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莢螟[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又名豆莢斑螟、豆蛀蟲,屬鱗翅目,螟蛾科。中國南北方各地都有分佈,而以南方發生受害最重。豆莢螟是豆類作物重要的蛀莢害蟲,為害大豆、綠豆、菜豆、紅小豆和豌豆等。為害狀幼蟲蛀入豆莢內,食害豆粒並能轉莢為害。初莢期豆莢乾癟,鼓粒期豆粒常被蛀成缺刻或食盡,被害莢內還充滿蟲糞,以致黴爛,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彩版九,52)。形態特徵成蟲體長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體灰褐色。前翅前緣自基角到翅尖有1白縱帶,近翅基1/3處有1金黃色橫帶。卵橢圓形,表面密佈網狀紋。末齡幼蟲體長14~18毫米,紫紅色,腹面及胸背兩側青綠色,前胸背板中央有黑色“人”形紋,兩側各有1黑斑,後緣中央具兩個小黑斑。蛹紡錘形,長約10毫米。發生特點山東、陝西、遼寧1年2~3代,河北3~4代,河南4代,長江流域4~5代,廣東、廣西7~8代。各地均以末齡幼蟲在豆田及曬場周圍土中越冬。成蟲日伏夜出。卵單產於嫩豆莢的莢毛間。幼蟲孵出後,在豆莢中部作一絲繭,由此蛀莢潛入豆粒取食。2~5齡幼蟲均有轉莢為害習性。轉莢蛀入孔處也有絲繭,但脫莢孔無絲繭。末齡幼蟲脫莢後,潛入5~6釐米深的土中結繭化蛹。防治方法(1)輪作。與非豆科作物合理輪作,或田間冬春灌水消滅脫莢幼蟲。(2)選用抗蟲豐產品種。早熟、結莢期短、豆莢少毛或無毛品種,蟲害發生輕。(3)採後處理。及時收運,在曬場集中處理幼蟲。(4)藥劑防治。在成蟲盛發期或卵孵化始盛期噴藥於豆莢上,毒殺成蟲及初孵幼蟲。可選用90%敵百蟲晶體、40%氧化樂果、50%對硫磷(一六〇五)、50%倍硫磷、50%殺螟硫磷或2.5%溴氰菊脂(敵殺死)乳油劑1000~1500倍液噴霧。(5)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白僵菌等防治。
豆莢螟[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又名豆莢斑螟、豆蛀蟲,屬鱗翅目,螟蛾科。中國南北方各地都有分佈,而以南方發生受害最重。豆莢螟是豆類作物重要的蛀莢害蟲,為害大豆、綠豆、菜豆、紅小豆和豌豆等。為害狀幼蟲蛀入豆莢內,食害豆粒並能轉莢為害。初莢期豆莢乾癟,鼓粒期豆粒常被蛀成缺刻或食盡,被害莢內還充滿蟲糞,以致黴爛,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彩版九,52)。形態特徵成蟲體長10~12毫米,翅展20~24毫米,體灰褐色。前翅前緣自基角到翅尖有1白縱帶,近翅基1/3處有1金黃色橫帶。卵橢圓形,表面密佈網狀紋。末齡幼蟲體長14~18毫米,紫紅色,腹面及胸背兩側青綠色,前胸背板中央有黑色“人”形紋,兩側各有1黑斑,後緣中央具兩個小黑斑。蛹紡錘形,長約10毫米。發生特點山東、陝西、遼寧1年2~3代,河北3~4代,河南4代,長江流域4~5代,廣東、廣西7~8代。各地均以末齡幼蟲在豆田及曬場周圍土中越冬。成蟲日伏夜出。卵單產於嫩豆莢的莢毛間。幼蟲孵出後,在豆莢中部作一絲繭,由此蛀莢潛入豆粒取食。2~5齡幼蟲均有轉莢為害習性。轉莢蛀入孔處也有絲繭,但脫莢孔無絲繭。末齡幼蟲脫莢後,潛入5~6釐米深的土中結繭化蛹。防治方法(1)輪作。與非豆科作物合理輪作,或田間冬春灌水消滅脫莢幼蟲。(2)選用抗蟲豐產品種。早熟、結莢期短、豆莢少毛或無毛品種,蟲害發生輕。(3)採後處理。及時收運,在曬場集中處理幼蟲。(4)藥劑防治。在成蟲盛發期或卵孵化始盛期噴藥於豆莢上,毒殺成蟲及初孵幼蟲。可選用90%敵百蟲晶體、40%氧化樂果、50%對硫磷(一六〇五)、50%倍硫磷、50%殺螟硫磷或2.5%溴氰菊脂(敵殺死)乳油劑1000~1500倍液噴霧。(5)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白僵菌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