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俗語云: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無!蘇聯自成立之日起,由於政治形態的不同,導致其與英法為首的西方國家存在諸多矛盾和分歧!所以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英法等國就已經視蘇聯為自己的戰略對手。

    彼時的納粹德國厚積薄發,逐漸確立了自己歐洲強國的地位。因此,希特勒的國家戰略也開始向對外擴張的道路上轉移。整個歐洲大陸都被德國垂涎。

    果不其然,希特勒以波蘭為跳板發兵西進,而英法在德軍的迅猛攻勢下節節後退,緊接著英法又出於保護自身利益而同德意法西斯簽署了《慕尼黑協定》,透過犧牲捷克斯洛伐克來保全自己。

    斯大林見英法都已妥協,便打消了聯合英法抗擊德國的念頭,轉而同德國交好以保護自己在東歐的利益。但斯大林內心深諳國與國之間所謂的"友誼",他料定德國會在將來的某一天把槍口對準蘇聯。於是,蘇聯和德國都為了避免腹背受敵(英法蘇談判、日本法西斯發動諾門坎戰役),最終秘密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但該條約的簽署並沒有讓斯大林高枕無憂,他依然讓蘇聯隨時做好對德作戰的準備!但很多人又這樣質疑:既然斯大林做好了德國入侵蘇聯的準備,為何還會在戰爭初期被希特勒打了個措手不及?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因為在戰爭前夕,斯大林在蘇德邊境可是派駐了超過兩百萬的兵力。很多人認為,這些兵力並非是斯大林用來防禦德國進攻的,而是為先發制人打擊德國併入侵歐洲準備的!其佐證就是俄羅斯上校丹羅尼夫在蘇聯解體後不久公佈的蘇軍41年作戰計劃:大雷雨計劃。

    原本野心勃勃的大雷雨計劃制定了周詳的進攻細節,但誰曾想本該先發制人的斯大林卻被臨時起意的希特勒將了一軍。斯大林也沒想到,希特勒敢在與英法作戰的同時又開闢東部戰線,所以主動變被動的蘇軍才會措手不及!

    總體而言,別說在那個世界混戰的年代,即便是相對和平的現在,每個國家都有一套甚至多套防患於未然的戰爭計劃,更別說四面楚歌的蘇聯了!

  • 2 # 宋業華

    大奇兄出山了!

    當時,蘇聯總參謀部曾做出一個驚人預判計劃:1942年之前將蘇聯不會有戰爭發生。

    因此,整個軍隊將按此設定的計劃進行實施。當時蘇聯軍隊真在搞大規模肅反運動。因此缺乏大量指揮員,訓練和裝備。同時裝備部還在重武器上處於測試之中。始得整個蘇聯處於盲目樂觀之中。

    德國總指揮部希特勒意識到蘇聯部隊出現不正常現象。因此,要全面佔領蘇聯,現在就是好時機。所以希特勒下令:必須把戰爭提前到1941年!同時在制定巴巴羅莎作戰計劃中,首先先發制人,進行對德蘇邊境所集中的蘇聯部隊進行強有力攻擊。

    而被攻擊蘇聯軍隊,它們根本沒有任何防衛預案,而導致被消滅。同時,蘇聯部隊又受到上級嚴令:不侵犯,不主動挑釁原則。甚至開戰後高層還下達命令:原地還擊之後反擊!

    最終蘇聯在開戰後數週,所釆取的戰朮是災難性的。由於輕敵,高估自己,而導致戰爭初期徹底完敗。

    痛定思痛,斯大林意識到失誤後,他進行了有效調整,最終走上正軌,而迎得了衛國戰爭勝利!

  • 3 # 遠山344

    可以說,蘇聯和英法一樣,對納粹的擴張野心是有高度擔憂和戒備的,在軍事上不可能沒有相關部署。可為何這三個歐洲大國強國最後卻被德國吊打呢?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英法蘇包括美國,並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抑制德國侵略擴張上,而是他們之間各懷心腹事,爭相討好並利用德國來削弱對方,這樣才讓德國肆無忌憚地南征北戰。最終數敗俱傷,德國漁利。

    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二次世界從表面上看是希特勒的德國挑起來,但從根本上說應是英法美蘇共同促成的。

    事實上,美英法在二戰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瘋狂擴軍和備戰,採取的是扶植和縱容的態度的。比如美國,自1936至I939年二戰前夕,美國對德意曰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技術援助,以及軍火武器,對他們日後的侵略行動,起到了促進作用。而美國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大賣軍火發大財,二是要增強德國實力,透過德國之手來削弱英法兩國,也包括蘇聯。比如,在日本侵華期間,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輸出,佔曰本總輸入的百分之四十,其中軍品佔近八成。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支援中國也只是阻止曰本南進,意欲將戰爭矛頭推向北面的蘇聯。

    二戰前,當德意日不斷擴軍和擴大侵略戰爭時,英法卻不斷採取妥協的綏靖政策,放任並縱容他們。主要目地就是要禍水東引,挑起蘇德戰爭,自己漁翁得利。

    當時的蘇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努力爭取和英法合作,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與英法耐心的談判了幾個月。但英法亳無誠意,百般阻撓,致使談判不能達成協議。於是,蘇聯不得不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採取分化敵人的策略來保護自己,要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而希特勒為避免兩線作戰,腹背受敵,表示願意停止反蘇,於1939年8月23曰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而1939年9月1曰,德國閃電侵入波蘭,打破了英法挑動蘇德戰爭的夢想,當要求德國停止軍事行動被拒絕後,於9月3曰對德宣戰,二戰就此全面展開。

    德蘇戰爭開始,蘇聯幾乎擔負起抗擊德國兵力的大部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和美國直接參戰後,蘇聯多次向丘吉爾和羅斯福提出,要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共同迅速擊潰德國。但美法用種種藉口觀望拖延,實際是想讓蘇聯在戰爭中不斷削弱,以便坐享漁人之利。直至1944年上半年,蘇聯全面反攻,給德軍毀滅性打擊,即將攻進德國,美英為爭搶歐洲地盤,才開始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

    總而言之,蘇聯對德國進攻是有所防備的,但相關的軍事部署之所以不堪一擊,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蘇聯剛建立不久,經濟百廢待興,國內矛盾也很多,實力不是很強;二,過於相信與德國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且戰略判斷失誤,認為德國不大可能兩線作戰;三,英法美蘇各懷心眼,互相拆臺,為虎做悵,強大了敵人,削弱了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被認為奠定了相對論基礎,但是這個實驗有什麼缺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