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周圍有一些寶爸寶媽,看見別人家的寶寶成績好,懂禮貌,很羨慕,也和人家孩子父母溝通,孩子是如何教育的。可是到了自己家,依然不管孩子,或是打一頓了事。為什麼不能和別人家的父母一樣好好陪著孩子王,耐心的教育自己單位孩子呢?

71
回覆列表
  • 1 # 蘇杭故事1980

    父母只會羨慕別人的孩子,卻不想費力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因為父母自己沒長大:

    一,他們不知道:孩子之間的差異,其實是父母之間的差異。

    有一種人,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捱揍。(比喻有點不恰當啊,話糙理不糙)

    他們只看到了別人的成績,卻看不到別人的付出。

    孩子的好,一定與父母的教育緊密相關,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好好學學人家的教育方法。

    人長兩隻眼,只看別人,看不到自己。他們只看到孩子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他們只是希望孩子好,卻不想做好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指出: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拓展自我邊界,從而使對方成長。

    我以前總要求女兒,批評女兒。現在才知道,如果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自己要先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要提高自己,學習教育知識,先改變自己,再改變孩子。

    然而,如果父母沒有足夠的愛,就沒有動力改變自己。

    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受到就是這樣的教育,沒有好的榜樣,所以,不懂如何做好父母。從小形成的觀念,一時很難改變。

    四,沒有自控力。

    打罵孩子,本質上不是教育,是發洩情緒,是不能延遲滿足,也就是不能自律。所以,孩子自控力也差。

    王小波說,生氣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父母要求孩子,很多時候,是自己對自己不滿意。

    父母成長,孩子就跟著成長。

    所以,一切教育的本質,就是自我教育。

  • 2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如果父母期待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那你自己能否先給孩子做出一個示範來?這個其實挺難的。所以,這樣家庭裡的孩子往往會忽視父母對自己的全部要求。孩子不可能建立雙重的價值觀,他只能成為和自己父母相似的人。

    對此問題,我的看法是:

    父母在與孩子的關係中,通常是自卑的、缺乏自信的。

    01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分析有4點原因

    原因一:很多父母都能感覺到自己在處理親子關係方面能力不夠。比如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左右搖擺不定,剛開始嘗試一種教育方式,沒多久又會用另一種方法,嚴厲與驕縱,絕望與自信常常出現。再比如,有些“神經緊張”的父母,其實是一種出於自我防禦的逃避行為,緊張是他們的避難所,安全屋。

    原因二:很多父母對科學的育兒知識是無知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這種無知和一知半解很容易導致父母們產生挫敗感,再加上內心的自卑,都將影響到親子關係。大多數父母們都缺乏承擔起作為一個家庭教育者的職責,他們缺乏專業的育兒知識訓練。

    原因三:面對家庭教育,做父母的很容易陷入互相指責之中,或者互相指責對方的父母,但是卻很少有人能意識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才是那個製造出種種困難問題的關鍵一環。

    原因四:現在的父母由於身處其中,常常很難理解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境的成因,即使對家庭、對孩子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能安心。不管孩子或者打孩子都是停留在“舒適區”的表現,他們缺乏改變的“勇氣”。

    02

    那怎麼解決這種問題?

    建議一: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成績好,懂禮貌,那自己就必須成為更好的父母,必須學習瞭解孩子,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並且知道孩子當下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必須知道哪些教育方式是正確的、長期有效的,哪些是錯誤的、只能起到短期效果的。

    建議二:父母需要克服自身的種種問題,比如說,情感上的障礙、焦慮,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等等。

    建議三:做好孩子的榜樣。因為孩子的行為就是你的行為反應,就像是你的影印紙。

    建議四:父母需要和孩子持續不斷的互動,交流與合作是家庭中最主要的生活狀態。打罵等懲罰式教育方式只能讓孩子和父母在情感上疏遠。

    03

    總結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深愛著自己孩子,渴望成為一個好父母,但是由於生活中的種種壓力、無奈,以及來自於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讓父母們逐漸形成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從而喪失了愛孩子的能力,用忽視或者是責罵來代替愛。

    最後,我想用德國詩人威廉▪佈施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話題:

