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宋代文官的正面意義。
先看兩組有趣的資料:
一,皇帝看上去很威風,但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十的皇帝能享受正常死亡(老死或病死)的待遇。而這百分之四十的皇帝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集中在宋朝、明朝、清朝,這三個靠文官統治的朝代。
舉個直觀點的例子:
南朝宋武帝,自然死亡。
宋少帝劉義符,被幾個大貴族廢殺。
宋文帝劉義隆,被自己的太子殺死。
宋廢帝劉昱,被潑上殘暴的髒水廢殺。
宋元兇劉邵,弒父後被殺。
宋世祖劉駿,自然死亡。
劉子業、劉準,被廢殺。
而明朝只有一個建文帝和末代皇帝崇禎非自然死亡,清朝全部自然死亡。
二,別看中國朝代很多,但超過兩百年的僅僅有四個:西漢、唐朝、明朝、清朝。其中,西漢非文官統治,唐朝前期門閥統治,中後期文官與軍閥統治。
魏文帝曹丕受禪前後,門閥勢力已經開始崛起。這些門閥自己有大量土地,土地可以養活大量人口,自然有錢、有刀、有兵。因而門閥的權力並不取決於皇帝讓他們擔任什麼官職,而取決於家族勢力資本。這時你家裡只是個幾十畝地的小地主,僅靠讀書科舉,是無法在朝堂上立足的。所以門閥政治開始了,並且一直延續了幾百年,直到唐朝武則天時期。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曹睿死後曹芳繼位,這段時間皇帝一直試圖打壓門閥勢力。自然引起門閥不滿,司馬懿跟蔣濟、陳群等幾個大門閥一合計,就把曹魏給和平演變了。
司馬炎正式篡位後,為防止西晉哪天惹門閥不高興了,也同樣被和平演變。於是大封司馬家的到各地為王拱衛王室。結果他死後沒多久,八個王,自己先打的屍山血海,氣息奄奄。最後輕而易舉地被前趙滅了。
前趙也因為門閥真刀真槍地內鬥,被後趙滅了。後趙的石勒怕太子領銜門閥把自己滅了,一直不讓太子發展自己的勢力。導致他死的時候,太子根本不敢繼位,只有乖乖地把皇位讓給石勒的侄子自己的堂兄弟石虎,還是沒免於被殺。
石虎認為石勒這樣做太蠢,早早地讓太子發展自己勢力就沒事了。可沒想到他這樣做了,更悔青腸子——立了兩次太子,兩次太子帶領眾門閥試圖推翻他。於是他殺了兩個太子之後,也像石勒一樣讓個沒勢力的幼子繼位,這幼子後來也是被人篡位殺了。
接下來幾百年中,開國皇帝要麼壓制王族,於是被於是被異姓的大門閥直接砍翻全家;要麼大封王族,王族大規模火拼得氣息奄奄,然後被異姓大門閥砍翻。一個王朝的壽命基本就幾十年,像北魏這樣能撐上百年的,實在是異數。
並且在王朝內部傳承,也基本是皇帝剛死,侄子就把老皇帝的兒子砍死,比如蕭鸞;或老皇帝被自己的兒子砍死,比如劉義隆;或老皇帝明知道兒子會被自己的兄弟篡位也沒辦法,比如高洋。基本上就沒有和平穩定交接的。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唐朝初年,直到唐高宗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寒族開始崛起與隋朝實行科舉,文官政治開始初具雛形,門閥逐漸再不能一手遮天。而與此同時,崛起了軍閥。
此時的文官力量還很孱弱,對軍閥的制衡力量很小,於是軍閥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唐玄宗時期爆發安史之亂,就是正式的標誌。從此之後,唐朝進入了藩鎮時代,各個藩鎮都有相當獨立的財政權和人事權,相互之擦槍走火是家常便飯,惹急眼了,把皇帝從長安趕出去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到了唐朝末期,軍閥勢力徹底膨脹。接下來的五代十國,都是槍桿子硬的軍閥說了算。梁末帝想削藩,軍頭一個不高興,直接投降李存勖,梁末帝被砍了腦袋。李存勖得中原後,想削軍閥勢力,結果各地的軍閥叛亂此起彼伏,被派去平亂的李嗣源摘了桃子。李嗣源死後,自己的養子大軍閥李從珂,又奪得皇位。
