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作家張三好
-
2 # 王子大海83422
感謝邀請。首先蜀國沒有犧牲70萬部隊,因為他在當時的情況下根本湊不出70萬部隊。劉備雖然打退曹操佔領漢中取得了勝利,但曹操撤退時把人口全部裹挾走了,劉備其實只得到了一座空城。其次劉備稱帝后,內部是不穩定的:益州派,東洲派,荊州派內鬥很厲害,又加上關羽大意失荊州對士氣打擊相當大。作為劉備來說肯定要轉移內部矛盾對外發動戰爭,打誰呢?打魏國???魏國兵強馬壯,糧草充足一時半會肯定打不下來,那就只有打吳國了。有很大一部分讀者被《三國演義》毒害了,想當然的認為劉備是為給關羽報仇而討伐東吳,劉備是政治家,他肯定是優先站在政治的角度考慮問題的,長坂坡他都可以拋下老婆兒子一個人逃命,現在他會為一個失敗的將軍而賭上整個蜀國的命運???不要太天真了啊……
劉備討伐東吳戰略上沒毛病,最終失敗也是跟關羽一樣太大意了。最大的損失是犧牲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將領,導致諸葛亮主政期間無人可用,不得不啟用降將姜維,王平……雖然他們也很優秀。
-
3 # 鴻哥iouyh福小鋪
很顯然是報復,並且是希望把失去的東西奪回來,甚至希望獲得更多。
在劉備集團取得益州後,隆中對差不多快實現了,奈何禁不住孫權忽然背棄聯盟,整盤策略都被壞了,補漏是必須的,否則宏偉藍圖就破滅。
更何況,師出有名是必須的,若不趕緊抓住關羽被殺,孫權集團背信棄義,如何能夠動員傾國之力。
重點有兩處,奪回荊州,滅了孫權,一勞永逸解決隱患。
更主要的是此戰,曹魏採取了旁觀,在戰略上,劉備集團掌握很大的主動和道義。
遺憾的是,劉備失敗了,說什麼都是錯。
-
4 # 澳古說歷史
首先夷陵之戰蜀軍損失最多八萬有餘,而非《三國演義》所記載的七十萬,《傅子》記載:“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當然實際上可能遠遠低於這個數字,反正不管如何夷陵之戰蜀軍頂多八萬人,七十萬絕對是不可能的,在當時曹操佔領整個北方的時候,曹魏全國的兵力也不到七十萬,怎麼可能蜀軍有七十萬呢?
再者個人認為舉國伐吳絕對是劉備不可避免的,從吳國殺死關羽的那一刻起,從吳國佔領荊州的那一刻起,劉備伐吳就已成定局。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在出茅廬之前,定下的奪得天下的路線圖,最重要的戰略就是得到益州、荊州,益州易守難攻作為大後方,荊州雄視天下作為用兵之地,然後雙線北伐曹魏,進而奪取天下。劉備入蜀,順利得到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和曹操、孫權周旋,這個時候正是蜀漢統一全國機會最大的時候,可惜的是最終關羽因為戰略失誤,並被孫吳偷襲了大後方,導致敗走麥城,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而荊州有而被孫吳奪走。荊州的丟失,也就意味著蜀漢失去了爭奪天下最後的機會,所以劉備要想接著爭奪天下,就必須奪回荊州,而此時的荊州還剛被孫吳奪取,其對荊州的管轄還處於“鬆散”階段,所以此時劉備舉國伐吳是最合適的時機,如果真的等到孫吳完全掌控荊州的時候,真的等到曹魏回過神的時候,劉備還有機會重新奪回荊州嗎?顯然不可能,所以劉備只能在這個時候舉國伐吳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奪回荊州,如果有可能,還能滅掉吳國,只可惜的是雖然劉備的戰略完全正確,但最終出現在戰術上出現嚴重的錯誤,被陸遜“火燒連營”,最終導致夷陵之敗。
總的來說,劉備舉國伐吳在戰略上並沒有錯,只是最終戰術出錯才導致夷陵之敗。而舉國伐吳也是劉備不可避免的時期,如果不伐吳奪回荊州,那麼蜀漢將失去最後奪得天下的機會,顯然對於劉備這樣的梟雄,他是絕對不甘於做一個地方政權的皇帝的,他的志向是學習東漢光武帝劉秀,重新建立大一統的漢王朝,並重新讓大漢王朝起死回生,所以他要想重建大漢,就必須要伐吳,如果不伐吳,統一天下將永遠都只是夢,而伐吳就有機會重新奪回荊州,就有機會滅掉吳國,而與曹魏爭奪天下,孰輕孰重我想劉備的選擇我們都知道,那就是舉國伐吳,為蜀漢爭取最後的機會。
-
5 # 南方鵬
70萬是演義說法,事實上蜀漢不可能有這麼多軍隊。《三國志》中的陸遜傳等文有明確記載了東吳參戰兵力有五萬,而對蜀漢參戰人數卻語焉不詳。夷陵之戰作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歷代都認為陸遜是以少勝多,而從事實上看,劉備的兵力縱然較孫吳為多,但也不會超出一大截。
《三國主》吳主傳載,222年陸遜取勝,“大破之,臨陣所斬,及投兵降者數萬人”。在《劉曄傳》裴松之注用中也載,“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從魏吳對劉備軍的描述,劉備臨陣大軍應該最多不超過八萬,少則有五萬。而劉備的伐吳搶奪荊州,也正如劉曄所說,蜀雖是小國,卻必須展示兵強馬壯才能立足,並且,關羽與劉備名雖君臣,恩若父子,如果不報仇,難以向手下交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隆中對所說,荊州是蜀漢北伐的另一個拳頭,失去荊州,相當於廢了一隻手,也必須爭奪回來。
-
6 # 百年常青藤
個人認為:不是的。劉備確實有七層的把握,關羽、張飛的死,是藉口。戰略上並未有錯。如果劉備謹慎一點,局勢就變了。東吳其實是險勝。
回覆列表
這段歷史是最難考教的。從動機上就分為兩派,一方認為是為了報仇一方是認為為了爭奪地盤,這個我就暫時不分析了。
夷陵之戰可以說是蜀漢集團的一次敗筆了,因為劉備集團想要更好的發展的卻是先要和曹魏集團爭奪地盤,況且當時蜀漢並沒有自立,天下人支援劉備較多,劉備軍士氣較高。曹魏地大人多,如果蜀吳不攻打任其發展,只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曹魏就有能力擊破吳蜀兩國,所以後期諸葛亮和姜維堅持伐魏的根本原因也在這。不過夷陵之戰消耗太多有生力量,短時間內無法復原,失去了和曹魏爭奪地盤的大好時機。
至於吳國,時而攻打曹魏時而求和,主要是孫權可以守護江東八十一郡但是不想也沒有能力攻打曹魏(如果是孫策的話應該會堅持戰略的方針)。所以蜀漢後期借力基本沒有,此消彼長之下,實難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