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文360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

    明朝的徐禎卿成就最高。

  • 2 # 未若love柳絮

    前七子成就相對來說要大一些,他們都主張文章復古,但是前七子是首開旗幟要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這對當時的文壇影響很大,開創的意義更大。後七子相對來說是前七子的繼承,沒有走出前七子的窠臼,反而在復古的路上走得太遠,甚至有了很不好的影響。

  • 3 # 大師神馬是大師

    七子派稱謂來源、內涵及成員構成 至於明確將七子稱作文學流派,蓋為清代之事。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六即談到“嘉靖七子之 派”,實指後七子派。四庫館臣正式提出七子派概念,其為蘇祐《穀原文草》所寫提要稱: 詞多駢麗,規仿《文選》,而真氣不足以充之,在七子派中,又為旁支矣。① 蘇祐,生卒年不詳,約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前後在世,嘉靖五年(1526)進士。以王、李為中心的後七子,形 成於嘉靖三十年後,故此七子派當主要指前七子。不過,四庫館臣稱七子派更多的是“七子之派”、“七子 一派”、“七子流派”、“七子之流派”等。為便於論證,下文統稱七子派。

    四庫館臣所謂七子派,當有三層含義。其一,主要指前七子派。如上文《穀原文草》提要所云。又,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一《儼山集》提要雲:“(陸深)當正、嘉之間,七子之派盛行,而獨以和平典雅 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抑亦可謂有守者矣。”正、嘉之間,正是李夢陽、何景明前七子盛行之期。同書卷 一百七十六為管楫《平田集》所撰提要謂:“其詩頗沿七子之派,蓋楫與薛蕙、何景明、高叔嗣諸人倡和,漸 染而然也。”管楫為正德六年(1511)進士,“與薛蕙、何景明、高叔嗣諸人倡和”。顯然,此七子之派乃指前 七子。其二,主要指後七子派。《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九為方問孝《蒼耳齋詩集》作提要雲:“集中 有與汪道昆詩,當是隆、萬間人。其詩風華有餘,深厚不足,蓋亦沿七子之派,多浮聲而少切響也。”同書 同卷《快獨集》提要:“雜文中奏疏一類,敷陳頗為剴切。詩則秀潤有餘,而興象不足。純為七子之派,故 序之者為李維禎焉。”《快獨集》,李堯民撰,萬曆二年(1574)進士。方問孝、李堯民身為隆、萬時人,其“沿 七子之派”,當然主要是指後七子派。同書卷一百九十三《續文選》提要之表述,比上述兩條更清晰:“然 所錄止唐人、明人,無五代、宋、金、遼、元。又明人惟取正、嘉後七子一派,而洪、永以來,劉基、高啟諸人, 僅錄一二。蓋恪守太倉、歷下之門戶,而又加甚焉。”由“恪守太倉、歷下之門戶,而又加甚焉”知所指為後 七子派。其三,將前後七子視作一派。

    《四庫全書總目》一百七十二《少室山房類稿》提要有言: 考七子之派,肇自正德,而衰於萬曆之季,橫踞海內,百有餘年。其中一二主盟者,雖為天 下所攻擊,體無完膚,而其集終不可磨滅。非惟天姿絕異,籠罩諸家,亦由其學問淹通,足以濟 其桀驁,故根柢深固,雖敗而不至亡也。末俗承流,空疏不學,不能如王、李剽剟秦漢,乃從而剽 剟王、李,黃金白雪,萬口一音,一時依附門牆,假借聲價,亦得號為名士。時移事易,轉瞬為覆 瓿之用,固其所矣。 “肇自正德,而衰於萬曆之季,橫踞海內,百有餘年”,明顯針對前後七子而言。而且,“不能如王、李剽剟 秦漢”,說的就是後七子派。儘管時間跨度不甚準確(嚴格地說,始自弘治末更合實際),但並不影響四庫 館臣視前後七子為一派。郭紹虞先生亦持論如是:“前後七子均長於論詩而短於論文,故詩論每掩其文 論。七子派中如王廷相、李 維 楨 等 大 率 囿 於 傳 統 見 解,並 無 特 異 之 處,而 且 與 李、何 諸 人 之 持 論 不 盡 同。”②王廷相屬前七子,李維楨屬後七子。顯然,視前後七子為一大流派。

    由上文不難發現,七子派可指以七子為中心的一大批文人,這是廣義的七子派。上文所謂五子、六 子、七子、八子等,均屬七子派。目前,對七子派成員的挖掘不斷深入。如黃卓越先生認為,前七子派成 員主要有:李夢陽、杭濟、許天賜、邊貢、王九思、劉麟、顧璘、熊卓、趙鶴、朱應登、杭淮、王守仁、張鳳翔、康 海、何塘(瑭)、王廷相、何景明、王尚絅、徐禎卿、孟洋、鄭善夫、殷雲霄、崔銑、倪宗正、呂柟、景晹、戴冠、唐 龍、方豪、韓邦靖、毛伯溫、孫繼芳、管楫、汪文盛、張治道、薛蕙、李濂、林春澤、蔣三卿、馬理、許宗魯、馬汝 驥、吾謹、江渾。① 可為一家之論。至於後七派成員,據上文可初步列出如下人員:李攀龍、吳維嶽(廣五 子)、李先芳(廣五子)、王世貞、謝榛、宗臣、徐中行、梁有譽、吳國倫、餘曰德(後五子)、張佳胤(後五子)。 另外,後五子中的魏裳、汪道昆、張九一,廣五子中的俞允文、盧柟、歐大任,續五子王道行、石星、黎民表、 朱多煃、趙用賢②,以及末五子趙用賢、李維楨、屠 隆、魏 允 中、胡 應 麟③,皆 為 此 派 成 員。還 有,王 世 貞 《四十詠》詩序雲:“諸賢操觚而與餘交遠者,垂三紀,邇者將十年,不必一一同調,而臭味則略等矣。屈指 得四十人,人各數語,……非有所軒輊也。”這四十人中,亦必有與王世貞同派之人。而狹義的七子派,僅 指前後七子各七人。 綜上所述,七子之名始自明代,弘治年間已有七子之稱,萬曆間已有前七子、後七子之分。明人所謂 七子,指稱不一,迄於清代,基本定型。前七子主要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 相;後七子主要指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四庫館臣正式提出七子派之稱 謂,並視前後七子為一大流派,囊括以前後七子為中心的一大批文人,此謂廣義之七子派。至於狹義七 子派,僅指前後七子各七人而已。

    《七子派考略》 薛 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陵王4個按鍵連招順序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