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燈影書畫

    有句話說得好:“看似無意其實處處留意筆筆有意”。我想這句話用在畫家的作畫上是非常合適的。

    無論是哪一個畫家,只要這畫家成熟,都不會在自己的畫作中隨意去表現一個人的,在畫家的筆下,“一顰一蹙皆有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從構思到完成前後用了14年的時間。這期間,達芬奇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思索怎麼來表現“蒙娜麗莎”這個人,什麼造型,什麼姿勢,什麼動作,什麼表情,用什麼背景烘托等等。據說為了表現出“蒙娜麗莎”含意豐富的微笑,達芬奇單在“蒙娜麗莎”的眼角處和嘴角處就修改了幾十次。正是靠著這種嚴謹細緻處處留意的創作態度,達芬奇才得以創作出《蒙娜麗莎》這樣一幅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油畫的開山之作和傳世經典。

    安格爾的《泉》是一幅青春少女正面全身呈站立姿態的人體藝術油畫。在此之前,西方油畫雖然表現人體藝術的油畫不少,但以正面站姿呈現的還沒有。這樣直面的油畫在創作中稍有疏忽或掌握不好“度”,就有可能流於低俗。為此,安格爾從1830年開始醞釀創作這樣一幅油畫,其間畫了改,改了畫,僅素描稿就畫了8幅,真是煞費苦心。直到1856年這幅畫才正式完成,前後竟是26年的時間。當時已經76歲高齡的安格爾看著這幅“孕育”了26年的作品喜極而泣,老淚縱橫。《泉》被許多國家列為人體藝術教學的範本。

    抽象立體主義繪畫大師畢加索的抽象人物畫,很多人看上去感到畫的很“隨意”,其實不然,畫家描繪的每一個人物動作表情都是有寓意的,如《加威農的女人》中的六個女子形態各異,表情不一,似乎離奇怪誕誇張,但每個人都表現出了不同的心態,是以抽象的手法反映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群的生存生活狀態。

  • 2 # 藝術狂人2

    繪畫創作中,比如人物題材繪畫,是如何隨意表現一個人的?

    恕我直言,對於每一個畫家而言,無論你畫任意題材,任意油畫風格的創作,都不能以隨意,敷衍地態度創作一幅畫

    你可以隨意敷衍地創作一幅人物油畫,構圖隨意,造型隨意,色調隨意,筆法隨意,呵呵,你創作完的這幅畫,沒有構圖,沒有色調的統一,沒有佈局的節奏組織

    與其畫一幅亂塗亂抹的畫,還不如認認真真地畫一幅畫

    當然,你如果只想畫著玩,不追求達到經典,質量過關的畫面,那麼你隨意畫

    西方美術史上,許多經典傳世的人物油畫作品,之所以經典流傳,背後全是畫家付出的辛勞與汗水,嘔心瀝血對待創作嚴謹到變態的程度。

    蘇里科夫在創作人物場景油畫《女貴族莫洛卓娃》時,畫中的雪橇沒有給人移動的感覺,畫家都堅決重頭開始畫

    所以對待畫中的人物 ,畫家的嚴謹程度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

    創作一幅油畫人物,模特的姿勢決定畫面的構圖,畫家對模特姿勢的擺放特別講究,並不是隨意安排的。

    一幅人物油畫,其模特的姿勢,畫面構圖,色調,佈局,骨架,格調都是畫家深思熟慮的。

    比如畫家大衛創作《馬拉之死》時,描繪於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領袖人物馬拉遇刺時的場景

    馬拉由於面板病,不得不泡在浴缸裡,浴缸旁邊的木墩是馬拉的辦公桌,上面放著墨水瓶和紙,浴缸外的手還在書寫關於人民福利的計劃

    畫家的心靈受到了觸動,在馬拉被害三個月之後,創作了這幅名畫《馬拉之死》

    畫中馬拉在浴缸中的姿勢,如同米開朗基羅壁畫中的人物,有一種古典主義莊嚴,崇高,神聖的美感,如雕塑般的立體感

    馬拉臨死時還在為人民的生活操勞,畫家把馬拉的死亡刻畫得莊嚴,神聖而偉大,畫家把馬拉的死亡刻畫成偉大,崇高的革命情懷

    《馬拉之死》之所以成為西方美術史上,經典流傳的油畫作品,正是因為畫家大衛創作的深思熟慮,把馬拉為人們操勞的場景展現出來,繪畫的藝術性,人物的高貴品質,悲劇性的崇高巧妙結合,促成這幅紀念碑式的現實主義歷史油畫。

    千萬不要以為西方現代藝術的繪畫,比如馬蒂斯的野獸派風格,不講究造型,空間,只是橫塗豎抹,力求簡化,裝飾性

    比如作品《舞蹈》,《人生之樂》,其簡化的造型,平塗的色彩,明快的色塊,透露著一種原始,質樸,粗野的美感

    但是卻被人說是低劣,幼稚,粗俗的畫作

    其實不然,畫中的舞姿看似是畫家隨意畫的,其實是畫家深思熟慮的創作

    畫中形態各異的舞姿,是畫家為了張揚畫面生命的熱量,才安排手拉手迴圈舞蹈的造型,流動發動感,富有節奏的韻律,是畫家刪繁就簡的藝術語言中,畫家思考的生命的深度和精神力量。

    所以,如果你想畫一幅經典的人物油畫,首要條件是戒掉隨意創作的心態,首先要達到嚴謹到極致變態的創作態度。

    回答完畢

  • 3 # 祥壺紫砂

    0

      繪畫是一種以紙面媒介完成的平面藝術,繪畫的歷史卻是一個畫面時空的演變故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謂的畫面時空是就繪畫作品中所描繪形象的存在狀態而言的。繪畫行為造就了一個獨立的繪畫世界,這一世界中的形象——不論人物、自然風景動植物、建築、器物——要對觀賞者顯現出來形成感性直觀,便必須被納入到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關係中。

    比如一幅最簡單的巖畫——巖壁上留下的一個手印,我們觀賞它時,便需要同時做出兩個預設:

    1. 手印和巖壁之間有時間關係:手印和巖壁同時存在(否則我們看不到手印);

    2. 手印和巖壁之間有空間關係:手印和巖壁共處一個空間,手印作為前景存在,巖壁作為後景存在(否則我們看到的不是手印);

    只有在上述兩個預設同時做出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才是巖壁上的一個手印,而不是視之無物或者把它看作別的什麼東西。第一個預設可以稱之為時間統一性原則,第二個預設可以稱之為空間統一性原則。在繪畫鑑賞活動中,觀賞者實際上始終自覺不自覺地遵從著這兩個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有哪些心中的坎兒難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