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我真正長期接觸孩子的時期,就在這兩年。男友波蘭人,家裡親戚多,從嬰兒到青少年,好幾位。我嬰兒時期跟母親,5歲起輾轉在母親的親戚之間,6歲半起一個人生活,8、9歲跟的父親。這幾年親媽給我生了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回國的時候,對這個弟弟還有媽媽家的親戚的孩子們也有接觸。
對這兩波孩子們,還有遇到的孩子們,接觸下來,偶爾會有那麼一瞬間特討厭某個小孩的行為。
第一次感覺到討厭小孩,居然就是在自己弟弟的身上。在男友家,小到4歲的孩子每次來找我,都會先敲門。而我這個弟弟,完全不這樣。每次進門他從不敲門,說了他好幾次了,都不見他改。有次我洗澡,浴室的門鎖居然是壞的(- -其實前年回來就是壞的了),無奈我就用椅子抵著門開始洗。洗到一半的時候,居然聽到門動了,我騰不開手,於是叫到,我在浴室裡,別進來,結果門還被硬頂開了。一看,是我弟弟,氣死我了,立馬吼道:滾出去。結果他居然把門一摔,出去了。那一瞬間我真的是氣炸了,我立馬披上毛巾,出去教育他。夜裡,媽媽回來,我告訴了她這事,媽媽居然來了句:他一個小孩家,你和他計較什麼。
- -!!!我瞬間囧了,只能說我媽和男友家的媽媽們對待孩子的態度還真不一樣。幸虧我小時候不是由媽媽帶大的。
第二次討厭孩子,說不上真正的討厭,但在看了家長的處理方法後,就有那麼一瞬產生了討厭的感覺。尤其人啊,真是有了對比就更氣人的。男友家的孩子(5歲的女孩)和貓咪玩,被貓咪狠狠滴抓了一下,女孩哭了跑去找媽媽,媽媽安慰了她,然後告訴她,要跟貓貓玩的話,將來你還會遇到更多這樣的事情。等女孩情緒穩定了,問了媽媽為何,媽媽和她聊了很多。等再次見到女孩的時候,她依然還是快樂的跟貓咪玩,臉上洋溢這活力和笑容,再看她的手,佈滿了密密麻麻的貓的抓痕。等過段時間再見女孩的時候,依舊和貓咪玩,充滿活力和笑容,但她手上的抓痕少了很多,新印子也只有一條。以前她抱貓都是拎著貓的手臂,而現在她抱貓卻會注意用手挽住貓咪的雙腳。
在國內的小攤販吃著東西,旁邊有個5、6歲大的孩子在玩貓,被貓抓了一下,哭著去找媽媽,結果那媽媽罵他為何要去招惹貓,打了他一下,還說了些罵他的話,結果那孩子越哭越猛,然後他媽媽拉著他去打那隻小貓。- -!!!
第三次討厭孩子,也是因為我弟弟和我媽媽的處理方式。公交上弟弟要尿尿,我提議讓他忍忍,1、2分鐘後就有個站點,我們可以下站點去公廁上。媽媽居然說,孩子家怎麼能憋尿。(- -我無語,從小待我,心情一不好就拿著我打。如今帶弟弟,真的疼的要命啊。)就讓弟弟尿在公交的垃圾桶裡。在一下有人橫穿馬路,一下又用電瓶車擦過公交等的情況下,公交車開的也是時快時慢。一個沒站好,弟弟的尿居然射在了一箇中年婦女的腿上。她轉過來剛想罵,但一看一個孩子家,也就隨便說幾句沒計較了。我的天,也許是在國外待久了,公交車上的每個人的處理方式都讓我不解。他們也太能“包容”了。
第四次討厭孩子,是在中波大使館。回國玩,幫男友辦理簽證時,一起去了中波大使館。在等待的時候,見到了一個混血兒。媽媽是華人,爸爸是波蘭人。一聽,哎喲,爸爸的中文之好!不看臉,真覺得是華人。孩子生的好生漂亮,看得我老喜歡了。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這個孩子就沒有消停過,到處翻來翻去,到處製造聲音,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大聲地和父母說話。父母沒空理他,他就去玩公物。瞬間我對他的好感盡失。而最火大的是,當我剛準備和男友離開大使館的時候,我看那混血兒的父母還在辦理手續,而孩子已經踩到椅子上跳來跳去了,而他的父母都看見了,都不管他。這椅子可是來辦理手續等待的人們都會坐的啊。我的天,這教育,長大還得了。
第五次討厭孩子,也是因為有對比。男友的一個叔叔有兩個孩子,哥哥和妹妹,哥哥10歲,妹妹6歲。有次他們邀我一起去騎腳踏車,我們騎到一半,商量著去買水喝。去到商店。妹妹想喝可樂,那家店的可樂賣3波蘭幣,我就給了妹妹5波蘭幣的硬幣讓她自己去賣。結果後來她哥哥跑去和她說,就算姐姐對你很好,喜歡你,但是這次是我們邀請她出來玩的,你不該讓丈著她對你好就用她的錢。我帶了點錢出來,但不夠買可樂,我們可以買一瓶普通的水一起喝。等回家了,家裡有可樂,你可以忍忍,待會再喝。結果妹妹的反應是,一點情緒都沒鬧,把5波蘭幣的硬幣還給了我,對我笑笑,選了一瓶水跟著哥哥去收銀臺結賬去了。
回到國內,跟著親戚出去玩,路上她的侄子要買什麼特別的糖果,她說她不買。她侄子就一哭二鬧三上吊四翻臉滴硬是要她買。折騰了30多分鐘,她還是買給她侄子了。我們其他人,全都在等她倆。- -!!!
