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野之上

    每個人成長的路不一樣,有的人一路Sunny,有的人一路灰暗!我想這就是面對同一件事兩個人孑然不同反應的原因!

    從小到大,你走過的路,受過的傷,獲得的喜,都會深深烙在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成年後,每當我們經歷類似的事,都是從童年的經歷找到相似的影子

    你之蜜糖,我之砒霜!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每人處事方式,思考方式都是從自己的世界觀出發,而世界觀又是在每個人童年時期形成!所以如果你不懂一個人的思考方式,不如瞭解她的人生履歷,你也就不會奇怪她會做出這樣那樣的反應

    我想這就是人們說的人生百態吧!一百個家庭培養一百個孩子!當100個孩子成長成人時,表面時候是這100個人碰撞,其實是這100個家庭世界觀的較量

  • 2 # 心和家齊

    這兩種心理表面看起來是截然不同的。事實上其心理根源卻是相同的:都不敢於觸碰並表露真實的自我,對於他們自己而言像有一層殼包裹著自己的心,使他們與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渴望隔離;對於他人而言,他們也有一層殼,疏遠而無法真正有心與心的聯結。

    心理學稱之為“低自我價值感”。

    因為自我價值感低,他們或者透過指責,把內心的沮喪、挫敗、悲傷、恐懼、悲傷、孤單、無助等投射出去,他們習慣地言詞是“都是你的錯!都是你造成的!都是你讓我這樣的!”這樣他們就不必面對真實的自我,因為他們心底裡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是不夠有力量和智慧來應對和做改變的。

    或者一味地討好他人,把所有的責任都攬過來——“都是我的錯!”已獲得他們的認可、關注和愛。也是因為他們心底裡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所有要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他們的評價上,當他人給予他們正向的反應,他們就覺得自己好,否則他們就覺得自己不好。所以,他們一味地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只要他人能夠滿意。

    如果我們自己是一味指責的,我們需要練習去看到對方的感受和期待,才能幫助我們從某種固執與偏激中走出來。因為如果我們認為錯都在別人,其實是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這樣就會很無力,而且我們對他們的指責,勢必破壞我們所處的關係,而關係的惡劣,反過來,會讓我們自身感到更加孤獨和挫敗。

    如果我們是一味討好的,我們需要練習來看到自己的感受和期待。因為討好,其實並不是在關愛對方,而是用犧牲自己的方式去向對方索取愛。這樣對方其實是要揹負著替你自己來愛你、關係你的責任,好像你的所有不好、不幸,都是由於他(她)沒有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造成的,對方當然會不堪重負,就更想要遠離你。

    當然這兩種情況都是要提升我們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學會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負責任——這個需求主要是指情感上的需求:接納自己、愛自己、尊重自己、欣賞自己。

    如果對方是指責的,我們需要練習透過他(她)的指責,看到他們真實的感受和需求,不要被他(她)的指責嚇到,而真的覺得都是自己的錯,要知道那其實只是他們保護自己虛弱內心的一種生存方式。

    如果對方是討好的,我們要學會表達關心,而是不是表達可憐和同情;更難的是要學會拒絕,有禮有節地拒絕來自對方的不必要的關心和道歉。

    這兩種情況都是要學會溫和而堅定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 3 # 與音悅

    這跟個人的修養有關,自己從來不會覺得自己錯的人看不到自己的錯,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樣的人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就很難進步,久而久之就會失去朋友,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相反經常覺得自己錯的人,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之就會有想不到的收穫,也能提高自身的修養。 不管是認錯不認錯有句話是:人在做天在看,一念之善可達天堂。一念之惡可通地獄。有智慧的人必定是那個常常檢討自己,常自省的人!

  • 4 # 唐若心學

    這個其實牽涉到心理學一個概念,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後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譴責或讚譽他人)、低估情景性因素(譴責或讚譽環境)的雙重傾向。

    它是歸因理論的一個現象,即人們常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而忽略他們所處情境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基本歸因偏差又分三種。

    一種是內部歸因,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把所有問題指向自己。

    外部歸因則是指事情發生了,當事人習慣把事情發生因素歸納總結為外部因素。

    而綜合歸因則是事情發生了,當事人會內外綜合進行評價。

    所以有的人他覺得自己從來不會錯,其實是指他是習慣性外部歸因,比如說他沒有升職或者原地踏步,他會責怪是自己沒有關係沒有背景,所以導致升不上去。

    而內部歸因的人則習慣性把因素指向自己,比如同樣是升職沒有升上去,他會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人際關係不夠好,所以才導致自己不能升職。

    總的來說,習慣外部歸因的人總是喜歡抱怨,最後容易變成憤青; 而習慣內部歸因的人則相對對自己較為苛刻,最後讓自己揹負巨大的壓力。 所以我們要想最為客觀看待一件事情,我們必須學會內外結合,既採用綜合歸因,我們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資訊,也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們自己成長,獲取更為立體的資訊。

    我是心理諮詢師唐若,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願和你一起成長。

  • 5 # 麻雀的碎碎念

    跟一個人的性格,和修養有關。通常性格強勢的人,一般都會以自我為中心!

    拿我婆婆來說,我生完孩子,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我婆婆上班。我一直覺得我們沒啥矛盾,後來才知道,婆婆在鄰居面前,說我啥也不幹,整天在家玩,我聽了心裡很難過!幸好我的辛苦,鄰居們都看到。但是依舊心酸。後來因為瑣事和婆婆起了爭執,我說出此事,我婆婆,不斷轉移話題。眼珠亂轉!一副心虛的樣子,但是絕口不承認自己撒謊汙衊我。所以只能呵呵!

    對於這種自我的人。我的想法是少來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移民哪個國家最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