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梁啟超說:少年常思未來,老年常思過往。已入不感之年的70後們不妨回憶下甜蜜的過往。

5
回覆列表
  • 1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那個時候談不上喜歡什麼雜誌報紙,因為那時雜誌報紙本身就比較少,而且條件所限,也買不起,喜歡又怎麼樣。

    記得上初中時,有一次學校裡往下分派訂購報刋的任務,班主任把所要訂的報刋分派給六個小組長就不管了。我是小組長之一,也是語文課代表,老師好像分給我們小組兩份任務,記得有<中學生報>,<中學的學習報>,<黃金時代>,還有什麼不記得了,每個小組有十個人左右,要在這裡面任意訂購兩份報刋,每份好像一年四五塊錢,讓誰訂誰都不樂意。最後一女同學勉強訂了一份<中學生報>,我自己訂了一份<黃金時代>,才把任務完成。

    訂購的報刋也沒及時來,等到我手也不知道在倉庫存了多長時間了,而且我一共就拿到了兩期。<黃金時代>是賴濟煌主編的三十二開本雜誌,裡面也有他本人寫的文章,記得有<真正的強者>和<深沉的美>兩篇短文,短小精悍,內容很有深度。當時我還負責班裡的牆報,每期要換版面的時候也沒地去找好的素材,這兩篇短文就先後都被我搬到牆報上去了。

    那時真正喜歡的還是看小說。

  • 2 # 時光匆匆微微甜

    那時候精神文明建設資源匱乏,就連同電視機部分家庭也沒有,大多數家裡有電視機的也是黑白電視劇,記得最初白天沒有臺,晚上六點半才有電視臺(頻道與當地的轉播情況相關),後來發展到僅僅星期二下午沒有停臺,週末好像是正大綜藝節目,楊瀾主持。

    除過電視機,最為現實的就是閱讀,舊報紙、雜誌、報刊,都是手頭必讀的最為稀缺的書籍。

    家裡也有一兩本收藏的《西遊記》,但是繁體字,看不懂。

    後來想法設法再老師那裡借閱,老師處可以讀的雜誌報刊比較多。先是報刊,《甘肅日報》,接著借了基本《故事會》、《星星詩刊》小書刊,後來借到《聊齋志異》、《封神榜》等。

    突然有一天有老師介紹了賈平凹的書籍,就千方百計的在老師那裡借閱,初中階段將賈平凹先生的所有書籍都閱讀了個遍,後來再老師的推薦之下又閱讀了《三國演義》、《紅樓夢》,但由於一系列因素,看的非常吃力。

    上了高中之後,學校的圖書室裡有更多的書籍,如獲至寶,如飢似渴的閱讀。從高一年級開始加入學校的文學社,班級同學相互學習,後來大量接觸到各類朦朧詩,也煞有其事的學習寫詩,在學校的報刊上發表。

    後來,有幸讀了《平凡的世界》,讓生活對於人生的認識徹底產生共鳴,內心深處莫名的自我感動,不能自已。

    2004年左右,電視機已經普遍,但還是不喜歡看電視,夜深人靜之時,洗洗品味書中主人公的經歷和社會倫理與人生感悟,如痴如醉,心緒在夜色的留聲裡飛舞,感慨萬千。

    是書籍給予自己內心深處的寧靜,是閱讀給予自己財富和生活。

  • 3 # 才氣大叔

    我就是一個上了中學接觸到雜誌之後,才開始開放眼界的80後學生。跟70後也很接近。在我們那個時代最流行的讀者青年文摘。還有知音。故事會。小說月刊。很多很多的,滿滿的都是學生時代的回憶。

    寫的都是同齡人的奮鬥,同齡人的情感。

  • 4 # 桃花島若風若初

    我最喜歡讀《人民日報》,《讀者》和《故事會》,還有《成都日報》,《四川日報》,《參考訊息》。

    因為那時還很窮,生活條件差,受經濟條件的制約,沒錢去買書訂報,上面這些書報都是可以在學校免費借閱的。

    那時雖說經濟條件不好,可求學的心情是急迫的。誠所謂“人在課堂,心懷世界”,我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認識,都是從報上得來的。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書和報紙好象過時了,似乎手機和電視取帶了一切書報雜誌。其實不然,書報雜誌的實用性,是手機和電腦電視取帶不了的。因為查詢一些資料,書報要直接快捷,方便實用得多。

    儘管時代不斷的向前推進,書報還是我的所愛,讀起來方便,不傷眼。

  • 5 # 風平浪靜6

    做為70後,我上學時訂閱的雜誌有《中學生數理化》、《少年文藝》、《中學生學習之友》、《兒童文學》、《青年文摘》、《遼寧青年》。其中最喜歡的是《兒童文學》,每期必買,一直珍藏到現在。因為《兒童文學》文字優美,讓我如入畫中。

