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史公子
-
2 # 沉140769451
因為你並沒有仔細瞭解秦國曆史,哪裡會少了奸臣,弒君、害君者並不少。《秦本紀》裡有很多秦公死後,兒子得不到繼承,兄弟繼承的就不少,穆公繼承了哥哥,他哥哥則是繼承了另一位哥哥,他們都阻止了哥哥的兒子繼位;而庶長殺秦公另立的也不少見,秦孝公他爹獻公也是庶長殺秦公另立的,他本該繼承父親的公位,但他的叔叔悼子就搶了他的位子,為簡公,簡公死,立子惠公,惠公死,立子出子,出子在位二年,就被庶長殺死,重新改立簡公之兄靈公的兒子獻公。史書記的太簡單,弒君的庶長只是職務,卻沒有名字。弟繼兄位,是否隱情,也就一筆記過,什麼都不說,被視為戎狄的秦國,顯然被史官們瞧不起,史官們懶得記那麼多,更重視中原各國的記錄。
-
3 # 白馬與流星
首先要從秦國的自身情況開始說起,秦國地處偏遠,經濟遠不如其他國家發達,這點跟齊國相比顯得特別明顯,因此可以說秦國是七個國家中最窮的,同時六國在文化上也歧視秦國,從不認為秦是中國正統文化的代表,其實其他五國也歧視楚國,稱其為楚蠻,但秦國地位還不如楚國,連六國會盟都把秦國排除在外,因此秦國的地位可見一斑,這也是秦國覺得受到極大侮辱決心勵精圖治的原因之一。與此同時,秦國與遊牧民族相近,經常與遊牧民族作戰,這一方面使得秦人的戰鬥力得到增強,另一方面也使得秦國更加窮困,這點從電視劇《大秦帝國》可以得到體現,我們看到秦國的都城遠不如其他國家的繁榮,國君的宮殿也好不到哪去。因此並不是說秦國國內沒有矛盾,沒有爾虞我詐的權力鬥爭,而是正是由於秦國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使得國內矛盾大都轉移到對外部的鬥爭中去,在對外的鬥爭中,需要國內眾志成城,因此國內矛盾被無限的縮小,從而產生一種事實上的外觀,秦國比較團結。
其次我們不得不談談商鞅變法對秦國的作用,商鞅提倡的法治區別去六國的治國體制,商鞅的體制總結起來就是立法和執行,因此只要把制度確立下來了,每個人都要按制度辦事,具體是由那個人來負責,則顯得不是那麼重要,用制度來管理要比用人來管理科學的多,商鞅明白這個道理,這也就是為什麼那個曾經被商鞅處罰過的太子在登基以後,雖殺商鞅卻不廢其法的原因。而六國的治國體制沒有達到這樣的先程序度,說到底還是人治,這樣就容易產生權力的鬥爭。說到底,秦國對六國的勝利也是一種制度對制度的勝利!
-
4 # 方城闕
什麼是奸臣?通俗的講就是禍國殃民的奸惡之人。
公元前772年,周平王將國都從渭水流域的鎬京遷到黃河南岸的洛邑,史稱“平王東遷”。這次遷都被史學家認為是西周與東周的歷史分界線,歷史進入了春秋時代。
而秦襄公因為護駕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國得以立國。自始秦國才得到可以和關東眾諸侯國平起平坐的名號和地位。
雖然周平王將周朝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於了秦國,可對當時的秦國來說擁有這此土地也只能是個美好的願望,眾多小的附庸國以及犬戎部落交錯在這塊土地上,讓秦襄公進退兩難。
此時老秦人的倔脾氣開始暴發,為了取得這片土地,自秦襄公開始不斷征戰。經歷了八十多年,幾代君王的浴血奮戰,至到秦武公時,秦國終於建立起以關中為中心,西至今甘肅天水一帶,東至今陝西華縣附近的強大諸侯國。
而後又經歷數十年的戰鬥,至秦穆公時,消滅了西戎十二國,開地千里,被周襄王封為西方諸侯之伯,開始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死後,太子罃立,即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時期,繼承穆公的遺志,東出向晉國挑戰,但總是功虧一簣。
公元前604年秦共公去世,子榮立,即秦桓公。
縱觀秦襄公建國至秦共公去世,這168年間,歷經襄公等十二代君王執政,其間戰爭不斷。
重軍事輕政治是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雖然其間也有奸臣賊子的出現,但相較於關東諸侯動則弒君王的亂象要少得多。
可也不能說是沒有。
秦先公死時,弗忌子三左庶長,廢太子秦武公,立秦出子為秦國國君。後秦出子被弗忌所殺,秦武公即位。誅殺弗忌子三左庶長並滅其族,開春秋以來執行滅族之刑法的第一人,打破了周朝刑不上大夫的法條,極大震攝了世卿權臣,將王權牢牢收回。
自穆公開始在秦國實行郡縣制,郡縣直接歸秦國君管理,進一步集中了君權。
下面我們來說秦恆公
因為秦國自秦襄公以來除了秦出子執政王權時,發生過嚴重的奸臣禍國亂政的事情,其它時期朝政相對平穩。
秦桓公執政時期,不顧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不體恤百姓之苦,出爾反爾,急功近利。暗地裡聯絡戎族企圖乘機夾攻晉國。結果招至晉國會盟關東八個諸侯國攻打秦國,秦軍兵敗麻隧。隨後八國聯軍攻入秦國愎地方才退兵,經此一役,秦國元氣大傷,只能拒關堅守,再也無力東出挑戰關東諸候。
在隨後的一百多里,秦人基本上是閉關不出,國家影響力也日漸式微,在寂寞中度過了一百多年的光陰,最終迎來了戰國時代的到來。
回覆列表
第一方面主要是秦國地處西陲,是替周天子守門的,地方戎狄入侵。所以秦華人醒著的時候都是在不停的戰鬥,不然他們會在戎狄四顧的西邊被消滅,這也就是說,秦華人重視軍事高於政治,軍事作戰,實打實的,能砍人就叼。所以秦國特殊的生存環境與現實壓力決定了其無法提供良好的“奸臣土壤”
另一方面,秦國當時是個不受山東六國正視的窮國家,並且也是一個茹毛飲血,只知道打架,毫無禮儀之邦的風範,所以六國有識之士基本不會去秦國當官,也就沒有奸臣亂政了,等到秦國國力提升,朝野平靜時,各種各樣的大臣就湧現出來了。
總結來講也就是,有外部不斷的壓力侵擾下,內部大多會形成團結對外的文化,這也是老秦人幾百年來對外作戰產生的特殊的民俗,民風了,老秦人放下兵器是農民,拿起兵器就是戰士,在這樣的內外文化下,很難給奸臣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