    當父母容易,做父母難。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 3 # 陪著孩子一起學

    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個別人家孩子的陰影很少有遇到過別人家的孩子。

    現在我作為家長了,雖然我也儘量的保持著,不讓我的孩子活在別人家的陰影下面,但是有時候他學習不太努力,學習不太用功的時候,或者有時候他自己提出來,比較的時候,我也會跟他比較。

    一般的情況下,我是不會拿他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的我習慣於讓他跟自己比,因為我真是每個人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樣。

    為什麼父母眼中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呢?因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再優秀更優秀,哪怕別人家的孩子的父母,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因為他站在那個角度上,還有比他們家的孩子更好的更優秀的。

    中中國人一生都在比,這也就是中中國人活得比較累的原因當自己小時候被比較,等自己懂事了,開始比較當自己步入婚姻的殿堂,有孩子了,開始比較家庭跟孩子。

    孩子的學習成長是需要陪伴,需要適當的激勵,也需要適當的鼓勵更需要有時候給他一點點打擊,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差距,讓他認識到自己還不是那麼的努力。

    每一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的興趣不一樣,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分清自己孩子的優勢在哪裡,自己孩子的劣勢在哪一塊逐步的發揮孩子的長處,對於孩子的短處一定要加以彌補,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短板在哪裡,一定要提高自己孩子短板的長度。

    有的時候家長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的時候一開始就錯了,因為先決條件就不一樣,有的時候我們拿自己孩子的優勢跟人別人家孩子的劣勢比,有時候我們拿自己家孩子的弱項跟別人家孩子的強項比,既然比較應該所有的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再比較。

  • 4 # 二寶媽珍珍

    1. 不耐煩,卻總是要求孩子像別家孩子那樣懂事聽話。

    工作忙碌了一天的你回到家裡,看到亂七八糟的玩具攤了一地,孩子在一旁哭鬧,終於你忍不住大吼:“哭哭哭,成天就知道哭,煩不煩”

    2. 不關心,卻總是要求孩子像別家孩子那樣拼命努力。

    每天按時把孩子從學校接回家,習慣性地問:“今天老師都教了什麼呀?”一邊問,一邊忙著其他事,每次迴應孩子的內容基本一致,根本覺察不出孩子的語氣變化。

    3. 不認錯,卻總是要求孩子像別家孩子那樣聰慧機靈。

    明明是自己打破了東西,碎了一地,孩子不小心撿的時候劃傷了手,嚎嚎大哭,你卻埋怨孩子怎麼這麼不小心,嚴厲的警告孩子以後這一類東西碰都別碰。

    4. 不娛樂,卻總是要求孩子像別家孩子那樣興趣廣泛。

    不給看電視、不給出去玩、不給講故事,你總是有很多理由拒絕。

    有人說:“真正的教育不在於頭銜和成就,而是能讓你發揮出全部潛力。換句話說,真正的教育應該能釋放你的身心”。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真的是沒錯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與父母平時的習慣息息相關,所以說我們在看孩子不好的地方,在指責他們之前我們要先反省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出了一些什麼問題,又或者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所以才造成了孩子這樣的結果,先反省自己,再找孩子的原因,不要把所有的責任和過錯全部推在孩子身上。只有成為了別人家的家長,才能培養出別人家的孩子。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 5 # 小諾愛分享

    承認平凡是件很難的事,無論是自己還是自己的孩子。

    有時候家長沒有給孩子清晰的定位,揚長避短,反而要求其“全面發展”。總是同時拿好幾個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自己家孩子的短處,這誰受得了呢?

    其實本身對比沒有錯,有差別就會有比較,而問題就出在家長如何正視比較上。

    跟孩子聊別人家孩子可圈可點之處,是為了給自家孩子一個目標,有一個努力的方向,這是沒問題的。但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咱們自身的優勢是什麼,要給孩子鼓勵和安全感。挖掘孩子的潛在天賦,而並非是事事全面,無所不能。

    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我家孩子獨立能力強,性格幽默。

    別人家孩子畫畫天賦極高,我家孩子唱歌很不錯。

    別人家孩子跳舞很好,我家孩子運動能力很強。

    給孩子設定的目標,應該是孩子能打到的極限,而不是別人家孩子的極限,更不是好幾個別人家孩子的極限。

    這就好比說,你拿魚跟小鳥比較,說魚不會飛,於此同時,你還要求魚還要像猴子一樣會爬樹,像大象一樣有力氣......這就是做父母的不對了!