  • 6 # 五蓮小可

    那時候電視都很少電話也少,一個村裡沒幾個,一般打電話都去村裡大隊,更別說手機了,能有個電子手錶看時間就很高興了,所以故事會,小說,書刊成了娛樂時間的首選,一本書都傳著看,當時書刊亭可紅火了,報紙有5毛的有1塊的,買了都翻看好幾遍,隨著時間變化,電腦手機的普及,書刊亭也漸漸消失了,那個時代己經離我們遠去,留下的只是記憶,就像父輩們講他們的過去,聽上去就像那麼這。

  • 7 # 擺渡人3259

    應該是知音吧,如果說我讀書的時候有什麼雜誌,可能就一個是知音,還有一個是讀者,那時候雜誌很少,資源也很少,不像現在。

  • 8 # lin0220教育

    那時候最喜歡《故事會》。小時候家裡有不少藏書,章回小說最多。《楊家將》、《七俠五義》、《封神榜》等等,現在想想那可都是正版啊,我天生喜歡看書,從小學三四年級起,我就開始捧著這些書看的津津有味。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媽媽桌子上有一本《故事會》,我好奇地翻起來,很快裡面一篇篇短小但生動的故事吸引了我,那麼淺顯易懂,那麼情節曲折,比章回小說好看多了,最主要是內容貼切時代。從此每月買《故事會》成了我最重要的期盼。

    但母親不給我買《故事會》,她說那是閒書,會耽誤學習。那時候學校也不主張看故事類課外書,說純粹是不務正業,學校給我們訂《少年文藝》《讀者文摘》《演講與口才》等。

    我只好自己想辦法,隔三差五哄騙母親要買英語雜誌或詩詞賞析,這方面母親大方的很,眼睛都不眨,直接把錢給我,幸虧那個年代家長看孩子不嚴,我悄悄把錢都買了《故事會》,母親一點都不知道。

    當時在緊張的學習之餘,《故事會》帶給我了無盡的喜悅,我的學生時代由此才並不枯燥。如今隨著城市改造,街角的報刊亭早已蕩然無存,《故事會》也與我再見了。但曾經的青蔥歲月,曾經的美好純真,是那樣永駐心頭,難以忘記。

  • 9 # 時光知味靜聽花開

    70後上學時不同於現在的網路時代,那時沒有現在的各種電器裝置,沒有電腦,手機,網際網路,但70後也有屬於自己獨有的精神食糧。70後上學時在不同的時段會迷上不同的報刊、雜誌。上小學前及小學初級階段我們愛看連環畫,因當時大多數的家庭都不富裕,不能給孩子買很多書,同學之間借閱互讀,後來大一點我們又愛上了故事會,兒童文學等雜誌。及至上了中學有次看到別人看讀者文摘,借來讀後一下就被吸引了,一口氣讀完,再也割捨不了,這就是書籍的力量。它會讓你在有限認知的生活中發現廣闊的世界,讓你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隨後又愛上了青年文摘,演講與口才,譯林等雜誌。這幾本雜誌從中學時代、大學時代直到工作以後多年都是伴隨著我,每個月定期去買,去看。而這幾年隨著手機上網的普及,曾經遍步大街小巷的售賣報刊雜誌的報刊亭也已經消失,閱讀雜誌成為了一種記憶。

  • 10 # 山林魯達

    那個時期的學生時代,課外生活,不像現在有手機、平板、網咖等等,想玩什麼都可以有。那時,雖然有電視,但父母不讓看,所以,就只有看課外書了。那時候,雜誌還挺豐富的,諸如《故事會》、《作文選》、《遼寧青年》、《上海故事》、《知音》、《大眾電影》、《電視報》、《英語報》、《中學生》、《中學時代》、《小說月刊》、巜星星詩刊》、《詩刊》、《鄭淵潔童話》、《舒克和貝塔》等等。

    那時,特別巴望雜誌能早日到手,立刻翻看,更是後面排隊都等著看呢。這期雜誌剛到手,就巴望著下期雜誌了。

    這些雜誌,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伴我們成長。

  • 11 # 童年鄉村記憶

    本人60末,小時候除了小人書,沒接觸過任何雜誌。直到上初中後,從同學那裡看到《少年文藝》《兒童文學》《中學生》等,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後來又自己攢錢訂閱過《少年科學》《故事會》《中學科技》《讀者》等。直到大學畢業,自己開始從事雜誌編輯工作,幾十年來,雜誌已經成為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通過雜誌,通過文字,每天可以與成千上萬顆不同心靈溝通交流,這大概是一個編輯的最大幸福了吧!

