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金職言
-
2 # 玉米成長加油站
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反而很享受一個人思考的時候。
在生活中看到很多人對內向有很大的誤解,認為這個世界好像是由外向者在主導。我們總覺得成功人士必備的一些特質,比如說:靈活、口才好、善於交際等,都是外向者的特徵。
但心理調研的結果表明,其實有很多公司的CEO確是內向者。
你真的瞭解內向和外向嗎?
究竟什麼是內向,什麼又是外向呢?
首先,內向和外向是一種人格特徵,它是1921年榮格正式提出來的一個概念,然後被大家慢慢的熟知和運用。
內向和外向的區別是什麼?
榮格認為,這兩種特質的人的區別主要在於心理能量的指向方向不同。
外向的人的能量指向外面,所以他們更加活潑和健談,喜歡社交 ,與一大群人在一起反而能夠給他補充能量。
而內向的人的能量則是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的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 ,喜歡閱讀、寫作、思考和自省,他們可以在這些部分吸收補充到能量。
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內向,或者完全的外向的。只能說,有的人更偏向於內向,有的人更偏向於外向。
上世紀40年代,第三種性格格也就是“中間性格”這個概念也被提了出來,中間性格的人兼具內向和外向的特質,兩者都不佔主導。所以,這些人可以在慷慨陳詞和認真傾聽之間的切換更加的輕鬆自如,時而表現出外向性,時而表現出內向性。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人們對於內向的誤區。
有些被視為內向的現象,其實並不是只有內向才會有的。有些是因為社交焦慮,或者是因為缺乏社交技巧。所以 ,內向和社交焦慮並不是一回事。
社交焦慮是指在社交活動中,會感到焦慮緊張,可能會表現出出汗、口吃、發抖等身體狀態。很多有社交焦慮的人是渴望與他人接觸的,只是他們對於外部的評價,特別是負面評價特別的擔心,害怕犯錯誤和尷尬,這些原因阻礙了他與別人去交往 。
但內向的人並不是這樣的,其實他們並不害怕社交活動。不參與活動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大多數情況下獨處更讓他們感到舒適。內向者並不是喜歡沉默,也不是討厭跟別人打交道,他們只是不喜歡無意義的閒聊,他們更愛說一些內容和深度都非同一般的談話。
有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表明,很多以口才謀生的工作,內向者佔的比例發而更高。
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人們這麼說,“這個人比較內向,需要改變” 。
但我想說的是,內向者往往是不能被改變的,因為內向和外向的性格是天生的特質,它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它只是一種與外向相對的另外一種性格傾向,並不需要去改變。
這個世界是多樣的,每個人都是複雜而獨特的,對於性格的分類和劃分,只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並不意味著外向就是好的,內向就是不好的。
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並不需要為無法融入到人群而困擾,也不需要覺得自己不合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並不需要成為別人眼中最好的自己,活的更像自己就好了。
回覆列表
現在我們普遍認為內向者的愛好、興趣和注意力更多地指向自己和他們的主觀世界;這些人除了親密的朋友之外,不容易與他人接觸,對一般人漠不關心;他們含蓄、深思熟慮地對待他人,嚴肅,敏感地對待他人;他們缺乏自信和行動的勇氣;他們喜歡幻想;他們的情感活動相對穩定;
喜歡有秩序的生活。
內向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1)由於自我意識敏感而產生對人的“緊張症”、“恐怖症”。比如有的中學生與異性接觸時,它對人產生“緊張症”,“恐怖症”。比如,一些中學生在接觸異性時,對異性的認識過度,造成過度的情緒緊張。
(2)家庭背景往往是導致內向的主要原因。內向的人他們的父母往往是冷漠的人。一個內向的孩子說自己的父母不鼓勵去交朋友或參加任何課外活動。他們認為這樣的活動會使他們的孩子對正常的學習失去興趣,所以他們正在步入社會、青少年的生活圈和家庭。在缺乏溝通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對一般的社交技能一無所知。當他們第一次踏入社會時,他們無意中冒犯了一些人。這些做法,使他們不敢再嘗試與他人溝通,同時,他們完全退到了自己的個人世界。
(3)是關於經驗的。性格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的生存環境,具體來說就是人的家庭、學校、工作等,人與環境關係發展的過程就是體驗,體驗也是形成的條件性格。
內向的人怎樣生活的很好?
(1)應該認識到性格的內向和外向各有利弊。研究表明,內外傾向在學習中的表現是不同的。內向型的人最重要的優點是沉著冷靜,善於思考,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基本條件;而內向型的人心胸狹窄,容易自卑,會關注很小的東西,忽視大局,同時這樣也會影響學習,需要控制自己從大局觀的角度思考問題
(2)對於面對“人”而感到緊張恐懼的內向者,第一步,先多觀察周圍的事物,記錄讓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回家後再把觀察到的一切都記錄下來,讓自己處在一些之前猶豫、不敢進入的環境中投資,並對這些環境進行詳細的觀察。
(3)第二步是積極聯絡他人。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內外向型別性格是逐漸形成的,總體上高中之後趨於穩定。也就是說,性格的內外傾型別及其表現形式在高中中已經成熟。生活中我們可以多跟周圍的親近的人聯絡,經常互動交流生活方式,多參與朋友的聚會活動,為生活創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