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旗艦茶盞
-
2 # 樹德漢碩
陰曆是以月亮執行規律來制定的歷法,陰曆體現了月亮朔望圓缺盈虧的特點,月初一是朔,十五是望,陰曆是重月,體現月的執行特點。月朔望圓缺盈虧一次,約需時間29天半大,因日必要計整,所以陰曆月大30天,月小29天,也因日要計整,使得月初一為朔,十五望而月圓有差距了,出現十五月亮十六圓或十四圓的現象。
陰曆月大月小是沒有規律及固定的,不如陽曆有規律,那麼固定。月繞地球執行一次所需時間約為29天12小44分,就是約為月大30,月小29也總有餘不整除,所以導致月大月小無規律定例,有時連續月大,有時連續月小,有時一大一小,有時單月大,有時又單月小,很不規則,所以五月是大是小也不定準了,大有可能,小也有可能,不足為奇。
陰曆是以月亮執行規律而制定的歷法,一年十二個月是354天或355天。陽曆是以太陽執行規律而制定的歷法,太陽迴歸年用時約為365天又近6小時,陽曆重年,體現四季變化,寒暑更替,陽曆月大小有規律,陰曆月無規律,陽曆年與陰曆年日差約11天,陽陰曆合用調和,陰曆就要設定閏月,閏月基本依19年7閏進行,因而看陰陽曆有19年一次最大近似相同,誤差有也僅一天。陰曆體現月亮朔望盈虧,二十四節氣不是以月亮運動定的,是以太陽執行規律來定的,體現的太陽執行特點,所以從陽曆看二十四節氣是有規律的,從陰曆看是無規律的,更因置閏關係,變化就更大。
-
3 # 人傑山嶺
太陰曆簡稱陰曆,是中國古人根據月相的週期變化規律而發明的。
通俗的說,月相就是月亮從月牙到滿月越來越大,再越來越小的變化過程。月相變化的一個週期是29.5天,於是人們通常把陰曆一個月定為29天或30天,兩月相加為59天,就等於兩個29.5天。這樣安排,使得陰曆立法一個月與實際月相週期基本相吻合。
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些偏差,於是人們就把月份的實際順序調整,陰曆小月(29天)與大月(30天)並非是正好平均間隔排列,而是看似無序排列,實際上是有曆法要求的。如大月、小月、大、小、小、大、小、大、大、大、小、大……。這樣排列的最終結果是,每個月的陰曆十五基本都是滿月,陰曆月天數與月相週期基本相統一。
那麼陰曆的五月份或任何一個月份的天數就不是固定的,可能是29天,也可能是30天。這點與公曆或太陽曆不一樣,因為公曆月份天數除了2月份,都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我們有時是臘月二十九,有時是臘月三十過年。
回覆列表
農曆是中國的一種曆法。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定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太陽東昇西落,月面盈虧圓缺,星辰周天執行,四季冷暖交替,在古人看來非常神秘,引發出極大的興趣。很早就進入農耕時代的華夏民族,為了順應和掌握自然規律,尋求和索取生活資料,適應環境,生息蕃養,必須長期精勤地觀察天象,積累經驗,以掌握知識,安排生活。古代先民就是透過觀察月相,逐步發現了月亮的執行規律的。
農曆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30日)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29日)。農曆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農曆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曆並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曆是大小月交替固定編排而成。也就是小襟月。月球圍繞地球一圈的時間不恰恰是30天,但天數差到一定時就會出現大小月的情況,以使每個月的月初為朔日。 月亮繞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平均值為29天12 小時44分鐘。由於太陽、地球和月亮之間相對運動並非一成不變,因此這一週期也有長有短,有30天的是大月,有29天的則是小月。為保證農曆每月第一天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並不固定,需要經過觀測和推算來確定。就拿大家都熟悉的除夕來說,2016年的春節來說,正月初一的朔恰逢小月,因此大年三十隻好被“省略”了。臘月二十九就是年三十了。然後從2017年開始一直到現在2019年農曆12月都是有農曆三十的大月。農曆5月也是如此,2018年的5月是小月,只有到農曆二十九,而今年和明年的5月都是大月,都有農曆三十。不單5月,農曆任何月有沒有30,就看這個月是大月還是小月了。其實就是月亮到了朔的位置的時間是上半夜還是下半夜,在上半夜(包括白天)這一天就算到下個月,所以上個月就是29天,在下半夜這一天就算到上個月,就是30天。
還有就是閏月,在中國傳統的陰陽曆中以朔月的長度29.5306日為1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迴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需要置閏,使陰陽曆各個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對應的關係。中國古六歷中用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閏月法,每逢閏年所加的月便稱為“閏月”。閏月放在一年的年終,例如,秦代和西漢初期使用的《顓項歷》,以十月為歲首,把九月做為年終,閏月就放在九月之後,而稱為“後九月”。到了西漢初制定太初曆時,把閏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並規定以沒有中氣的那幾個月作為閏月,月序仍用上個月的月序,只要稱其為“閏某月”。這一置閏規則在採用平氣的歷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時憲曆時,則改用定氣注歷,如繼續單純以沒有中心置閏的規則,有可能一年要置兩個閏月。因此,又補充規定:以兩次冬至之間包含有13個月的定為閏年,閏年的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定為閏月。這一規則一直沿用至今。但自清代以來,中國即完全採用天象確定歷年、歷月,從而使農曆的平均歷年與迴歸年完全一致。
這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