    孩子是平凡的,家長要認清這一點,在平凡的道路上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並極致散發這個閃光點,讓孩子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二、請放手,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孩子越來越大,很多事情他們都能能獨立面對,這就需要家長的放手。

    學會放手,這是一門大學問,愛孩子天經地義,但給予過度的保護,擔心孩子這樣那樣。孩子日後獨自面對外面的世界時,將缺乏能力對待,還會把父母的愛當做理所當然,缺乏感恩之心。

    放手,讓孩子大膽向前走,家長要做的是在背後默默的支援,當孩子有需要時,再伸出溫暖的雙手,跟孩子攜手一起面對。

    這就需要剛剛好的愛,這份愛,能讓親子關係更密切,讓大家都有彼此的空間和時間來成長。

    如果家長總是束縛著孩子,希望孩子按照你設定的路線走,以免走了彎路,孩子反而越想擺脫你的控制,從而遠離你。

    這就是所謂的為你好,實則體現了父母的自私,想把孩子牢牢控制在手。最後硬是把本該展翅高飛的雄鷹,變成了被絲線拉扯的風箏。

    放手,不等於什麼都不管。而是讓孩子也需要有對生活和行動的話語權。讓他們開始學習擔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去享受和挑戰所選擇的路,才能成為更好的人!

    三、別人家的孩子”雖好,但也別忘了努力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其實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卻在一些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下,越教越難管教。慢慢的孩子變成愛發脾氣,動不動就頂嘴,軟硬不吃,膽小自卑......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不再有。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家長必須培養出優秀的自己。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對懂得教育的父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的是家長的基本素養。

    感嘆別人家的孩子好,怎麼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學習一下別人家父母的優點呢?

    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你可曾想過,你的孩子也羨慕別人家的父母。

    “別人家父母怎麼那麼有錢啊,能給他們的孩子買這買那,你們呢?”

    “別人家父母怎麼長得那麼好看啊,穿得又好看,看起來多年輕啊,你們呢?”

    “別人家父母怎麼那麼有知識有涵養有禮貌,你們呢?”

    請放下別人家的孩子,轉頭看看自己家的孩子,從眼前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調整言行,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努力,共同進步。

    做敢於反思,勇於改變的智慧父母,現在開始,一切都來得及!

  • 6 # 愛睡覺的蝸牛

    教育好孩子非一日之功,人是天生就有惰性的。

    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懂禮貌,但是你沒看到別人家在學習教育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打一頓多省事啊!還有些父母自己不想學習,對孩子也不聞不問的,有些簡直枉為父母!

    我覺得有些父母對孩子不管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經濟方面

    一些農民工的子女,正如網上流傳那句話說“孩子,我扛起了磚石就無法抱你”。迫於生活的壓力,有些父母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那有時間管孩子啊!從農村到城市,能給她們一個家,不愁吃不愁穿就已經拼進全力了!

    有些父母在城裡買房後,高昂的房價只能讓他們再次外出打工,孩子只能在家讓爺爺奶奶帶。

    爺爺奶奶那一輩不是溺愛就是散養,你跟他們講教育,不是一頓打就是說,那是老師的事。

    所以很多父母還是老觀念老思想,認為學習是她們自己的事。學得好不好完全靠她自己,那有父母上了一天的班回家不休息還需要輔導作業的道理!