石敬瑭看李從珂也想削藩,立馬勾結契丹入侵,並且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兒皇帝。晉出帝也想故技重演,被幾個軍閥又把他的契丹爺爺皇帝“請“進中原來。後漢的劉知遠死後,幾個大軍頭一商量,郭威就建立了後周。
可以說,無論是門閥還是軍閥,都跟戰亂不休是孿生兄弟。直到趙匡胤黃袍加身,此時由於前代皇帝不斷努力,文官勢力已經大大加強,到了可以制衡軍閥的程度。所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趙光義也不斷削藩,並大力提高科舉的地位,中國正式進入文官政治時代。
文官由科舉產生,理論上即便你是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只要你好好讀書,也能成為位高權重的宰相。文官權力的來源,就是皇權的秩序。不像門閥是靠自己的土地、人口,軍閥靠自己的槍桿子。因此,文官對皇權沒有威脅。並且,除了皇帝,誰還想世襲權力,誰還想軍閥割據,都會被文官打擊。所以,宋明清三代,除了腐化透頂的王朝末期,是不會出現大規模混戰與軍閥割據的。
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跟真金太子為什麼大力推崇儒家,就是因為當時蒙古還是實行貴族門閥政治,皇帝一個當不穩就被砍,崇儒就可以推行科舉,然後文官當政,保證自己的子孫坐穩皇位而不被砍。
所以,文官政治的好處是能帶來和平穩定。
下面說宋朝文官的缺點。
文人們掌握話語權,雖然嘴上說的自己偉大,但人都是自私的,為了自己的利益,管他國弱民貧。像明朝末期那群整天喊著忠君愛國,結果需要賑災一個子都不捐,朝廷好不容易湊點賑災糧食,還被他們層層盤剝,到最後發到災民手裡就剩一把穀子殼的文官就是最好的寫照。
但明朝好歹有宦官制衡文官,清朝有八旗制衡文官,所以一直到末年文官的貪婪才可以興風作浪。而宋朝一直是文官一支獨大,缺少制衡力量。所以,宋朝皇帝一直是孱弱的,想讓文官少貪點,為國富民強做點貢獻會被噴死。倒湧現出不少宋仁宗這樣對文官特別仁慈的“千古仁君”。
所以,宋朝一方面士大夫過的特別豐足舒適,一方面底層百姓特別貧困,農民起義不斷,兵力也相對孱弱。導致了兩宋都只有150左右的壽命,被異族打壓,跟明清沒法比。
先說宋代文官的正面意義。
先看兩組有趣的資料:
一,皇帝看上去很威風,但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十的皇帝能享受正常死亡(老死或病死)的待遇。而這百分之四十的皇帝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都集中在宋朝、明朝、清朝,這三個靠文官統治的朝代。
舉個直觀點的例子:
南朝宋武帝,自然死亡。
宋少帝劉義符,被幾個大貴族廢殺。
宋文帝劉義隆,被自己的太子殺死。
宋廢帝劉昱,被潑上殘暴的髒水廢殺。
宋元兇劉邵,弒父後被殺。
宋世祖劉駿,自然死亡。
劉子業、劉準,被廢殺。
而明朝只有一個建文帝和末代皇帝崇禎非自然死亡,清朝全部自然死亡。
二,別看中國朝代很多,但超過兩百年的僅僅有四個:西漢、唐朝、明朝、清朝。其中,西漢非文官統治,唐朝前期門閥統治,中後期文官與軍閥統治。
魏文帝曹丕受禪前後,門閥勢力已經開始崛起。這些門閥自己有大量土地,土地可以養活大量人口,自然有錢、有刀、有兵。因而門閥的權力並不取決於皇帝讓他們擔任什麼官職,而取決於家族勢力資本。這時你家裡只是個幾十畝地的小地主,僅靠讀書科舉,是無法在朝堂上立足的。所以門閥政治開始了,並且一直延續了幾百年,直到唐朝武則天時期。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曹睿死後曹芳繼位,這段時間皇帝一直試圖打壓門閥勢力。自然引起門閥不滿,司馬懿跟蔣濟、陳群等幾個大門閥一合計,就把曹魏給和平演變了。
司馬炎正式篡位後,為防止西晉哪天惹門閥不高興了,也同樣被和平演變。於是大封司馬家的到各地為王拱衛王室。結果他死後沒多久,八個王,自己先打的屍山血海,氣息奄奄。最後輕而易舉地被前趙滅了。
前趙也因為門閥真刀真槍地內鬥,被後趙滅了。後趙的石勒怕太子領銜門閥把自己滅了,一直不讓太子發展自己的勢力。導致他死的時候,太子根本不敢繼位,只有乖乖地把皇位讓給石勒的侄子自己的堂兄弟石虎,還是沒免於被殺。