    順便問一下,我所服務的雜誌也是一本學生刊《中學生博覽》,已三十幾年歷史,你有看過嗎?

  • 12 # Excel技術控

    終於有人問這樣的問題了,我很想回答。因為太多的雜誌讓我記憶猶新。雜誌《人民文學》《十月》《莽原》《芙蓉》《啄木鳥》一致到現在我印象特別深刻,尤其《人名文學》的中篇小說,每一篇都引人入勝,那個時代沒有電視,這些雜誌伴隨了我的成長,在潛移默化下,我的文章寫的總是很不錯,現在除了《人名文學》,好多雜誌都停刊了。真的太可惜了。

  • 13 # 自由的年齡

    本人六零後,八o年入衛校,八三年畢業,農村姑娘,進醫院上班後工作努力,待人真誠,可是很難融入同事們那種談笑風生之中,有點鬱悶,還好碰到了(演講與口才)雜誌,每期不漏,每篇不漏,反覆深思,慢慢的能在同事中露一點,不知不覺成了談笑風生中的一員,也常語出驚人!再也不怕面對陌生人了!後來的生活中也常常將這雜誌推薦給新同事們。

  • 14 # 舒雲探月

    我是66年生的。我父親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那時候每月父親從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一些錢來訂《詩刊》、《人民文學》、《世界文學》。那時候沒有什麼讀物,我上初中時看到父親看這些書,便逮著囫圇吞棗式的瞎看,世界文學國情不同,人名又那麼長有點看不懂,詩刊抒發的感情理解不了,但還記住了一首打油詩:頭髮梳得光,臉上搽得香,只因不生產,人人說她髒。最喜歡《人民文學》了,長篇的、短篇的,甚至從頭到尾還看了劇本《王昭君》,所以一個家長的愛好是能夠影響下一代的。

  • 15 # 殷特

    70後80後訂報刊雜誌,不是喜歡那麼簡單,更多的是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娛樂。

    看報刊雜誌,在那個學生時代,是很奢侈的生活習慣。學生時代,本身就窮苦,也沒有什麼錢,1塊兩塊的,也就只能訂《英語週刊》《讀者》等等,不像現在有網路,還可以自己寫點什麼。

    有誰買了一本書,那就是寶貝,全班人互相借來看,好美的畫面。愛讀書,也愛學習。

    一晃眼,已過去了20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卻很多的報刊雜誌,變成了網頁,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感覺了。聞到的也往往是銅臭味,為娶媳婦,買房買車,還貸,壓得喘不過氣來。

  • 16 # 春天裡的蒲公英

    記得90年代早期我上高中的時候,無意間從同桌那裡看到一本《讀者》雜誌。瀏覽了其中幾篇文章之後,便深深的愛上了這份雜誌。

    但因為當時上學時家裡很窮,買不起雜誌看,便問同桌這個《讀者》雜誌是從哪裡來的?同桌告訴我說是在縣工會圖書館裡借的,辦個借書證就可以了,十塊錢可以看一年,隨便看。裡面的藏書有不少,我主要看《讀者》。覺得《讀者》裡面的文章可讀性很強,內容也很豐富,對寫作文很有幫助,高考時我的語文單科成績位居全班第一,作文幾乎是滿分,雖然別的科目考的差強人意,但總算是語文成績把總分拉上來了,我也因此考上了大學。我覺得完全是得益於看《讀者》的功勞,從《讀者》那裡,我受益匪淺。

    以至於大學畢業工作後有了工資,我就開始在我們那裡的郵政局訂閱全年的《讀者》雜誌看,一直沒有間斷過,家裡的《讀者》堆滿一個大書櫃,直到兒子出生上學以後,我也推薦兒子看這份雜誌,兒子在我的潛移默化之下,也喜歡上了這份雜誌,現在兒子也考上大學了,我又把家裡的《讀者》送給親戚家正在上學的孩子看。願孩子們都能在《讀者》雜誌裡吸取正能量的知識。

  • 17 # y靜聽秋雨

    看到這個問題一下子就回到了學生時代,《小說月刊》《讀者》《婦女生活》《十月》《小說林》還有一些電影畫報之類的,我兩個哥哥也都愛看小說,所以我家裡這些小說雜誌特別多,上學的時候不好好學習,上課看小說,經常被老師逮住,還沒收了好幾本現在有的時候還跟我哥開玩笑說:知道當年我為什麼學習不好嗎,就是因為你們總往家裡拿亂七八糟的小說把我給耽誤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小升初的全民搖號,家長們有哪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