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心理學之前和之後,都曾有過生氣暴怒的時候,只是“度過”的方式已經有所不同了。
如果用一個比喻形容“觸心”前生氣暴怒的樣子,我想:那感覺或許更像是一隻突然被捉住瞭然後又立刻投入籠中的鳥。在當下只有極度憤怒、瘋狂、絕望。拼命拍打著翅膀,在小小的空間裡東衝西撞。結果只是四處碰壁,最後傷痕累累。
想一想,人在非常生氣暴怒時,心中的感受和外在的言行,是不是也常會與這隻忽然失去了自由的籠中鳥很相似呢?
所不同的是,任受困的鳥兒如何憤怒衝撞,圍住它的籠子都不會受傷。而我們的心被情緒困住時,生氣和暴怒會讓身邊的人或環境無辜被牽連,甚至遭殃。
度過方式——壓抑/發洩
如果這次生氣暴怒的情緒註定只能是引而不發的,那度過的方式就是被強行壓抑或者合理化的壓抑(為壓抑找到了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如果這次生氣暴怒的引發者是自己已經“搞定”或事後可以“擺平”的,那必定會先發洩而後快。
瞭解了心理學知識後,依然會有生氣甚至暴怒的時候,只不過程度和處理方式會逐漸有所變化。以我自己的體會來分享目前幾個不同的階段:
1、初學
經常用學了一知半解的心理知識去剖析自己和別人。生氣暴怒依然是家常便飯,不同的是暴怒之後多了一份對自己的鄙視。內心獨白“又沒用上,白學了”
度過方式——壓抑/發洩/自責
2、再學
生氣暴怒前,能事先聽到一點“雷聲”。或者說,已經具備了一點兒對情緒將要來到的“覺察”能力。因為這份預知,即使暴怒了,“烈度”也有所降低。
度過方式——壓抑/發洩/表達/覺察
3、繼續學
生氣暴怒前,能夠在身體和認知的層面感受到情緒的聚集和衝擊,也基本能夠做到自主的收放。會用低攻擊性的語言表達內心的不滿,當然不排除會有“失禁”的時候。
度過方式:覺察/表達/壓抑/發洩
1、學會越來越少的從“我認為”出發,試著先去澄清對方的用意。
生氣暴怒的原因多是堅信自己已經被“攻擊和傷害”而立刻做出迴應和反擊。事實證明這種感受多數時候其實並沒有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你理解的也許並非是對方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或者對方表達出來的並非是TA想表達的真實意願。
2、看到原因所在,表達自己當下的真實感受。
一份感受的產生,其實與自己的內心狀態最相關。同一件不開心的事,在高興時和難過時處理的方式是有區別的。
所以,生氣的時候看到並非由於對方觸怒,而是因為自己內心裡有這樣一條隨時會被點燃的導火索。因此只去表達自己在當下產生的真實感受,不再去埋怨甚至攻擊對方。暴怒的雷聲就會越來越遠。
3、發現內心的“情緒”導火索,不斷成長自我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記得或不記得的很多經歷體驗,已經在有意和無意的在我們內心埋下一根又一根能夠引爆情緒的“導火索”。之所以生氣暴怒,就是這些導火索在遇到相似的境遇時被點燃引發的效應。
所以我認為,透過不斷地學習和自我覺察發現我們的這些情緒“導火索”,能夠善加利用它們,不斷成長自我,是度過“生氣暴怒”的舒適方式,也是我們一生要孜孜不倦完成的成長課題。
接觸心理學之前和之後,都曾有過生氣暴怒的時候,只是“度過”的方式已經有所不同了。
學習心理學之前如果用一個比喻形容“觸心”前生氣暴怒的樣子,我想:那感覺或許更像是一隻突然被捉住瞭然後又立刻投入籠中的鳥。在當下只有極度憤怒、瘋狂、絕望。拼命拍打著翅膀,在小小的空間裡東衝西撞。結果只是四處碰壁,最後傷痕累累。
想一想,人在非常生氣暴怒時,心中的感受和外在的言行,是不是也常會與這隻忽然失去了自由的籠中鳥很相似呢?
所不同的是,任受困的鳥兒如何憤怒衝撞,圍住它的籠子都不會受傷。而我們的心被情緒困住時,生氣和暴怒會讓身邊的人或環境無辜被牽連,甚至遭殃。
度過方式——壓抑/發洩
如果這次生氣暴怒的情緒註定只能是引而不發的,那度過的方式就是被強行壓抑或者合理化的壓抑(為壓抑找到了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如果這次生氣暴怒的引發者是自己已經“搞定”或事後可以“擺平”的,那必定會先發洩而後快。
學習心理學之後瞭解了心理學知識後,依然會有生氣甚至暴怒的時候,只不過程度和處理方式會逐漸有所變化。以我自己的體會來分享目前幾個不同的階段:
1、初學
經常用學了一知半解的心理知識去剖析自己和別人。生氣暴怒依然是家常便飯,不同的是暴怒之後多了一份對自己的鄙視。內心獨白“又沒用上,白學了”
度過方式——壓抑/發洩/自責
2、再學
生氣暴怒前,能事先聽到一點“雷聲”。或者說,已經具備了一點兒對情緒將要來到的“覺察”能力。因為這份預知,即使暴怒了,“烈度”也有所降低。
度過方式——壓抑/發洩/表達/覺察
3、繼續學
生氣暴怒前,能夠在身體和認知的層面感受到情緒的聚集和衝擊,也基本能夠做到自主的收放。會用低攻擊性的語言表達內心的不滿,當然不排除會有“失禁”的時候。
度過方式:覺察/表達/壓抑/發洩
非常生氣暴怒的舒適度過方式1、學會越來越少的從“我認為”出發,試著先去澄清對方的用意。
生氣暴怒的原因多是堅信自己已經被“攻擊和傷害”而立刻做出迴應和反擊。事實證明這種感受多數時候其實並沒有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你理解的也許並非是對方要表達的真實意思。或者對方表達出來的並非是TA想表達的真實意願。
2、看到原因所在,表達自己當下的真實感受。
一份感受的產生,其實與自己的內心狀態最相關。同一件不開心的事,在高興時和難過時處理的方式是有區別的。
所以,生氣的時候看到並非由於對方觸怒,而是因為自己內心裡有這樣一條隨時會被點燃的導火索。因此只去表達自己在當下產生的真實感受,不再去埋怨甚至攻擊對方。暴怒的雷聲就會越來越遠。
3、發現內心的“情緒”導火索,不斷成長自我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記得或不記得的很多經歷體驗,已經在有意和無意的在我們內心埋下一根又一根能夠引爆情緒的“導火索”。之所以生氣暴怒,就是這些導火索在遇到相似的境遇時被點燃引發的效應。
所以我認為,透過不斷地學習和自我覺察發現我們的這些情緒“導火索”,能夠善加利用它們,不斷成長自我,是度過“生氣暴怒”的舒適方式,也是我們一生要孜孜不倦完成的成長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