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豆腐豆腐466
-
2 # 閒情偶記生活點滴
《山海經》主要類容包括地裡、歷史、博物、巫術、科技、醫藥、宗教、民俗、民族等。比如《山海東經》敘述了遍及遼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五大流域的25條著名的河。
《山經》按方位分為南、北、東、西、中五卷展開,每卷以山為綱以水為目,將地裡知識附於綱目中,敘述有條不紊。層次清楚。
《山海經》中的很多神話傳說為人們津津樂道,比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刑天爭神、后羿射日、黃帝戰蚩尤等。
-
3 # 青士
《山海經 》——原十三篇,今十八卷。是一部具有神話色彩,虛實相摻的地理著作。以山為綱,海為目,涉及歷史、民族、神話、宗教、巫術、民情、風土、動物、植物、礦物、器物、醫藥等。實為古人腦洞大開之作。
-
4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小雉哥。
《山海經》本質上是一本地理書,主要內容是五方地理。
古人有的把《山海經》跟《相馬經》這種相術書歸為一類,有的把它跟《博物志》這種小說歸為一類,近代又有人把《山海經》說成是“巫書”,雖然都有一點點道理,但都不如歸為地理書合理。
首先說《山海經》的第一部分,同時也是2/3的內容:《五藏山經》。這部分內容是典型的地理書,行為格式化,一段段都是某處有某山,某山出某水,同時山上有何動植礦物等。
《五藏山經》又分為五部分,即《南山經》說南方地理,《西山經》說西方地理,《北山經》說北方地理,《東山經》說東方地理,《中山經》說中原地理。
《南山經》又分三個部分,分別是《南山經首》《南次二經》《南次三經》,都是由西往東,一座座山數下來。
尤其是《南山經首》,由西海岸數到東海岸,暗中表明《南山經首》這組山的南邊即南海,同時說明《南山經》是從“世界”(當時人們認識中的“全世界”)的西南角,寫到“世界”的東南角。大約就相當於今天中國的南方地區。
《東山經》情況類似,不過是分四個部分,分別是《東山經首》《東次二經》《東次三經》《東次四經》。方向則是自北向南,山東則是東海。
然而《北山經》《西山經》情況則不同,《北山經》是從南往北數,《西山經》則是從東往西數,最後分別走到世界的盡頭,北海和西海。
我們知道,中華大地東南臨海,西北則是大陸。從中原往東或往南,很容易走到大陸的盡頭,來到汪洋大海之上,往西往北則反之,西亞北亞都有連綿無盡的大陸,中華大地周圍實際上有東海和南海,卻沒有真正的西海和北海。(有人說青海湖是西海,貝加爾湖是北海,明顯是都是出於附會。)
出於上古時代的“理論”,世界的周圍是大海。但當時人們組織考察隊伍往東往南都成功發現大海,往西往北則否,一直走到不想再走了,於是出於幻想也好,出於欺騙也好,考察者將傳說中西極的“崦嵫山”安排在《西山經》的末尾。
在《北山經》的末尾說無逢山的西邊就是傳說中北極的“幽都山”。好說歹說,都走到了世界的西極和北極,見到了“西海”和“北海”。
總之,四方山經的寫作情況,無意之中表現出中華大地的基本地理圖景,即西北為大陸,東南為大海。
《中山經》分十二組,看似偶然,其實跟當時人們的地理“理論”有關。
首先是《東山經》《西山經》都是四組,《南山經》《北山經》都是三組,而3×4=12,正跟中山之數相合。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東方山特別少,《東山經》卻要分成四組,北方山特別多,而《北山經》卻要分成三組。
其次是當時的理論中,世界是“亞”字形的,即方形的四角分別又缺了一個方形。南北三組,東西四組,中央十二組,則四角正好有缺口。
說完《山經》,《海經》就比較好理解了。
《海經》之中,《海外四經》《海內四經》是一組。其中“海內四經”其實是由一篇“海內經”擴充出來的。我們知道,四方分成四部分是很自然的,但中央分成東南西北四個部分其實是不現實的。
中央如果按方向分成四個部分,其實總有很大部分非常勉強,因為“中間”還有“中間”,分下去其實無窮無盡。
世界如果分成八個部分其實應該是“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這樣,而不是“東、南、西、北、中間東、中間南、中間西、中間北”這樣。
《海外內經》其實本來應該也跟《五藏山經》《大荒五經》一樣,分成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
《五藏山經》《海外內經》《大荒五經》各自是一套世界地理模型。過去人們常常想把它們強行融合在一起,其實是很不合理的。
回覆列表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海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