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7家出版社退稿的小說,在作者43歲時,終於被一位年輕的編輯慧眼識中(另一位由他發掘的作家是托馬斯·品欽),卻因為銷量不濟,很快絕版。但50年來,這本在書店難覓身影的書,卻瘋狂流傳於二手書店與地下文學圈。
蒙塵50年,重新出版,《斯通納》一年銷售超20萬冊,成為水石書店、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紐約時報》、德國《明鏡週刊》年度必讀書,位列荷蘭、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以色列等多國文學暢銷榜頂端。《紐約客》刊發書評:“ 《斯通納》)出版50年後的暢銷,是獻給被虧欠的藝術一次遲來的正名。”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科倫·麥凱恩將《斯通納》列為自己十大摯愛小說之首,湯姆·漢克斯稱《斯通納》是令其愛不釋手的五本小說之一。
在五十年前當《斯通納》第一次出版時,也即1965年,它面對的情景並非如此:那一年,作家約翰·威廉斯已經43歲,他的第二份書稿已經被7家出版社拒絕。這一次他把稿子投給了頗具文學品味的出版社Viking Press,接手稿件的年輕編輯最終說服出版社上層,同意出版書稿——另一位因這位編輯的慧眼獨具而幸未蒙塵的作家,是後現代主義大師、《萬有引力之虹》的作者托馬斯·品欽)。
1965年,《斯通納》出版,唯一收穫的媒體評價,是《紐約客》在版面上留出的一小塊“書訊簡介”:“上乘之作”。只過了一年時間,共賣出約2000冊的《斯通納》絕版。70年代,英國出版社Longman在歐洲第一次出版它,命運也與此類似。
1973年,約翰`威廉斯憑藉自己的另一部小說《奧古斯都》,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然而他的獲獎並沒有帶動自己任何作品的暢銷——或許原因之一,是因為那一年與他平分獎項的另一位作家約翰·巴思,正是當時美國風頭正勁的後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截至1994年約翰·威廉斯去世,兩個版本的《斯通納》一共賣出不到1萬冊。
這是一本書最平凡普通的命運。幸運的是,它得到地下讀書圈的青睞,多年來輾轉於各大二手書店。但《斯通納》始終難以入大眾視野之內,連許多書評人都不知曉有這本書的存在,更別說主流人群了。
這本地下小說雖被長期遺忘,卻也始終有人想起。2003年,在《斯通納》幾經絕版之後,英國Vintage書系出版人聽取朋友約翰·麥克葛漢的建議,在英國重版,這是《斯通納》首次迴歸到眾人視野中。到2012年,十年間共賣出4863本。這比此前美國第一版只售出兩千冊要好些,但仍然屬於小眾閱讀。
2006年,美國著名文學書系NYBR Classics系列的總編埃德溫·弗蘭克(Edwin Frank)受一個經營書店的朋友推薦,決定在美國重新出版《斯通納》。
重回到美國本土文學領域的《斯通納》,產生驚人效果。從傳統媒體開始,《衛報》、《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媒體紛紛報道名人們在閱讀這本小說。文學批評家Morris Dickstein發表在《時代》的文章力言《斯通納》是一本偉大的、歷久彌新的小說,且一直被低估。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科倫·麥凱恩將它列在自己十大摯愛小說之首;《紐約時報》刊登書評:“世所罕有的完美小說”,湯姆·漢克斯面對《時代》採訪說:“《斯通納》是令我愛不釋手的五本小說之一”。
英國BBC對“國民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專訪,使“斯通納現象”的聲勢達到了頂峰,英國蘭登書屋剛順風推出的新版《斯通納》,一年之內賣出超過20萬冊,並在2013年底成為全英最大連鎖書店——水石書店的“年度之選”。在荷蘭、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以色列,這本書都排在文學暢銷榜頂端。
2014年,美國《紐約時報》刊發書評:“此刻起,你應當開始閱讀《斯通納》”;《紐約客》這一次刊發的書評,則是這麼寫的:“(《斯通納》)出版五十年後的暢銷,是獻給被虧欠的藝術一次遲來的正名。”
《斯通納》在美國的熱潮也席捲了歐洲。出版商紛紛打聽這是本什麼樣的書?2011年,這本書在法國突然大獲成功。2012年年底,英國蘭登書屋(Random House)再版《斯通納》,一年之內售出近17萬冊。同年,《斯通納》在荷蘭出版,平裝版一年之內銷售近20萬冊,並榮登荷蘭暢銷榜榜首數週之久。
約翰·威廉斯輟過學,當過電臺播音,從過軍。退役後入大學就讀並獲博士學位。於1945年-1985年間在母校丹佛大學任教,教授大學英語及創意寫作。他一生只寫了四部小說:《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鎮》(1960)、《斯通納》(1965)、《奧古斯都》(1973,本書當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斯通納》裡的主人公斯通納先生來自偏遠農場的農家子弟、19歲進入州立密蘇里大學學習農學。自一堂選修文學課為起點,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變。未來的斯通納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結婚、生子、教學、退休、衰老、死亡。
《紐約客》發表的一篇名為《最偉大的美國小說,而你從未聽說過》評論中認為,《斯通納》會永遠被評論家、學者和作家尊崇,因為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暗示的一句神聖的信條,正是這些人備受困擾也願意投身其中的原因:文學、語言以及心智神秘性的熱愛,在字母和詞語的細膩、奇妙、出其不意的組合中,在最漆黑和冰冷的印刷文字中自動呈現出來——這種愛。
讓這本書迴歸大眾視野的出版人埃德溫·弗蘭克的話也許能夠給出答案:“這本書把焦點投向了這樣一種人的生活,他非常非常平凡普通,但在另一意義上,可以像任何人的生活一樣豐富”。