石虎認為石勒這樣做太蠢,早早地讓太子發展自己勢力就沒事了。可沒想到他這樣做了,更悔青腸子——立了兩次太子,兩次太子帶領眾門閥試圖推翻他。於是他殺了兩個太子之後,也像石勒一樣讓個沒勢力的幼子繼位,這幼子後來也是被人篡位殺了。
接下來幾百年中,開國皇帝要麼壓制王族,於是被於是被異姓的大門閥直接砍翻全家;要麼大封王族,王族大規模火拼得氣息奄奄,然後被異姓大門閥砍翻。一個王朝的壽命基本就幾十年,像北魏這樣能撐上百年的,實在是異數。
並且在王朝內部傳承,也基本是皇帝剛死,侄子就把老皇帝的兒子砍死,比如蕭鸞;或老皇帝被自己的兒子砍死,比如劉義隆;或老皇帝明知道兒子會被自己的兄弟篡位也沒辦法,比如高洋。基本上就沒有和平穩定交接的。
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唐朝初年,直到唐高宗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寒族開始崛起與隋朝實行科舉,文官政治開始初具雛形,門閥逐漸再不能一手遮天。而與此同時,崛起了軍閥。
此時的文官力量還很孱弱,對軍閥的制衡力量很小,於是軍閥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唐玄宗時期爆發安史之亂,就是正式的標誌。從此之後,唐朝進入了藩鎮時代,各個藩鎮都有相當獨立的財政權和人事權,相互之擦槍走火是家常便飯,惹急眼了,把皇帝從長安趕出去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到了唐朝末期,軍閥勢力徹底膨脹。接下來的五代十國,都是槍桿子硬的軍閥說了算。梁末帝想削藩,軍頭一個不高興,直接投降李存勖,梁末帝被砍了腦袋。李存勖得中原後,想削軍閥勢力,結果各地的軍閥叛亂此起彼伏,被派去平亂的李嗣源摘了桃子。李嗣源死後,自己的養子大軍閥李從珂,又奪得皇位。
石敬瑭看李從珂也想削藩,立馬勾結契丹入侵,並且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兒皇帝。晉出帝也想故技重演,被幾個軍閥又把他的契丹爺爺皇帝“請“進中原來。後漢的劉知遠死後,幾個大軍頭一商量,郭威就建立了後周。
可以說,無論是門閥還是軍閥,都跟戰亂不休是孿生兄弟。直到趙匡胤黃袍加身,此時由於前代皇帝不斷努力,文官勢力已經大大加強,到了可以制衡軍閥的程度。所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趙光義也不斷削藩,並大力提高科舉的地位,中國正式進入文官政治時代。
文官由科舉產生,理論上即便你是個一文不名的窮小子,只要你好好讀書,也能成為位高權重的宰相。文官權力的來源,就是皇權的秩序。不像門閥是靠自己的土地、人口,軍閥靠自己的槍桿子。因此,文官對皇權沒有威脅。並且,除了皇帝,誰還想世襲權力,誰還想軍閥割據,都會被文官打擊。所以,宋明清三代,除了腐化透頂的王朝末期,是不會出現大規模混戰與軍閥割據的。
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跟真金太子為什麼大力推崇儒家,就是因為當時蒙古還是實行貴族門閥政治,皇帝一個當不穩就被砍,崇儒就可以推行科舉,然後文官當政,保證自己的子孫坐穩皇位而不被砍。
所以,文官政治的好處是能帶來和平穩定。
下面說宋朝文官的缺點。
文人們掌握話語權,雖然嘴上說的自己偉大,但人都是自私的,為了自己的利益,管他國弱民貧。像明朝末期那群整天喊著忠君愛國,結果需要賑災一個子都不捐,朝廷好不容易湊點賑災糧食,還被他們層層盤剝,到最後發到災民手裡就剩一把穀子殼的文官就是最好的寫照。
但明朝好歹有宦官制衡文官,清朝有八旗制衡文官,所以一直到末年文官的貪婪才可以興風作浪。而宋朝一直是文官一支獨大,缺少制衡力量。所以,宋朝皇帝一直是孱弱的,想讓文官少貪點,為國富民強做點貢獻會被噴死。倒湧現出不少宋仁宗這樣對文官特別仁慈的“千古仁君”。
所以,宋朝一方面士大夫過的特別豐足舒適,一方面底層百姓特別貧困,農民起義不斷,兵力也相對孱弱。導致了兩宋都只有150左右的壽命,被異族打壓,跟明清沒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