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8522394

    桃園臺地為古石門溪所沖積而成的沖積扇平原。但在古石門溪上游發生河川襲奪後,桃園臺地的河流多荒溪型河流,而缺乏穩定供應的水源。因此清代墾民在入墾桃園臺地後,多以興建埤塘來供應灌溉所需的水源,但仍無法完全掙脫「看天田」的困境。

    清代桃園臺地的水利事業多為墾民自己修築。如乾隆13年(1748年),霄里社通事知母六曾和漢人墾戶薛奇隆共同修築霄裡大圳來灌溉今日龍潭一地[2],其後又修築靈潭埤(今龍潭大池)[3],蓄水灌溉龍潭一地。

    到了道光21年(1841年),曹謹任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曹謹任鳳山縣知縣時,曾修建曹公圳灌溉鳳山地區。在任淡水撫民同知後,即研議引大漢溪水修築水圳以灌溉桃園臺地,此為官方主導水利興建之始。但因墾民之間的分類意識,而無法實踐[4]。

    其後在大正5年(1916年),八田與一和狩野三郎引大漢溪溪水,以官民合資的方式,人工開鑿桃園大圳,並於大正13年(1924年)竣工。竣工後,八田與一繼續研究在石門峽谷建壩蓄水之可行性,並在昭和4年(1929年)發表「昭和水利事業計劃」,並開始著手對大漢溪進行水文調查和地質探勘。但因戰爭隨即爆發,而未付諸實施。

    1955年7月,石門水庫建設籌備委員會成立,以中華民國副總統陳誠為主任委員。[5]:81石門水庫主壩原規劃為混凝土拱壩,然基於壩基承載力考量設計時修正為土石壩。水庫排洪設施原僅規劃建置有溢洪道,1956年7月開始興建。

    1964年6月14日,興建歷時8年,石門水庫正式竣工。[5]:107參與建設人員七千餘人,建設經費約達新臺幣32億元。水庫建設完畢之後,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主要工程可分為大壩、溢洪道、排洪隧道、電廠、後池及後池堰、石門大圳及桃園大圳進水口等結構物。1963年由於葛樂禮臺風引發超大洪水,經重新檢討後於1979年在大壩右岸山脊增設排洪隧道,排洪能力由原設計之每秒10000立方公尺提升到每秒12400立方公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謝爾比家族信的什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