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1792年從波昂來到維也納,在這裡生活了35年,直 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裡寫成。
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在值得紀念的貝多芬生活遺蹟中,有一處是著名的“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貝多芬常在這裡散步,他的第六交響曲就是在這裡產生靈感並構思的。“貝多芬小路”位於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斯泰特,這個地名對於貝多芬來說非同尋常,1802年他住在這裡時寫下了“海利根斯泰特遺書”,當時他幾乎自殺。
1808年貝多芬再次在這裡賃屋隱居,寫下了他的第六號交響曲。[1]
《F大調第六交響曲》與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作於同時,但內容卻大不一樣。貝多芬天生愛好自然,曾花盡大半時間踏遍郊野。他頻常地離開維也納,為的是到偏遠的鄉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書信中說:“我在灌木、大樹、草坪和岩石間行走的時候,是多麼快樂啊!因為樹叢、花草和岩石,都能給人以共鳴。”人們在他1803年的筆記本中找到了這樣的話:“河愈大,調愈沉”,說明他透過觀察自然汲取靈感。
《田園交響曲》就是根據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體驗寫成的。他並不是首位以交響樂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約瑟夫·海頓曾於1802年首演的清唱劇《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籌,使得全曲充滿了對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對心境的出色描摹。
貝多芬1792年從波昂來到維也納,在這裡生活了35年,直 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裡寫成。
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在值得紀念的貝多芬生活遺蹟中,有一處是著名的“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著名,不僅是因為貝多芬常在這裡散步,他的第六交響曲就是在這裡產生靈感並構思的。“貝多芬小路”位於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斯泰特,這個地名對於貝多芬來說非同尋常,1802年他住在這裡時寫下了“海利根斯泰特遺書”,當時他幾乎自殺。
1808年貝多芬再次在這裡賃屋隱居,寫下了他的第六號交響曲。[1]
《F大調第六交響曲》與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作於同時,但內容卻大不一樣。貝多芬天生愛好自然,曾花盡大半時間踏遍郊野。他頻常地離開維也納,為的是到偏遠的鄉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書信中說:“我在灌木、大樹、草坪和岩石間行走的時候,是多麼快樂啊!因為樹叢、花草和岩石,都能給人以共鳴。”人們在他1803年的筆記本中找到了這樣的話:“河愈大,調愈沉”,說明他透過觀察自然汲取靈感。
《田園交響曲》就是根據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體驗寫成的。他並不是首位以交響樂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約瑟夫·海頓曾於1802年首演的清唱劇《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籌,使得全曲充滿了對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對心境的出色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