    他們沒想過的事是,父母小的時候讀書,小學三年級以前只有數學語文兩本書。你看現在一年級學生的書包都是十幾斤重……

    三.教育孩子需要耐心毅力

    很多父母本身就是一個沒什麼耐心的人,脾氣暴躁,一句不對就發火。這樣的結果是,發火也不能改正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和行為。

    比喻父母在家裡不孝順長輩,孩子也會有樣學樣,不要指望她以後也會孝順你,言傳身教是孩子學習的根本。

  • 7 # 靜也的Vlog很精彩

    您的提問代表了絕大多數當代中國父母的心態,~~急不可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首先,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父母並不是希望他們以後能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帶來多大好處,而是實實在在的,極度單純的就是希望自己孩子將來不要成年後吃苦,吃虧。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殘酷的,所有父母見識過這些殘酷後,本能的會有些害怕這些殘酷現實會顯像在自己孩子的未來,所以父母玩命的在孩子長大前讓孩子去學習,讓他長大後不至於被這個殘酷的社會踩在最底層。

    其次,總有別人的娃會成為隔壁家那個誰誰誰,學習有成績好的就一定有成績不好的,但成績不好不代表以後的人生就完了,成績不代表一切,孩子的人生更需要的是心理健康,很多家長急於求成,殊不知養育孩子本就是一件漫長的事情,這件事佔據了人生的大半時間,所以心態要放平和,要存著長久的規劃才行。

  • 8 # 快樂的銅豌豆

    [玫瑰]作為培訓老師,我要回答這個問題[玫瑰]第一:理解你的心情,同時恭喜你有這方面的意識,說明你努力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第二:換位思考.你是孩子眼中優秀的家長嘛,所以先提升自己,做好榜樣具體建議和方法請看下我的視訊吧[玫瑰][玫瑰]

  • 9 # 楠楠自語k

    不光是對孩子,大家總想去改變別人,而不是改變自己。因為別人變,自己不需要努力!孩子身上的特質都是父母的體現,孩子有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毛病!

  • 10 # 豐衣足食又回到解放前

    這是一種社會常態問題,為人父母都是想望子成龍望女成凰,俗話說得好“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可能相同,因人而異,父母羨慕人家孩子是人的本性,父母由於為了生計不得已背井離鄉,也是諸多無奈之舉或者孩子,孩子帶在身邊,又忙於工作或者經濟問題,也會導致很多事情在教育孩子上力不從心,要想在教育孩子方面,面面俱到實在是太難了……

  • 11 # 寶媽麗麗在修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你觀察到一個普遍現象。的確如此。

    為什麼總是羨慕別人,而不願花力氣改變呢?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

    逼自己一把這些我也能做到。但我還是寫點兒自己喜歡的,有一搭沒一搭地很隨意。既然羨慕,為何遲遲不動?仔細想了想,我沒有緊迫感、我的行為有慣性、我在自己的舒適區出不來。

    同理,這些家長亦如此。

    既然羨慕,為何遲遲不動?

    1 沒有緊迫感

    我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對掙錢不是特別渴望。那我就可以閒庭信步,做點兒自己喜歡的事。若沒有營收,明天就會餓死,我肯定會逼迫自己。

    教育孩子這件事,也不是生死攸關的。教育得好不好,不影響吃飽。對於這種不緊迫的事情,人的內心沒有那麼大的動力。這是人的本性。

    如果事事都鉚足了勁兒,沒把問題解決,反而先把自己給累死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累積下來的都是適合個體生存的基因模式,比如反應快速的情感系統、如何利用能量、如何躲避天敵。

    跟生存相關的事兒,最能引起人強烈的情感。有強烈的情感才能進一步驅動人的行為。由此來看,沒有緊迫感,就產生不了那麼大的動力。

    於是,以別人的孩子為參照,努力改進自己,只會成為一個想法。或許會堅持一兩天,但遇到阻礙,感到費力又遙遙無期,就放棄了。

    沒動力

    2 行為有慣性

    打個比方,你早上出門去上班、到公司後工作、應付領導、吃午飯、處理同事關係、下班回家,這一天裡,看似每時每刻你都在做抉擇、在思考,其實你只是依賴自己的記憶和行為習慣。

    這可不是我胡扯,這是認知科學家丹尼爾·T·威林厄姆在暢銷書《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中表達的觀點。他說:

    我們的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而是用來避免思考的。思考費時費力,還不一定對。而大腦的很多功能比思考靠譜得多。所以,我們其實依賴的是情感系統和記憶。

    比如,在野外遇到一條毒蛇,馬上要撲過來咬你。此時難道要前額葉計算後,給出最佳行動指南?不,杏仁核立馬給出恐懼情緒,然後指揮身體:跑!

