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相傳在上古的時候,神荼和鬱壘兩兄弟非常善於捉鬼,他們幫了很多人的忙。兩兄弟的名聲就開始流傳起來,但是兩兄弟不在的地方人們就沒辦法。所以人們開始想辦法,為了能在除夕夜辟邪、驅鬼,人們就用桃木雕成神荼與鬱壘的形象掛在門口。
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用桃木來雕人太浪費桃木材料。人們開始逐漸用長二、三尺,寬四、五寸的桃木來代替,在桃木板上畫上神荼、鬱壘的神像,然後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一般是左鬱壘,右神荼。
五代時期,桃符又有了新的變化。當時的人們開始在桃符上寫上一些有意義的祝詞來表達對來年的期望,同時也希望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而人們在桃符上題詞的最早歷史記載是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明代,桃符正式改稱“春聯”,據說這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改的名字。朱元璋在金陵定都後,於除夕前傳旨,命令不管公卿大臣還是尋常百姓,每戶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聖旨下達後,朱元璋微服出巡,挨門挨戶觀賞春聯取樂。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北韓、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起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相傳在上古的時候,神荼和鬱壘兩兄弟非常善於捉鬼,他們幫了很多人的忙。兩兄弟的名聲就開始流傳起來,但是兩兄弟不在的地方人們就沒辦法。所以人們開始想辦法,為了能在除夕夜辟邪、驅鬼,人們就用桃木雕成神荼與鬱壘的形象掛在門口。
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用桃木來雕人太浪費桃木材料。人們開始逐漸用長二、三尺,寬四、五寸的桃木來代替,在桃木板上畫上神荼、鬱壘的神像,然後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一般是左鬱壘,右神荼。
五代時期,桃符又有了新的變化。當時的人們開始在桃符上寫上一些有意義的祝詞來表達對來年的期望,同時也希望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而人們在桃符上題詞的最早歷史記載是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的題詞:“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
明代,桃符正式改稱“春聯”,據說這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改的名字。朱元璋在金陵定都後,於除夕前傳旨,命令不管公卿大臣還是尋常百姓,每戶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聖旨下達後,朱元璋微服出巡,挨門挨戶觀賞春聯取樂。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北韓、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