則側重於認識論方面。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一般側重於本體論方面;到了近代和現代,在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科學技術空前繁榮的推動下,哲學研究更多側重於認識論方面。這種研究側重點的變化,意味著人類認識的發展和深化,是時代賦予哲學研究的新課題和需要開拓的領域中。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研究本體論的重要性,割裂哲學基本問題兩個突出方面的內在聯絡。當代西方某些學者認為哲學只應研究認識論,本體論研究沒有意義的觀點是根本錯誤的。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的相互聯絡是不容割裂的。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哲學家對世界可知性問題的回答,其確定性的內容是由他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回答所決定的,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人的認識實際發生過程來說,都只有回答了本體論的問題以後才能回答認識論的問題。即使是那些否定本體論的哲學家,在他們解決認識論問題的基本傾向和態度中,也總是包含著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所以,本體論是認識論的前提和出發點,認識論總是滲透和貫穿著本體論,認識論是不能脫離本體論的。當然,本體論也不可能離開認識論。不僅人們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本身就是認識的結果,而且人們之所以提出並回答本體論的問題,其目的也在於解決認識論的問題,為人們觀察、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確立根本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