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系西鹹
-
2 # 夜海聽濤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是三國時期極為著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不僅對蜀漢建立、延續有著重要的作用,也對中國二千年士大夫精神形成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自東漢之後,無數個各個封建王朝文臣都夢想成為諸葛亮一樣的際遇和功業,也以其為忠貞的楷模,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極其重要的文化符號,深刻影響著中國二千的封建社會。
建安十二年(207年),半世無功的劉備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自此君臣際遇,風雲相會,揭開了三國時代新的篇章。諸葛亮是這樣評價劉備:“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劉備是這樣形容得到諸葛亮輔佐“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君臣雙方惺惺相惜,一時成為佳話。
建安十二年,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襄陽名士司馬徵與劉備會面時,司馬徵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言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大大吹捧了一片諸葛亮一番,說得劉備心裡癢癢。只是司馬徵臨別時,又說了一句“諸葛亮得其主,未得其時”,又讓人迷惑不解。
其時司馬徵說這句話,有其一定歷史背景的,也是有一定根據的。首先是時間問題,劉備遇到諸葛亮之時,已經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此時據初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時已經整整過去了23年,曹操已經基本平定了北方,並攜官渡之戰之威,直指江南,劉表已死,劉琮授首,天下大勢已定。要知道西漢開國僅僅用了7年(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東漢開國連頭帶屬也只用了14年(公元9年至公元25年),就是新中國成立,從南昌起義算起,也只用了21年。東漢末年黃巾之亂,軍閥混戰至建安十二年,各路軍閥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劉表已被曹操所滅,天下三分,曹操已有其二,且已佔定北方,大勢去矣。其次是政治時勢,曹操是一代雄主,並挾天子以令不臣,佔據著先天的政治優勢,一大批能臣武將均依附曹操,曹操一方文臣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劉曄、滿寵、呂虔、楊修、賈詡、司馬懿、陳群、桓範、鍾會,武將有夏侯敦、夏侯淵、典韋、許褚、張遼、徐晃、李典、樂進、于禁、龐德、張郃、曹仁、曹洪、曹純、曹休、曹彰、夏侯霸、鄧艾、曹真、文鴦、郝昭、王雙,可以說人才濟濟。劉備的皇族招牌也只唬唬人罷人,當時並沒有多少人買賬,不少人見面就罵“織蓆販履小兒”,漢獻帝劉協認劉備為皇叔,也是政治原因,是不是皇叔,只有天知道。當時蜀漢並沒有像後來三國演義中被吹捧為正朔一樣受人尊崇。三國志就是以魏為正朔的,曹操也是被稱為太祖武皇帝,可以說一開始蜀漢政權就沒有多少政治優勢。其三,是軍事形勢和經濟形勢,赤壁之戰時,可以說當時全國絕大部分軍事力量都是由曹操掌控。赤壁之戰,曹操號稱百萬,據保守估計至少二十萬,孫劉聯軍至多五萬,曹操兵鋒所指,莫敢其當,在荊州頗得民心的劉表政權一看不能抵抗,直接投降了。可見曹操兵鋒之盛。當時天下九州,曹操已得其六,且當時中國經濟中心還有長江以北(經濟中心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以後),直到南宋以後,中國定都都在洛陽以西以北地方,可見當時孫權和劉備無論從經濟形勢還是軍事實力都不具備優勢。這些當然都不是諸葛亮的過錯,只是埋怨他出山的太晚,或者說太年輕了,天下大勢已定,非人力所為(諸葛亮比劉備整整小20歲,比曹操小26歲,在平均壽命只有30-40歲的東漢末年,已經是整整二代人的差距,我們可以說,諸葛亮,你是有能力,有際遇,只是你出來得太晚了)。
-
3 # 奇聞研究社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幸運的,遇到了明君劉備賞識他,請他出山,否則的話他有可能一輩子只能是個躬耕於南陽的布衣。但他又是不幸的,空有恢復漢室的壯志,奈何時不我予,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
為什麼說諸葛亮未得其時呢?這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說,首先說外部環境,當時曹魏政權已經控制了整個中原地區,幾股反叛勢力可以忽略不計。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原地區幅員遼闊,在人力物力上是地處西南地區的蜀漢政權所無法比擬的。
戰爭打到最後無非就是消耗戰,看誰能消耗得起。因此我們看到諸葛亮五次北伐,由於戰線太長,大多是物資供應上出了問題,最後無奈班師回朝。曹魏政權作為防守方,則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在加上還有個不懷好意的鄰居--孫吳政權,時時想著吞掉蜀的地盤,致使諸葛亮不得不分出兵力防備孫權,所以說北伐終究無法成功。
還有一點蜀漢的地理位置不好,地處西南,很難有大的發展,可以說守不住又攻不出去,所以諸葛亮在明知時機不成熟的情況還是急於北伐,就是意識到蜀漢守不住,這也從後來晉攻蜀漢沒有抵抗就投降這點佐證了諸葛亮的想法。
在來說內部因素,上至皇帝劉禪下到大臣幾乎都是反對諸葛亮北伐的,暗地裡處處給他掣肘,致使無功而返。
時勢造英雄,內外因素相加,諸葛亮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只能徒呼奈何!
回覆列表
三國中水鏡先生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這句話的意思是:
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諸葛亮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一點。
諸葛亮一心為大漢盡忠,但是他盡忠的時候,大漢其實已經是一個空殼子了,而且當時曹魏、孫吳的政權都是非常強大的,如果諸葛亮要實現自己興復漢室的目標,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這就是所謂的未得其時。
這句話中的,孔明未得其時,並不僅僅是指諸葛亮投奔劉備的時間。未得其時中的這個“時”字指的是天時中的時,是諸葛亮出山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正是因為他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最後還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後落得個出身未接身先死
的悲壯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