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蕭臨淵

    早年在喪事中有許多陳規陋俗:做官的要告“丁憂”回鄉守孝,孝服滿後再陳請復職。“三年”守孝中不能參加宴會應酬,夫婦不能同房,家屬不能生孩子,否則經人告發就要辦罪。民間雖沒有這許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週年之內也不喜歡參加喜慶。如遇必須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內操辦,叫做“借孝”。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當年曾國藩守孝掛帥,就是由咸豐皇帝下旨借孝的。 實際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漸淡化親屬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週年,由週年到三年,逐漸拉長,也就逐漸淡忘。最後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紀念日了)。

  • 2 # 雨夜v風聲

    說起守孝三年習俗什麼時候停止,這個沒準,不好說!

    守孝三年是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人生下來一般要由父母懷抱兩年才能生活自理。加上在孃胎中的一年,共三年。兒女要報答這三年的懷抱之恩由來。

    不過隨現代化的到來,城市化的程序,社會進步,人們接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原先這些陳規陋習,繁文辱節會慢慢的改掉,淡化。

    現在很多地方都沒有守孝三年的習俗。只有守孝百日。

  • 3 # 海洋縱橫

    什麼時候都可以停止,

    它只是習俗,

    不具有強制性,

    主要看個人的內心需要。

    道德這個東西,

    既不能綁架,

    也不能被綁架。

    有人明明沒有道德,

    還聲稱受道德影響,

    這就是道德被綁架!

  • 4 # 驛城異客憶鄉人

    守孝的習俗並不會停止,因為習俗從來都不是強迫性的,而是自發性的。守孝守的不是禮節,而是人心。

    守孝的習俗不知起源於何時,在儒家的禮節中,守孝時間的定量,是由母親用母乳哺育孩子的時長而來,都是27個月,也就是兩年多一點,後人為表示自己對先輩的尊重,就把時間延長至三年,這也就有了守孝三年的說法。

    孔子的弟子宰我,曾經問過孔子,守孝三年是禮節的要求,但是禮節又是隨著時代變化的,三年的守孝禮已經流傳了很久,現在是不是到了改變的時候?

    孔子告訴弟子,人們之所以去守孝三年,並不是遵守禮節,而是生者在表達對逝者的尊重,是對個人仁心的要求,是自我約束。在守孝的時間內,後輩人的心中是悲傷和痛苦的,也正因為悲傷和痛苦,內心才會得到安寧。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④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宰我論理

    守孝的習俗從來都不是強迫性的,但是為什麼能夠流傳這麼久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守孝這一行為符合人心。

    長輩過世時,晚輩的內心一定是沉痛的、悲傷的,而表達自己內心中這種悲痛最好的方式就是——守孝。

    在古時,守孝三年,有守靈堂,不貼對聯,不去給別人拜年,不放鞭炮,燒一期時燒金山銀山,三期金斗銀鬥,五期女兒買五朵花,七期燒船和靠岸樹,百天提前燒紙等具體規定。

    到了現代,守孝的方式變得簡化了許多,像是我們這裡,老人過世的頭三年春聯不能貼大紅色的,第一年是紫色,第二年是 黃色,第三年是綠色;家中要供奉老人遺像,逢年過節燒香磕頭。·

    守孝的方式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守孝的習俗卻不會消失,只要中國文化沒有滅亡,守孝的習俗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因為守孝,守的是人心。

  • 5 # 十三哥喂

    守孝三年不僅僅是習俗,同時也是古代的一種制度,所以也叫守制。特別是對於讀書人和官員來說,守制是必須的,如果讀書人和官員不守制,就會認為是在人品上有缺陷,對今後的發展就會有極大的影響。

    如果讀書人在會考前父母去世,那麼就要停止會考;如果是官員父母去世,那麼就要辭官回鄉守制,又叫丁憂。

    守制的時候,必須披麻戴孝,三年內不能喝酒,不能娛樂,不能和女人嗯嗯嗯,並且在父母墳前結草廬而居。

    有的官員對於守制還是很嚮往的,比如明末的盧象升,為國操勞半生,原本是想借著守制期間,清理一下頭腦,讀上幾年書,誰知卻被崇禎皇帝“奪情”,最後英勇戰死。

    當然了,像盧象升這種人傑世間少有,很多官員回鄉守制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偷偷喝酒找女人的事兒都發生過。

    到了近代乃至現代,守制這種情況就越來越少了,畢竟生活節湊越來越快,正所謂一百年太久,只爭朝夕,所以守制這種事情早就名存實亡,就連守制需要遵守的規矩,只怕也沒有幾個人能說得出來啦。

  • 6 # 降伏其心

    中國幾千年的傳承,統治階級以孝治國,百姓以孝立世。守孝三年,是儒家思想,官方規定,百姓遵守。

    為什麼要守孝三年呢?父母懷抱我們三年,我們守孝三年相還。還有一說是,人有三魂七魄。人亡魂飛,魄是人的氣血凝成,三年而散。所以在這三年裡要,視死者,若視生。

    現在的社會對於守孝已沒有過去那般嚴格。但是,大的規矩還是要守的。親亡後,燒七七紙沒有變。孝子每七天燒一次紙,第七次與五十日合燒一次。下來是燒百日紙,燒一週年紙,燒二週年紙。下來是三週年脫服,即換下孝服,孝期完滿。

    過年時,黃對子是少不了的。家宴時,給亡親留個位子大都還儲存著。家中有婚嫁喜事已不避諱了。

    三年孝滿,就可以脫服了,脫服時,貼紅對聯。去墳地穿白衣,回來穿紅衣。

    社會在發展,風俗與時俱進才是正道。去繁就簡是必然的。

    我聽說有的地方在埋人的當天,從墳地回來時,脫下孝衣,穿上紅妝就算脫服了。這個,我認為太激進了。

    繁瑣的禮節可適當而簡,必要的禮節可生起人的孝心。無論無何,孝心不能減。

    從這個意義上說,守孝三年的風俗永遠不會停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表達月份近了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