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火槍是中國古代用竹竿或紙做槍筒的火器,最初稱作突火槍。宋朝時期,有人用竹筒做槍身,內裝火藥和彈丸,製造出突火槍。這種火槍被認為人類已知的最早的能發射子彈的管狀射擊武器。到了元朝,火槍的竹管制的槍管被換成了生鐵管,火藥配比進行了調整,彈丸的威力大大增加,火槍的威力、射程、耐久度大大提高。 火箭是指古代用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或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使用。"火箭"這個詞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藥武器。火槍早期是用一個或者兩個竹筒裝上火藥,綁縛在長槍槍頭下面,與敵人交戰時,可以先發射火焰燒灼敵兵,再用槍頭刺殺。據查,火槍發明於中國南宋時期,一度非常盛行,在明代被髮揚光大,清朝後期衰落甚至失傳。 爆裂物被廣泛運用於水戰與守城上,是利用弓弩、拋石機或人力投擲。宋朝與金朝的騎兵會在槍頭裝設噴火器-為火槍。出現最原始的管型射擊火器-突火槍(竹製)。 北宋初期的戰場上,一群戰士齊力牽動了大炮的拽索,炮梢猛地翻轉過來,皮窩中的炮彈砰然彈出,直射敵方軍陣。但這時拋射出去的並不是以往使用的沉重的石彈丸,而是一個用紙和麻皮裹成的圓球,外表還塗有瀝青和黃蠟,此球落入敵方陣地,只聽轟然一聲巨響,隨後一道火光騰空而起,並噴發出一股嗆人的煙霧。被巨響和火光驚呆的敵人驚魂未定,又受到有毒煙霧的襲擊,不少人口鼻流血,昏倒在地,其餘的人則四散奔逃,亂了陣腳。 這種新出現的炮彈便是中國早期火藥兵器的一種,名叫"毒藥煙球",《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它的名稱和效能。同時還記載了當時軍隊中裝備的其他火藥兵器,並且開列了火藥的三種配方,這就明確地證明,早在公元1044年以前,中國北宋軍隊就已經裝備有多種早期的火藥兵器了,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古代以火藥爆炸的殺傷力而起主要作用的火器(火藥兵器)走上了戰爭的舞臺。 北宋時已懂得在火藥三種主要成分的基礎上,為達到不同的軍事目的而增減配方中的其他成分,製作出作用不同的火藥兵器。"毒藥煙球",爆炸後球內毒劑發煙起毒氣彈的作用,蒺藜火球是利用爆炸的強大推力,把球內的鐵蒺藜撒放開來,藉以殺傷敵人;火炮火藥法主要是爆炸後起燃燒作用。 總起來看,北宋初期雖已掌握了火藥的生產技術,生產了性質不同的火藥兵器,但仍屬火器製造的初級階段;現代槍械雛形的管形火器還沒有出現。儘管如此,以火藥用於兵器製造,實在是兵器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冷兵器時代過渡為火器和冷兵器並用的時代。火藥兵器登上戰爭舞臺,預示著將導致軍事史上的一系列變革,終將使戰爭的面貌徹底改觀。
宋朝。 火槍是中國古代用竹竿或紙做槍筒的火器,最初稱作突火槍。宋朝時期,有人用竹筒做槍身,內裝火藥和彈丸,製造出突火槍。這種火槍被認為人類已知的最早的能發射子彈的管狀射擊武器。到了元朝,火槍的竹管制的槍管被換成了生鐵管,火藥配比進行了調整,彈丸的威力大大增加,火槍的威力、射程、耐久度大大提高。 火箭是指古代用引火物附在弓箭頭上,然後射到敵人身上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或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使用。"火箭"這個詞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三國時代就已出現。在公元228年的三國時期,魏國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裝上火把,當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魏國守將郝昭就用火箭焚燒了蜀軍攻城的雲梯,守住了陳倉。不過當時的火箭只是在箭頭後部綁附浸滿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點燃後用弓弩射至敵方,達到縱火目的的兵器。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藥武器。火槍早期是用一個或者兩個竹筒裝上火藥,綁縛在長槍槍頭下面,與敵人交戰時,可以先發射火焰燒灼敵兵,再用槍頭刺殺。據查,火槍發明於中國南宋時期,一度非常盛行,在明代被髮揚光大,清朝後期衰落甚至失傳。 爆裂物被廣泛運用於水戰與守城上,是利用弓弩、拋石機或人力投擲。宋朝與金朝的騎兵會在槍頭裝設噴火器-為火槍。出現最原始的管型射擊火器-突火槍(竹製)。 北宋初期的戰場上,一群戰士齊力牽動了大炮的拽索,炮梢猛地翻轉過來,皮窩中的炮彈砰然彈出,直射敵方軍陣。但這時拋射出去的並不是以往使用的沉重的石彈丸,而是一個用紙和麻皮裹成的圓球,外表還塗有瀝青和黃蠟,此球落入敵方陣地,只聽轟然一聲巨響,隨後一道火光騰空而起,並噴發出一股嗆人的煙霧。被巨響和火光驚呆的敵人驚魂未定,又受到有毒煙霧的襲擊,不少人口鼻流血,昏倒在地,其餘的人則四散奔逃,亂了陣腳。 這種新出現的炮彈便是中國早期火藥兵器的一種,名叫"毒藥煙球",《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它的名稱和效能。同時還記載了當時軍隊中裝備的其他火藥兵器,並且開列了火藥的三種配方,這就明確地證明,早在公元1044年以前,中國北宋軍隊就已經裝備有多種早期的火藥兵器了,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古代以火藥爆炸的殺傷力而起主要作用的火器(火藥兵器)走上了戰爭的舞臺。 北宋時已懂得在火藥三種主要成分的基礎上,為達到不同的軍事目的而增減配方中的其他成分,製作出作用不同的火藥兵器。"毒藥煙球",爆炸後球內毒劑發煙起毒氣彈的作用,蒺藜火球是利用爆炸的強大推力,把球內的鐵蒺藜撒放開來,藉以殺傷敵人;火炮火藥法主要是爆炸後起燃燒作用。 總起來看,北宋初期雖已掌握了火藥的生產技術,生產了性質不同的火藥兵器,但仍屬火器製造的初級階段;現代槍械雛形的管形火器還沒有出現。儘管如此,以火藥用於兵器製造,實在是兵器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冷兵器時代過渡為火器和冷兵器並用的時代。火藥兵器登上戰爭舞臺,預示著將導致軍事史上的一系列變革,終將使戰爭的面貌徹底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