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海優

    關於“帽”這個字的由來。

    “帽”字的字形演變

    今天的“帽”字在古代寫成“冃(mào)”,外面像布、巾一類的覆蓋物向下垂覆的樣子,裡面的兩橫表示帽子上的紋飾,整個字形描繪的是古代帽子的形狀。後來,人們在其下加“目”,代表人的頭部,於是就有了“冒”。因此,“冒”也曾一度被當作“帽子”的“帽”來使用,而後由於“冒”多用於表示冒險、冒犯、冒失、冒充等義,人們就又在“冒”的左邊加了“巾”字,另造了“帽”這個字,這樣才有了今天“帽”的這一字形。其中,“巾”表示帽子用布帛製成,“冒”則除了其本身就有“帽子”的含義外,又兼具表示整個字的讀音的作用。

    正是因為“冒”是在“冃”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所以它的字形上部不是“曰(yuē)”,“ㄇ”與裡面的兩橫左右不相連。

    “冃”被“冒”和“帽”替代後,就基本上不再作為漢字獨立使用了,但我們仍能在另外一些字中找到它的“身影”,比如“甲冑”的“胄”的下部,“冠冕”的“冕”的上部等。

    《說文解字》記載:“冃,小兒、蠻夷頭衣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解釋:“小兒未冠。夷狄未能言冠。故不冠而冃。”可見,“冃”跟“冠”不同,是不能戴“冠”的人戴的。不過,這種“冃”在古代文獻當中較少被提及,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多為“冒”或“帽”。

    《玉篇·巾部》:“帽,頭帽也。”《字彙·巾部》:“帽,頭衣。”又說“自乘輿宴居下至庶人無爵者,皆服之”。《隋書·禮儀志六》:“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獲得如下資訊:首先,“帽”是戴在頭上的服飾。其次,它是上至君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戴的。例如漢樂府詩《陌上桑》描寫十來歲的年輕人被羅敷的美貌所打動,不由得摘掉帽子重整頭巾:“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六:“相逢不敢揖,彼此帽低斜。”

    透過一些文獻記載我們還可以得知,相對於正式場合戴的“冠”而言,“帽”是非正式場合戴的。比如《資治通鑑》魏明帝青龍三年:“帝嘗著帽,被縹綾半袖。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見阜。”時任少府的楊阜認為魏明帝頭戴便帽,身穿淡青色短袖綢衫這樣的裝扮不符合禮制規定。

    後來,“帽”逐漸成為各種帽子的通稱。比如古代官員上朝時戴的禮帽叫“朝帽”。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奉寄澧州張員外使君五十二韻之作因其韻增至八十通贈二君子》:“春衫裁白紵,朝帽掛烏紗。”而日常戴的便帽則叫做“小帽”。《老殘遊記》第十七回:“剛弼卻不認得老殘為何許人,又看他青衣小帽,就喝令差人拉他下去。”“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以黑紗織物製成的帽子,古代曾經有一段時期不分貴賤什麼人都可以戴,不過大多數時候都作為官服使用,只有做官的人才能戴。陸游《探梅》:“但判插破烏紗帽,莫記吹落黃金船。”白居易《初冬早起寄夢得》:“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所以,在古代,頭戴一頂烏紗,是當官的“標配”。後世因以“戴烏紗帽”比喻做官,而以“丟了烏紗帽”“掉了烏紗帽”比喻丟掉官職。

    跟“衣”“冠”既可以表示服飾本身,又能表示穿戴服飾的行為動作一樣,“帽”也能表示“戴帽子”。比如《通典·禮十七》記載:“上古衣毛帽皮,後代聖人見鳥獸冠角,乃作冠纓。”唐代陸龜蒙《南涇漁父》:“出戶手先筇,見人頭未帽。”這兩處的“帽”都是指戴帽子。

    “帽”由指帽子,進一步又可以指那些“罩或套在器物上頭,形狀或作用像帽子的東西”,現在的“筆帽”“螺絲帽”等都屬於此種用法。而在古代文學作品當中,“帽”的這種用法更為寬泛。比如東漢張衡《西京賦》:“天子乃駕雕軫,六駿駁,戴翠帽,倚金較。”這裡的“翠帽”是指用翠羽做的車蓋。蘇軾《新城道中二首》其一:“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又軟又白的雲朵好像給山嶺戴上了絲棉製成的帽子。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拔筆擲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這裡的“帽”指筆套。

    現代人對於穿衣戴帽這件事已是習以為常。然而,如果仔細探討,我們會發現,哪怕這種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再簡單不過的漢字,也是歷經演變,有著豐富且有趣的內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蔡恩作為2019年狀元秀,為何還是被很多人不看好,是什麼原因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