其它也就沒有了。其實細細想來,我會在一瞬間討厭一個孩子,也只是討厭她/他的一個行為舉動了。她/他的這個行為舉動,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或損失之上的。而且還倚小賣小,大人們都護著她/他 (為啥我男友家的媽媽們不護著她們犯錯的小孩呢?)。後者更加點燃我對此的厭惡感。想想,男友的侄女5歲,在聚會上當眾放了個屁,結果男友和孩子的媽媽一直看著女孩,直到女孩不好意思,大聲說了句對不起,男友和女孩媽媽那嚴肅的臉才溫柔下來。而我弟弟當眾放了個屁。媽媽卻來句,小孩子的屁是香的。
- -。。。而弟弟在媽媽說完那句話後,表現出一副“我正義,我理所應當,我賞給你們的”神情。哎。。。有些時候,弟弟做錯事情了,我在教育弟弟,媽媽居然過來和我吵,並說她的孩子我憑什麼教育。我囧。無奈啊。
有!
我真正長期接觸孩子的時期,就在這兩年。男友波蘭人,家裡親戚多,從嬰兒到青少年,好幾位。我嬰兒時期跟母親,5歲起輾轉在母親的親戚之間,6歲半起一個人生活,8、9歲跟的父親。這幾年親媽給我生了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回國的時候,對這個弟弟還有媽媽家的親戚的孩子們也有接觸。
對這兩波孩子們,還有遇到的孩子們,接觸下來,偶爾會有那麼一瞬間特討厭某個小孩的行為。
第一次感覺到討厭小孩,居然就是在自己弟弟的身上。在男友家,小到4歲的孩子每次來找我,都會先敲門。而我這個弟弟,完全不這樣。每次進門他從不敲門,說了他好幾次了,都不見他改。有次我洗澡,浴室的門鎖居然是壞的(- -其實前年回來就是壞的了),無奈我就用椅子抵著門開始洗。洗到一半的時候,居然聽到門動了,我騰不開手,於是叫到,我在浴室裡,別進來,結果門還被硬頂開了。一看,是我弟弟,氣死我了,立馬吼道:滾出去。結果他居然把門一摔,出去了。那一瞬間我真的是氣炸了,我立馬披上毛巾,出去教育他。夜裡,媽媽回來,我告訴了她這事,媽媽居然來了句:他一個小孩家,你和他計較什麼。
- -!!!我瞬間囧了,只能說我媽和男友家的媽媽們對待孩子的態度還真不一樣。幸虧我小時候不是由媽媽帶大的。
第二次討厭孩子,說不上真正的討厭,但在看了家長的處理方法後,就有那麼一瞬產生了討厭的感覺。尤其人啊,真是有了對比就更氣人的。男友家的孩子(5歲的女孩)和貓咪玩,被貓咪狠狠滴抓了一下,女孩哭了跑去找媽媽,媽媽安慰了她,然後告訴她,要跟貓貓玩的話,將來你還會遇到更多這樣的事情。等女孩情緒穩定了,問了媽媽為何,媽媽和她聊了很多。等再次見到女孩的時候,她依然還是快樂的跟貓咪玩,臉上洋溢這活力和笑容,再看她的手,佈滿了密密麻麻的貓的抓痕。等過段時間再見女孩的時候,依舊和貓咪玩,充滿活力和笑容,但她手上的抓痕少了很多,新印子也只有一條。以前她抱貓都是拎著貓的手臂,而現在她抱貓卻會注意用手挽住貓咪的雙腳。
在國內的小攤販吃著東西,旁邊有個5、6歲大的孩子在玩貓,被貓抓了一下,哭著去找媽媽,結果那媽媽罵他為何要去招惹貓,打了他一下,還說了些罵他的話,結果那孩子越哭越猛,然後他媽媽拉著他去打那隻小貓。- -!!!