一部被7家出版社退稿的小說,在作者43歲時,終於被一位年輕的編輯慧眼識中(另一位由他發掘的作家是托馬斯·品欽),卻因為銷量不濟,很快絕版。但50年來,這本在書店難覓身影的書,卻瘋狂流傳於二手書店與地下文學圈。
蒙塵50年,重新出版,《斯通納》一年銷售超20萬冊,成為水石書店、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紐約時報》、德國《明鏡週刊》年度必讀書,位列荷蘭、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以色列等多國文學暢銷榜頂端。《紐約客》刊發書評:“ 《斯通納》)出版50年後的暢銷,是獻給被虧欠的藝術一次遲來的正名。”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科倫·麥凱恩將《斯通納》列為自己十大摯愛小說之首,湯姆·漢克斯稱《斯通納》是令其愛不釋手的五本小說之一。
在五十年前當《斯通納》第一次出版時,也即1965年,它面對的情景並非如此:那一年,作家約翰·威廉斯已經43歲,他的第二份書稿已經被7家出版社拒絕。這一次他把稿子投給了頗具文學品味的出版社Viking Press,接手稿件的年輕編輯最終說服出版社上層,同意出版書稿——另一位因這位編輯的慧眼獨具而幸未蒙塵的作家,是後現代主義大師、《萬有引力之虹》的作者托馬斯·品欽)。
1965年,《斯通納》出版,唯一收穫的媒體評價,是《紐約客》在版面上留出的一小塊“書訊簡介”:“上乘之作”。只過了一年時間,共賣出約2000冊的《斯通納》絕版。70年代,英國出版社Longman在歐洲第一次出版它,命運也與此類似。
1973年,約翰`威廉斯憑藉自己的另一部小說《奧古斯都》,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然而他的獲獎並沒有帶動自己任何作品的暢銷——或許原因之一,是因為那一年與他平分獎項的另一位作家約翰·巴思,正是當時美國風頭正勁的後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截至1994年約翰·威廉斯去世,兩個版本的《斯通納》一共賣出不到1萬冊。
這是一本書最平凡普通的命運。幸運的是,它得到地下讀書圈的青睞,多年來輾轉於各大二手書店。但《斯通納》始終難以入大眾視野之內,連許多書評人都不知曉有這本書的存在,更別說主流人群了。
這本地下小說雖被長期遺忘,卻也始終有人想起。2003年,在《斯通納》幾經絕版之後,英國Vintage書系出版人聽取朋友約翰·麥克葛漢的建議,在英國重版,這是《斯通納》首次迴歸到眾人視野中。到2012年,十年間共賣出4863本。這比此前美國第一版只售出兩千冊要好些,但仍然屬於小眾閱讀。
2006年,美國著名文學書系NYBR Classics系列的總編埃德溫·弗蘭克(Edwin Frank)受一個經營書店的朋友推薦,決定在美國重新出版《斯通納》。
重回到美國本土文學領域的《斯通納》,產生驚人效果。從傳統媒體開始,《衛報》、《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媒體紛紛報道名人們在閱讀這本小說。文學批評家Morris Dickstein發表在《時代》的文章力言《斯通納》是一本偉大的、歷久彌新的小說,且一直被低估。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科倫·麥凱恩將它列在自己十大摯愛小說之首;《紐約時報》刊登書評:“世所罕有的完美小說”,湯姆·漢克斯面對《時代》採訪說:“《斯通納》是令我愛不釋手的五本小說之一”。
英國BBC對“國民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專訪,使“斯通納現象”的聲勢達到了頂峰,英國蘭登書屋剛順風推出的新版《斯通納》,一年之內賣出超過20萬冊,並在2013年底成為全英最大連鎖書店——水石書店的“年度之選”。在荷蘭、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以色列,這本書都排在文學暢銷榜頂端。
2014年,美國《紐約時報》刊發書評:“此刻起,你應當開始閱讀《斯通納》”;《紐約客》這一次刊發的書評,則是這麼寫的:“(《斯通納》)出版五十年後的暢銷,是獻給被虧欠的藝術一次遲來的正名。”
《斯通納》在美國的熱潮也席捲了歐洲。出版商紛紛打聽這是本什麼樣的書?2011年,這本書在法國突然大獲成功。2012年年底,英國蘭登書屋(Random House)再版《斯通納》,一年之內售出近17萬冊。同年,《斯通納》在荷蘭出版,平裝版一年之內銷售近20萬冊,並榮登荷蘭暢銷榜榜首數週之久。
約翰·威廉斯輟過學,當過電臺播音,從過軍。退役後入大學就讀並獲博士學位。於1945年-1985年間在母校丹佛大學任教,教授大學英語及創意寫作。他一生只寫了四部小說:《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鎮》(1960)、《斯通納》(1965)、《奧古斯都》(1973,本書當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斯通納》裡的主人公斯通納先生來自偏遠農場的農家子弟、19歲進入州立密蘇里大學學習農學。自一堂選修文學課為起點,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變。未來的斯通納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結婚、生子、教學、退休、衰老、死亡。
《紐約客》發表的一篇名為《最偉大的美國小說,而你從未聽說過》評論中認為,《斯通納》會永遠被評論家、學者和作家尊崇,因為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暗示的一句神聖的信條,正是這些人備受困擾也願意投身其中的原因:文學、語言以及心智神秘性的熱愛,在字母和詞語的細膩、奇妙、出其不意的組合中,在最漆黑和冰冷的印刷文字中自動呈現出來——這種愛。
讓這本書迴歸大眾視野的出版人埃德溫·弗蘭克的話也許能夠給出答案:“這本書把焦點投向了這樣一種人的生活,他非常非常平凡普通,但在另一意義上,可以像任何人的生活一樣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