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行子

    不練行書,可以練草書,因為書法的筆法相同,還因為行書和草書遵循的大自熊法則相同,只是字的形態不同而已。字的形態是變化,書法的法和書法的規律,星不變的,永恆的。所以說,不練行書,可以練草書。另外,行書和草書的書寫的氣和韻,氣韻合一,也是統一的。

  • 2 # 浮石散人

    不練行書,是否可以直接進行草書練習,猶如不練楷書能否練習行草一樣,我以為沒有必要太過糾結。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練字究竟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從直接原因來說,練字就是透過反覆的實踐,達到靈活運用手中的毛筆寫出得心應手的漂亮的書法作品來。這個過程,是一個心、手、筆如何做到高度協調的過程。也即,你覺得自已有能力把握協調了,那麼從什麼書體入手都可以。

    其次,從一般習書的規律而言,總是從相對來說“四平八穩”的楷書、篆書、隸書入手,比較容易掌控,行書次之。而草書中章草尚可,今草難度就大些。因此循序漸進,或許更適應初學者。有人把楷書比喻為坐,把行書比作走,把草書比作跑。以為像一個人,連坐走都沒有個樣,怎麼跑?說明練書法,離不開基礎。只有基礎打紮實了,提高才有可能。

    最後要說的是練書法的基礎是什麼?書法的最高境界是得心應手。因此,練了半天,關鍵在於手。手指、尤其手腕的靈活性至關重要。提按使轉諸多筆法,都要透過手來“自主”完成。就如一位好的駕駛員,練到手能下意識靈活操作了,你的車一定開得好。書法練習也如此,心手的高度統一協調是終極目標,而不必糾結於從何種書體開始。

  • 3 # 麓風軒

    不練行書,可以直接練習狂草,但效果不會好!一、任何事情都有循序漸進的規律

    練習楷書、行書其實就是打基礎。很多初學者可能對此理解不透。比如楷書,學習的目的就是掌握起筆、行筆、收筆和結構的基本規律;而練習行書是在楷書基礎上,讓書寫者掌握崎正、疏密、對比、揖讓等等結構和章法佈局。越過這些基本功夫不練直接練習草書,就會有很多毛病。

    二、為什麼效果不好?

    首先,筆法不過關,會出現很多筆病,釘頭鼠尾,諸病叢生,想改都難。其次,在結構和佈局上,要麼呆滯無趣,要麼狂怪無理。從線條質量上講,沒有經過長期的楷書、行書訓練,草書寫起來要麼筆畫留不住,筆畫輕飄飄的,遊絲滿紙,要麼就是一團墨豬。

    三、實際案例說明

    以當代“草聖”林散之為例,大家都知道他是以草書聞名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畢生花費最多的時間還是學楷書、行書,這是打基礎,花了將近50多年的時間!他自己坦言——

    “自己十六歲楷書學唐楷、魏碑,三十以後學行書,六十歲以後才寫草書的。”

    所以說,不練行書,直接練習狂草,效果肯定不好,會走很多彎路!等你醒悟的那一天,可能還要重新回頭來學楷書、行書,那豈不是浪費時間了嗎?!

  • 4 # 大漠書生

    竊以為,行書與草書的章法和筆畫都有著很多不同,所以不練習行書,也並不是不可以去學草書,當然,凡事都是因人而異的,不可視為絕對。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行書是介於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型。始於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 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字型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

    今草起於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史稱“顛張醉素”,是講張旭、懷素常在醉酒後,筆飛墨舞,其狂草線條流走飛動,結體險絕,謀篇奇特,尤如夏雲變幻莫測,痛快淋漓。

    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於心,必於草書揮毫髮之”,故學張旭難。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於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雲: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書而縱於真,“草行”近於草書而斂於草。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nsys瞬態動力學怎麼設定初始條件,詳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