    搬到一個新地方,你第一次出門上班,往左走風景好還不堵車,於是這次經驗就被儲存,下一次你就不會思考從哪條道兒走了,想到出門會立馬調取記憶,啟用自動模式。

    你看,這些過程是不是正像許多心理學家說的:我們大多數時候做的事情正是我們經常做的事情。

    而這些經常做的事情更多依賴於記憶、依賴於我們的過往。這些“過往”不易改變,日復一日地支配我們的行為,這就形成了行為慣性。

    儘管我們知道打孩子不對,但許多家長打過一次——挺好使,打完讓幹啥就幹啥。下次他還會用這個方法。

    沒把孩子教育好的家長,肯定行為有問題,但他們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或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在遇到具體情境時,他會被自己的慣性帶著走。儘管事後他知道自己不對,然,克服自己真的很難。

    克服自己不容易

    3 在舒適區出不來

    “舒適區”是抽象的概念。很多人都知道,在這裡還是要提一下。簡單來說,它是指我們應對事情的方式。

    這個方式不一定舒服,比如我弟弟喜歡穿著襪子睡覺。大夏天的穿著襪子我們感覺不舒服,這不要緊,他舒服。親子方式有問題,別人看起來很彆扭,但當事人“舒服”。因為這就是他們應對事情的方式呀。即便他們意識裡覺得不舒服、不對,但內心深處的“大象”覺得舒服。

    以我為例:我習慣了不給孩子做飯,買點兒水果切吧切吧當早餐。儘管我羨慕抖音上的美食博主,但你讓我改,意味著我要早起,我要買很多材料,我要費力烹飪,做得好吃不好吃還不一定。我不幹。

    這樣你就是讓我走出舒適區,我需要面對許多自己未知的事情,這些未知給我焦慮感,讓我不可控,我潛意識裡的“大象”會害怕,從而拉著我回到自己的“小圈圈”。

    改變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也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嗎?這比做飯難不止一個級別。心理學家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這本書中說:

    對焦慮感的迴避和對控制感的需要,經常會讓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應對方式上來,這就是為什麼改變這麼難。

    改變方式也不一定順風順水,這就引起焦慮;改變方式,面對新的東西,不熟悉,這就沒了掌控感。所以,家長會在心裡給自己找理由來說服自己“不去跨出這一步”。

    改變很難

    綜上所述,家長知道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而不去改變自己,是因為每個人都受制於自己的枷鎖。這枷鎖是:

    生理決定我們只對緊迫感強的東西最有動力;人的行為都有慣性,突破很難;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適區”,這導致改變很難。

    那可能有人會接著問,如何幫助這些家長呢?我不知道。

    因為你永遠不可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即便這個人懂得很多道理,知道怎樣做才對,他也會一邊說:我都懂,但是……他的潛意識其實在說:你說的我都知道,但我不想聽。

    用一句雞湯說就是:當你想改變,會去尋找資源,世界便為你做好準備。若你不想,哪怕外面花紅柳綠……

    如果你想改變,這世界有的是聰明人寫下的攻略。你不想,誰也沒辦法。所以,就看你意願強烈不,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的學識和能力能支撐你走下去嗎?

    最後,願我們都能不斷挑戰自己,蛻變為成長型家長。

  • 12 # 陶心暖

    因為羨慕很容易,批評自家孩子也很容易,可是花力氣去教育就太不容易了。再直白點說,就是懶!

    一個用心的父母跟一個隨便把孩子養大的父母相比,付出的何止是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是心血。

    用心教育一個孩子真的太難了,這本身就要求父母要不斷的自我反省、自我成長,還要去學習孩子各個階段的特點,並且因勢利導,去培養孩子的習慣。

    而培養一個習慣有多難?不當父母恐怕很難體會。教一個孩子養成主動刷牙的習慣,兩三年是很正常的;培養一個上學的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三年是起步時間;在如今誘惑滿天飛的階段,讓孩子主動愛上學習,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如果父母願意為了孩子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這真的是非常難得的父母,遇到這樣的父母,就珍惜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預算5000塊錢左右,能買到什麼樣的膝上型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