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藍色老爸—山楓心理
-
2 # 您的健康教育生活顧問
就這個問題我十幾年前應邀在蘭州廣播電臺《家有兒女》節目組做家庭教育方面的嘉賓的時候就說過,那就是孩子是父母親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孩子就首先有什麼樣的父母。脾氣暴躁的父母就會培養出同樣脾氣暴躁的孩子,因為,孩子透過自己父母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認為,暴力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不過,我們大家都知道暴力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甚至很多時候透過暴力去解決問題會適得其反或者將自己送進監獄的大門。
脾氣暴躁或者粗暴性格的人說明他從小生活的環境中充滿了暴力或者受過不少虐待,造成了這個人潛意識中比較缺乏安全感,缺乏對解決問題的正確認知和處理方式,還有就是潛意識中有自卑傾向的人為了保護自己受到傷害而運用粗暴的表象去迷惑對方,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擁有這樣性格的人或者這種習慣的人大多都是比較愚昧無知的,這樣的人一般還害怕別人指出他的不足,而且不喜歡改變自己。
如果要想培養出心理和身體都比較健康的孩子,那麼,首先應該從自己開始改變。
第一、平時多學習和讀書,提升自己對社會和世界的認知水平,完善自我的人格和三觀;
第二、多陪孩子做遊戲和一起學習各類知識,每月或者每個季度都帶孩子去大自然中走走,激發孩子的探究欲和對學習的興趣;
第三、多和家人一起快樂地做家務,培養孩子對生活和家庭的責任感;
第四、不要對孩子和家人撒謊,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欺騙他人;
第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抽菸喝酒、隨地吐痰、闖紅燈、玩手機遊戲和熬夜;
第六、不要亂髮脾氣、不要抱怨和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以上只是個人多年從事教育指導工作的一些經驗,提供給家長們參考一下。最後,祝大家好運!
-
3 # 每日養氣吧
⊙2019.03.25
什麼是脾氣?脾氣是性情是情緒。暴脾氣其實是壞脾氣,是負能量傾洩的一種表現,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會造成孩子的心理恐懼、心理負擔、缺乏安全感、產生錯誤認知、產生自卑感、對人不信任感、甚至養成壞脾氣。
做父母的無論以前情緒表達有多不良,有了孩子也為了孩子,都要學會管控各自的暴脾氣,培養健康的正能量的情緒。
除了管控脾氣,還要學會和孩子的交流和溝通,注意在互動中善於表達愛的情感,說話時要語音語調,和言悅色,注意肢體語言的使用。
管控情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父母的品位,素質,修養,以榜樣的力量給孩子帶來影響,家和萬事興,父母的榜樣,和睦的家的環境,一定能養出心理健康的娃。
順頌安康!
一一《養氣場》
-
4 # 平安是福251582986
感謝老師的邀請作答。暴脾氣的父母,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暴脾氣可能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其次,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發火,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發火,每當火氣上來的時候,要有意識地轉移注意力,儘量舒緩自己的心情,讓火化於無形;再者,作為父母,為了孩子,要儘可能地多學習,多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多閱讀教育孩子方面的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再以簡單粗暴發脾氣來處理問題;第四,要加強自我修養,唯有父母的素質提高了,孩子的素質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第五,學會多與孩子溝通,讓自己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孩子才能以自己為榜樣,朝好的方面發展,長成一個健康Sunny、積極向上的好孩子。
-
5 # 暖暖淺淺
暴脾氣,這詞是在給父母自己貼便籤,合理化 自己的打罵等行為。
在孩子面前爭吵或是打罵孩子,
小的孩子會比較難和父母形成正常的依戀關係。長大點的孩子,比較缺安全感。
頻頻打罵,多次強化後,孩子會比較自卑,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比較低,不敢挑戰些比較有難度的任務,害怕失敗後被父母批評。
營造寬鬆的和諧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重要。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萬一沒控制住,事後,要跟孩子解釋,父母是愛他的,父母吵架只是對某個具體問題有分歧,不是對孩子有意見,父母吵架不是因為不愛孩子。
拒絕任何家庭暴力。觀察學習理論認為,學壞比學好容易很多,子女會在觀察中習得用打架暴力解決問題。
-
6 # 帥媽育兒心理課堂
我覺得暴脾氣的父母如果想要養出健康的娃,那麼最好先把脾氣改一改。因為父母的脾氣不好,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暴脾氣的父母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在跟孩子交流溝通的時候,往往會容易情緒激動,對孩子說一些不好聽的話,或者是展示一些粗魯的動作,這都會給孩子帶來恐懼,讓孩子產生膽小,自卑的心理。
暴脾氣的父母更不容易管教孩子。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父母衝孩子發脾氣,孩子要麼會聽父母的話,要麼就會產生叛逆心理,跟父母對著幹。
另外,父母的暴脾氣有可能還會傳染給孩子。在父母長期的暴脾氣薰陶下,容易讓孩子養成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遇事不冷靜的性格。
所以說,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只有父母先做好自己,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不過恕我直言,如果父母堅持暴脾氣,估計培養出心理健康孩子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我以例子來說明。比如爸爸脾氣暴躁總打兒子,那麼兒子心裡就行成了一個心理模式:在發生衝突或者矛盾的時候,解決的辦法就是用力量。當兒子長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後,當兒子與孫子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兒子會繼續套用已經在他心裡形成的心理模式:力量就是解決的辦法。接下來就會打孫子。同時,當爸爸年級大了,沒有力量了,此時兒子長大成人有孫子了,力量對此發生了反轉。當爸爸跟兒子發生矛盾衝突時,兒子還用同樣心理模式:力量解決問題。於是兒子開始打年邁的爸爸。不是爸爸不孝敬父母,因為他從小就沒有學會其他的關係模式和心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