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擺脫那說明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自由,是以愛為名的控制。
孩子有這種感受多是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而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比如朋友每次在家吃飯都很壓抑,他的父母在飯桌上不停地讓他吃肉或吃青菜,父母小時候物質缺乏,覺得吃肉是最幸福的事,青菜是為了健康。所以認為孩子也該多吃。他們眼中看不到孩子的需要,只有自己。儘管孩子每次都提出異議。孩子想要的只是飯桌上的自由,愛吃什麼吃什麼,愛吃多少吃多少。
當我們打著愛的旗號幫助孩子做出選擇時,我們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也無力反抗。但那種被控制的感受卻真實存在,結果父母吃力不討好,孩子覺得煩,不想聽。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無論對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心理能量也會不斷增加。假若這個人的一生都是別人在替他作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麼“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
父母和孩子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通常情況下,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成長是源於生命的衝動。而父母和孩子不分界限,處於共生,勢必阻礙孩子的獨立成長,孩子在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也會誤把媽媽的需要當成自己的需要。媽寶男也由此而生。
愛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
下次當我們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做決定時,問問自己,這是孩子的需要,還是我的需要?
想要擺脫那說明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自由,是以愛為名的控制。
孩子有這種感受多是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而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比如朋友每次在家吃飯都很壓抑,他的父母在飯桌上不停地讓他吃肉或吃青菜,父母小時候物質缺乏,覺得吃肉是最幸福的事,青菜是為了健康。所以認為孩子也該多吃。他們眼中看不到孩子的需要,只有自己。儘管孩子每次都提出異議。孩子想要的只是飯桌上的自由,愛吃什麼吃什麼,愛吃多少吃多少。
當我們打著愛的旗號幫助孩子做出選擇時,我們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也無力反抗。但那種被控制的感受卻真實存在,結果父母吃力不討好,孩子覺得煩,不想聽。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無論對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心理能量也會不斷增加。假若這個人的一生都是別人在替他作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麼“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
父母和孩子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通常情況下,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成長是源於生命的衝動。而父母和孩子不分界限,處於共生,勢必阻礙孩子的獨立成長,孩子在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也會誤把媽媽的需要當成自己的需要。媽寶男也由此而生。
愛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
下次當我們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做決定時,問問自己,這是孩子的需要,還是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