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琿春系滿語譯音,有“漢汊”、“河漢”之意,後引申為“邊地”、“邊陲”之意。
1914年撤琿春廳建縣。
1945年10月,籌建琿春縣民主政府,劃歸吉合區行政委員會延邊地區管轄。
1945年11月,成立琿春縣民主政府。11月21日,全縣劃為1個市、8個區。隸屬於吉林省政府延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6年1月,琿春縣隸屬於吉遼省吉東分省。1947年2月,琿春縣隸屬於延邊專區(9月延邊專區改名為吉東專區,1948年3月吉東專區改稱延邊專區)。
1949年5月30日,琿春縣政府更名為琿春縣人民政府。1952年9月3日,延邊北韓族自治區成立,琿春縣隸屬於延邊北韓族自治區。1955年12 月,根據憲法規定。延邊北韓族自治區改為自治州,琿春縣隸屬於自治州至今。同年,琿春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琿春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撤銷琿春縣人民委員會,成立琿春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琿春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琿春縣人民政府。
1988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8)110號]檔案通知:民政部1988年5月25日[民(88)行批4號]檔案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琿春縣,設立琿春市(縣級市)。
以原琿春縣行政區域為琿春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琿春市,仍由延邊北韓族自治州管轄。
1991年開放城市。
1992年國境開放城市。
區劃沿革
1945年11月11月21日,全縣劃為1個市、8個區。
1947年12月26日,汪清春芳區劃歸琿春縣。全縣轄10個區。1948年,琿春縣城區更名為城關區。
1950年12月6日,將10個區改用序數排列命名。
1956年4月14日,全縣轄1個鎮:琿春鎮,1個區:春化區、21個鄉:楊泡、馬川子、炮臺、二道泡、九沙坪、板石、春景、沙坨子、三家子、英安、密江、涼水、英豪、白興、哈達門、三道溝、馬滴達、五道溝、西土門子、中土門子、草坪86個村。
1958年1月,調整為1個鎮、14個鄉。9月,全縣改劃為10個人民公社,87個大隊。
1960年8月27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琿春縣的三岔河、小山、樺樹枝子劃歸黑龍江省東寧縣管轄。
1961年,又平劃英安、楊泡、鎮郊3個公社,共為13個公社。
1964年11月26日,改琿春鎮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為琿春鎮人民委員會。全縣劃為1個鎮、12個公社。
1980年初,琿春縣轄12個公社、1個鎮:128個生產大隊,641個生產小隊。
1983年,調整為1個鎮、12個鄉。
1984年,調整為4個鎮、8個鄉。
1988年8月26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琿春市的琿春鎮,設立春城鄉及靖和、新安、河南、光明四個街道辦事處。撤銷英安鎮,設立英安鄉。
1992年11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琿春市敬信、板石鄉,設立敬信、板石鎮。
1995年12月,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8個鄉;83個居民委員會、126個村民委員會。
1999年12月13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琿春市春城鄉、英安鄉,設立英安鎮,將原春城鄉和英安鄉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英安鎮管轄;撤銷馬滴達鄉,將原馬滴達鄉管轄的塔子溝、馬滴達等6個村劃歸哈達門鄉管轄,四道溝等6個村劃歸春化鎮管轄;將原板石鎮管轄的支邊、太陽2個村劃歸近海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0年,琿春市轄5個街道、3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市總人口211091人,其中:靖和街道 43852人、新安街道 33168人、河南街道 25851人、光明街道 13055人、近海街道 9012人、春化鎮 11384人、敬信鎮 5673人、板石鎮 7767人、英安鄉 10082人、馬川子鄉 5101人、楊泡鄉 3955人、三家子鄉 8727人、密江鄉 2386人、哈達門鄉 7372人、馬滴達鄉 5865人、春城鄉 17841。
2001年9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琿春市光明街道辦事處,將其劃歸英安鎮管轄。
2002年12月,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3個鄉、2個民族鄉。
2003年,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3個鄉、2個民族鄉:新安街道、靖和街道、河南街道、近海街道、春化鎮、敬信鎮、板石鎮、英安鎮、哈達門鄉、三家子滿族鄉、楊泡滿族鄉、密江鄉、馬川子鄉,共有120個行政村。
全市面積5145平方千米,總戶數66604戶,總人口215430人,其中農業人口72092人,佔總人口的33。5%。北韓族人口88029人,佔總人口的40。9%。
特色介紹一下旅遊吧
1 東西炮臺遺址: 建於光緒7年(1881)、光緒16年(1890)完工,炮臺基本保持原來形狀,但官廳、兵舍、彈藥庫、馬道等設施已遭毀壞。
2 沙州: 位於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 1 公里處。
3 唐代渤海國仿古城: 位於琿春市三家子鄉八連城村北約 0。5 公里處,東距市區約 6 公里,西距離圖們江約 2。5 公里,從出土文物認定,八連城是渤海時期的古城,並且是渤海國東京龍源府所在地,公元 785 年至 794 年,八連城曾一度是渤海國的都城,號稱亞洲第二大城。
