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茶記
-
2 # 聰茗茶
我來說兩句我自己的看法 既然說到了盯這個詞 那只是現在去茶山收茶的人太多了 還沒有建立雙方的信任 沒有成為朋友的基礎上 才會去盯 原來基本上不會採用去盯 只是去享受採茶製茶這個過程而已 像跟這個老勞動模範做的茶 我還用去盯嗎 根本不會 只是再幫老人家乾點活 人生百態 各有不同
-
3 # 茶道兄弟
我來告訴你為什麼茶商要全程盯緊茶民採茶過程?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為了提高茶葉的價值。茶商通常會挑選一些年輕漂亮的美少女來採茶,然後全程錄下來,讓消費者們知道這個茶葉都是美少女們採摘的,就會覺得這個茶葉很乾淨,這是一種營銷手段。
第二、為了宣傳茶葉品牌的需要。其實茶商也不是閒著沒事天天來盯緊茶民採茶的。
第三、為了保證茶葉的質量,採茶過程管控得好,茶葉的質量就好。
第四、防止茶民弄虛作假,以次充好。有些極品的茶葉產量很少,價格很高,在採摘過程中確實需要盯緊。例如:福建省武夷山的大紅袍,貴州省普安縣的四球古茶樹。
茶商為何要全程盯緊茶農採茶做茶?
在筆者看來,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僅供參考):
第一,做給消費者看,我們是玩真的,不摻假。以此來提升品牌信任度。
第二、直播。
或以影片、或以圖文的形式還原採摘製作現場,或者直接直播現場,原因除了上一條所說的之外,還起到宣傳企業自身的品牌特色及文化的作用。
同時,也讓消費者感知到,一款茶得來不易,尋茶、採茶、製茶,過程艱辛,工序繁瑣、工藝嚴謹,層層把控,為其品質做背書,順其自然的,提高消費者的支付意願,讓消費者覺得花這個錢是值得的。
第三,跟風心理,習慣成自然。
這個市場絕大部分人這樣做,我不隨大流不太好。
第四,也是最後一點。
起初,甚或現在,不否認部分人是對茶農的“不放心”,才有了全程參與、“緊盯”這個行為,但司空見慣,這個行業流行這樣,慢慢就習以為常,一些相互信任的茶農與茶商,或因長久合作、彼此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基礎的茶農,也接受了這個事實,因為這是一個業內很普遍的現象,乃至現如今已經演變成為了一種需要拉橫幅、大張旗鼓的儀式感;更何況有了上述幾條理由之後,就基本已弱化了“盯緊”茶農,“不放心”茶農這些聽起來彆扭、尷尬、不好聽的客觀事實以及心理因素。
當然,現實並非全都像上文所陳述的那樣,市場也並非全都由商家及旁觀者所希望、所看到的那樣去執行。有人提出,盯緊的茶農採茶方式可能會適得其反。
“現在上山收茶的人實在太多了,很多發燒友都認為上山盯著茶農就能買到貨真價實的好料,但這樣緊盯的方式讓茶農反感,反而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資深茶人範承勝先生認為,“緊盯茶農將破壞茶農和茶商之間的信任,最終引發茶山大面積的信任危機,陷入惡性迴圈。從生意場的角度來講,誠信、互信是交易的前提,這種盯著的行為讓農戶反感。這本身就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行為,不但破壞規則和信任,實際上這是自己品茶能力不足的表現。”
而在筆者看來,這種現象的產生也非單向性的,即不是由茶商單方面的因素而引起。因為,這年頭,茶農也會“看人”,然後依此“報價”,看你是一廂情願的古樹追求者,卻對其一知半解,能宰就宰;有的茶農會玩“障眼法”,無師自通的排列組合式分組,小樹混臺地、臺地混古樹、臺地冒充小樹、臺地冒充古樹,讓你挑讓你選,絕對考驗你是不是菜鳥。
當然咯,話又回來,這部分茶農也是被這個市場玩壞的,而玩壞這個市場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些投機者、炒作者、短視者……所以,這個複雜市場,是由多方複雜因素綜合導致的,不否認一方開先河,然後有人以身涉險,再陸續有人入場、攪局,最終惡性迴圈,危及行業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所以,最終,這個“盯”的方式如何解決?
回到本文開頭,之前的“盯緊茶農”,可能已經演變為現在的現場直播,甚至有了大張旗鼓的儀式感,所以在心理上,漸漸地被弱化了這種被“緊盯”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普天同慶喜大普奔式的共同採茶做茶表演,何樂而不為。
而對於一些有錢,卻對普洱茶品鑑能力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略懂不懂的茶商來說,全程緊盯茶農製茶,說白了就是不自信而多疑的體現。
所以,借用同行的一句話:最終品質的把關與鑑定能力,才是專業茶商需要具備的硬功夫。
因為,“專業茶客跟茶農建立在長期合作的基礎上,茶農知道我們的辨茶能力和採購能力,對我們有依賴和信任,相對來說他們也有職業操守的。同時專業茶商只相信自己的嘴巴,有味覺和經驗的判斷。”
品行是根本,誠信是前提,互惠是可持續性依賴和合作的動力。茶商也有靠譜的,茶農也有淳樸的,希望這個行業多有這樣的搭檔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