第三次討厭孩子,也是因為我弟弟和我媽媽的處理方式。公交上弟弟要尿尿,我提議讓他忍忍,1、2分鐘後就有個站點,我們可以下站點去公廁上。媽媽居然說,孩子家怎麼能憋尿。(- -我無語,從小待我,心情一不好就拿著我打。如今帶弟弟,真的疼的要命啊。)就讓弟弟尿在公交的垃圾桶裡。在一下有人橫穿馬路,一下又用電瓶車擦過公交等的情況下,公交車開的也是時快時慢。一個沒站好,弟弟的尿居然射在了一箇中年婦女的腿上。她轉過來剛想罵,但一看一個孩子家,也就隨便說幾句沒計較了。我的天,也許是在國外待久了,公交車上的每個人的處理方式都讓我不解。他們也太能“包容”了。
第四次討厭孩子,是在中波大使館。回國玩,幫男友辦理簽證時,一起去了中波大使館。在等待的時候,見到了一個混血兒。媽媽是華人,爸爸是波蘭人。一聽,哎喲,爸爸的中文之好!不看臉,真覺得是華人。孩子生的好生漂亮,看得我老喜歡了。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這個孩子就沒有消停過,到處翻來翻去,到處製造聲音,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大聲地和父母說話。父母沒空理他,他就去玩公物。瞬間我對他的好感盡失。而最火大的是,當我剛準備和男友離開大使館的時候,我看那混血兒的父母還在辦理手續,而孩子已經踩到椅子上跳來跳去了,而他的父母都看見了,都不管他。這椅子可是來辦理手續等待的人們都會坐的啊。我的天,這教育,長大還得了。
第五次討厭孩子,也是因為有對比。男友的一個叔叔有兩個孩子,哥哥和妹妹,哥哥10歲,妹妹6歲。有次他們邀我一起去騎腳踏車,我們騎到一半,商量著去買水喝。去到商店。妹妹想喝可樂,那家店的可樂賣3波蘭幣,我就給了妹妹5波蘭幣的硬幣讓她自己去賣。結果後來她哥哥跑去和她說,就算姐姐對你很好,喜歡你,但是這次是我們邀請她出來玩的,你不該讓丈著她對你好就用她的錢。我帶了點錢出來,但不夠買可樂,我們可以買一瓶普通的水一起喝。等回家了,家裡有可樂,你可以忍忍,待會再喝。結果妹妹的反應是,一點情緒都沒鬧,把5波蘭幣的硬幣還給了我,對我笑笑,選了一瓶水跟著哥哥去收銀臺結賬去了。
回到國內,跟著親戚出去玩,路上她的侄子要買什麼特別的糖果,她說她不買。她侄子就一哭二鬧三上吊四翻臉滴硬是要她買。折騰了30多分鐘,她還是買給她侄子了。我們其他人,全都在等她倆。- -!!!
其它也就沒有了。其實細細想來,我會在一瞬間討厭一個孩子,也只是討厭她/他的一個行為舉動了。她/他的這個行為舉動,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或損失之上的。而且還倚小賣小,大人們都護著她/他 (為啥我男友家的媽媽們不護著她們犯錯的小孩呢?)。後者更加點燃我對此的厭惡感。想想,男友的侄女5歲,在聚會上當眾放了個屁,結果男友和孩子的媽媽一直看著女孩,直到女孩不好意思,大聲說了句對不起,男友和女孩媽媽那嚴肅的臉才溫柔下來。而我弟弟當眾放了個屁。媽媽卻來句,小孩子的屁是香的。
- -。。。而弟弟在媽媽說完那句話後,表現出一副“我正義,我理所應當,我賞給你們的”神情。哎。。。有些時候,弟弟做錯事情了,我在教育弟弟,媽媽居然過來和我吵,並說她的孩子我憑什麼教育。我囧。無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