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指出問題中的一處模糊表達:“總利潤最大化”比原表述要更恰當些。一步步來:1. 隨著產量Q↑,商品價格P↓(基於供給↑從而價格↓的基本原理)。因而在達到一定的產量規模後,邊際收入(MR)是遞減的。2. 隨著產量Q↑,邊際成本MC會先↓(可以理解為等值的固定成本FC被攤薄了),再↑(產量Q到了一定水平後再若要增加會到來額外的新增固定成本ΔFC)。因而在達到一定的產量規模後,邊際成本(MC)是遞增的。補充:這一點似乎有點弔詭,還是舉例說明下。某人開廠,一條生產線,月最多產xx產品100件。一開始試生產20件/月,然後小規模量產50件/月,進而大規模量產把產能用足到100件/月。這一過程中,購置廠房和這一條生產線的固定成本FC肯定是被攤薄的,這個應該沒什麼問題。那再增產怎麼辦,比如要120件/月?只能新開生產線,就有了新增固定成本ΔFC。而此時因為產量並沒有達到兩條生產線的總產能極限(即200件/月), 即產量並沒有double,而固定成本FC卻double了。結合這樣兩個階段,才出現了上文所述的“邊際成本MC會先↓後↑”的現象。3. 廠商每多生產一件商品的Δ利潤(邊際利潤)= MR (↓) - MC (↑) 可以看到,邊際利潤的空間即MR與MC的差值,而MR的遞減和MC的遞增在擠壓邊際利潤的空間,直到降為0,甚至是負值。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邊際利潤只要保持>0,即使在遞減,並不影響新生產的商品帶來新增利潤,進而使總利潤增加(儘管這個增加幅度會越來越有限)。類似行駛中踩剎車的情況:速度(速率)在降低,但是一定階段內里程依然會增加(車輛還在往前挪),直到最後靜止。當邊際利潤遞減直至為0的時候,達到臨界值,此時廠商顯然不可能繼續開展不形成收益的生產活動。4. 那MR = MC(即邊際利潤為0)是什麼現實含義呢?用文字來表達就是廠商“榨乾了透過擴大產量這一手段,對總利潤所能帶來的每一滴積極效應”。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一個人做垂直起跳運動,到達最高點的一刻,速度是多少?0。不然的話,那個人下一刻肯定還在往上飛啊= =同理,MR=MC(即邊際利潤為0)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個臨界時刻。
首先指出問題中的一處模糊表達:“總利潤最大化”比原表述要更恰當些。一步步來:1. 隨著產量Q↑,商品價格P↓(基於供給↑從而價格↓的基本原理)。因而在達到一定的產量規模後,邊際收入(MR)是遞減的。2. 隨著產量Q↑,邊際成本MC會先↓(可以理解為等值的固定成本FC被攤薄了),再↑(產量Q到了一定水平後再若要增加會到來額外的新增固定成本ΔFC)。因而在達到一定的產量規模後,邊際成本(MC)是遞增的。補充:這一點似乎有點弔詭,還是舉例說明下。某人開廠,一條生產線,月最多產xx產品100件。一開始試生產20件/月,然後小規模量產50件/月,進而大規模量產把產能用足到100件/月。這一過程中,購置廠房和這一條生產線的固定成本FC肯定是被攤薄的,這個應該沒什麼問題。那再增產怎麼辦,比如要120件/月?只能新開生產線,就有了新增固定成本ΔFC。而此時因為產量並沒有達到兩條生產線的總產能極限(即200件/月), 即產量並沒有double,而固定成本FC卻double了。結合這樣兩個階段,才出現了上文所述的“邊際成本MC會先↓後↑”的現象。3. 廠商每多生產一件商品的Δ利潤(邊際利潤)= MR (↓) - MC (↑) 可以看到,邊際利潤的空間即MR與MC的差值,而MR的遞減和MC的遞增在擠壓邊際利潤的空間,直到降為0,甚至是負值。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邊際利潤只要保持>0,即使在遞減,並不影響新生產的商品帶來新增利潤,進而使總利潤增加(儘管這個增加幅度會越來越有限)。類似行駛中踩剎車的情況:速度(速率)在降低,但是一定階段內里程依然會增加(車輛還在往前挪),直到最後靜止。當邊際利潤遞減直至為0的時候,達到臨界值,此時廠商顯然不可能繼續開展不形成收益的生產活動。4. 那MR = MC(即邊際利潤為0)是什麼現實含義呢?用文字來表達就是廠商“榨乾了透過擴大產量這一手段,對總利潤所能帶來的每一滴積極效應”。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一個人做垂直起跳運動,到達最高點的一刻,速度是多少?0。不然的話,那個人下一刻肯定還在往上飛啊= =同理,MR=MC(即邊際利潤為0)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個臨界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