建置沿革
琿春系滿語譯音,有“漢汊”、“河漢”之意,後引申為“邊地”、“邊陲”之意。
1914年撤琿春廳建縣。
1945年10月,籌建琿春縣民主政府,劃歸吉合區行政委員會延邊地區管轄。
1945年11月,成立琿春縣民主政府。11月21日,全縣劃為1個市、8個區。隸屬於吉林省政府延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6年1月,琿春縣隸屬於吉遼省吉東分省。1947年2月,琿春縣隸屬於延邊專區(9月延邊專區改名為吉東專區,1948年3月吉東專區改稱延邊專區)。
1949年5月30日,琿春縣政府更名為琿春縣人民政府。1952年9月3日,延邊北韓族自治區成立,琿春縣隸屬於延邊北韓族自治區。1955年12 月,根據憲法規定。延邊北韓族自治區改為自治州,琿春縣隸屬於自治州至今。同年,琿春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琿春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撤銷琿春縣人民委員會,成立琿春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琿春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琿春縣人民政府。
1988年6月14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88)110號]檔案通知:民政部1988年5月25日[民(88)行批4號]檔案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琿春縣,設立琿春市(縣級市)。
以原琿春縣行政區域為琿春市的行政區域。新設立的琿春市,仍由延邊北韓族自治州管轄。
1991年開放城市。
1992年國境開放城市。
區劃沿革
1945年11月11月21日,全縣劃為1個市、8個區。
1947年12月26日,汪清春芳區劃歸琿春縣。全縣轄10個區。1948年,琿春縣城區更名為城關區。
1950年12月6日,將10個區改用序數排列命名。
1956年4月14日,全縣轄1個鎮:琿春鎮,1個區:春化區、21個鄉:楊泡、馬川子、炮臺、二道泡、九沙坪、板石、春景、沙坨子、三家子、英安、密江、涼水、英豪、白興、哈達門、三道溝、馬滴達、五道溝、西土門子、中土門子、草坪86個村。
1958年1月,調整為1個鎮、14個鄉。9月,全縣改劃為10個人民公社,87個大隊。
1960年8月27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琿春縣的三岔河、小山、樺樹枝子劃歸黑龍江省東寧縣管轄。
1961年,又平劃英安、楊泡、鎮郊3個公社,共為13個公社。
1964年11月26日,改琿春鎮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為琿春鎮人民委員會。全縣劃為1個鎮、12個公社。
1980年初,琿春縣轄12個公社、1個鎮:128個生產大隊,641個生產小隊。
1983年,調整為1個鎮、12個鄉。
1984年,調整為4個鎮、8個鄉。
1988年8月26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琿春市的琿春鎮,設立春城鄉及靖和、新安、河南、光明四個街道辦事處。撤銷英安鎮,設立英安鄉。
1992年11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琿春市敬信、板石鄉,設立敬信、板石鎮。
1995年12月,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8個鄉;83個居民委員會、126個村民委員會。
1999年12月13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琿春市春城鄉、英安鄉,設立英安鎮,將原春城鄉和英安鄉管轄的行政區域劃歸英安鎮管轄;撤銷馬滴達鄉,將原馬滴達鄉管轄的塔子溝、馬滴達等6個村劃歸哈達門鄉管轄,四道溝等6個村劃歸春化鎮管轄;將原板石鎮管轄的支邊、太陽2個村劃歸近海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0年,琿春市轄5個街道、3個鎮、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全市總人口211091人,其中:靖和街道 43852人、新安街道 33168人、河南街道 25851人、光明街道 13055人、近海街道 9012人、春化鎮 11384人、敬信鎮 5673人、板石鎮 7767人、英安鄉 10082人、馬川子鄉 5101人、楊泡鄉 3955人、三家子鄉 8727人、密江鄉 2386人、哈達門鄉 7372人、馬滴達鄉 5865人、春城鄉 17841。
2001年9月2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琿春市光明街道辦事處,將其劃歸英安鎮管轄。
2002年12月,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3個鄉、2個民族鄉。
2003年,琿春市轄4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3個鄉、2個民族鄉:新安街道、靖和街道、河南街道、近海街道、春化鎮、敬信鎮、板石鎮、英安鎮、哈達門鄉、三家子滿族鄉、楊泡滿族鄉、密江鄉、馬川子鄉,共有120個行政村。
全市面積5145平方千米,總戶數66604戶,總人口215430人,其中農業人口72092人,佔總人口的33。5%。北韓族人口88029人,佔總人口的40。9%。
特色介紹一下旅遊吧
1 東西炮臺遺址: 建於光緒7年(1881)、光緒16年(1890)完工,炮臺基本保持原來形狀,但官廳、兵舍、彈藥庫、馬道等設施已遭毀壞。
2 沙州: 位於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 1 公里處。
3 唐代渤海國仿古城: 位於琿春市三家子鄉八連城村北約 0。5 公里處,東距市區約 6 公里,西距離圖們江約 2。5 公里,從出土文物認定,八連城是渤海時期的古城,並且是渤海國東京龍源府所在地,公元 785 年至 794 年,八連城曾一度是渤海國的都城,號稱亞洲第二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