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採菊東籬下804
-
2 # 丁梅英說心理
有小夥伴問了類似的問題:
“心理諮詢中諮詢師一直對我表示同情讓我特別難受,是因為她不專業嗎?”“我感覺第一次諮詢她那個眼神簡直讓我太難受了,說實話我不確定我還能和她一起合作下去。我想問這正常嗎,是不是每個諮詢師都這樣,還是這是個人風格問題。諮詢的原則不是 “中立 節制 匿名”嗎?”“我說了好多我家裡的事兒啊,學校的事啊。然後她就一直用那種很同情的眼神看著我,對我說看得出你那時候是真的很痛苦,或者一定是他們不夠好才會讓你怎樣之類的話。”
答:
一 心理諮詢師同情來訪,是會讓很多來訪感受到不舒服,這是因為,“被同情”會讓一個人感覺自己過得不好,有自尊受損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共情是站在這個人的主體位置體驗那種感受。
同情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看別人的問題。
比如,一個人母親去世了。
假如你說“太痛心,太難受了!”,這是共情。
假如你說“老早就沒有媽媽,你太可憐了”,這是同情。
很顯然,共情讓人感受放鬆,被理解被接納。
同情讓你感覺自己過得不好。
二 你說“那種同情的目光讓我覺得自己很可憐,感覺自己很沒用”,請問你感受到被同情,除了她的目光,還有別的嗎?比如語言?如果僅僅是目光,我想這也許和你對自己的定義有關。有可能諮詢師想傳達的是“心疼,理解”。
三 你說“對我說看得出你那時候是真的很痛苦,或者一定是他們不夠好才會讓你怎樣之類的話”
一定是他們不好,這話一定是有問題的。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是發現來訪人格如何受阻,什麼面相受阻,然後在這個位置理解來訪,讓來訪的人格重新得到發育,而不是讓來訪和周圍人更對立。
比如:一個來訪抱怨父母,是因為他在成長中有太多時候感受到被忽視,被否定,他心情不好的時候,沒有得到被安撫,被支援。
也就是說,來訪內在的心理需要沒有被滿足,他才憤怒不息,抱怨不止。
表面來看,他談的是對父母的不滿,其實談的是自己想要的沒得到。
我工作的方向是1承接來訪的情緒,讓來訪感到被理解被支援被接納。
2理解他內在的心理需要。
打個比方,一個來訪談到自己考了100分,很興奮地告訴父母,希望得到父母的誇獎,沒想到,父母說“考一次100分,你就驕傲了?有本事每次考100分。”
在這個例子裡,來訪的內在需要是什麼?被認可。
諮詢師可以對來訪說“你考了100分,這是很不容易的,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你很希望你的父母看到你的努力,認可你獲得的成績。”
也就是,諮詢師理解到了來訪想被認可的內在需要。
於是,來訪知道自己這麼氣憤,是因為沒有被認可,他會感覺深深的 被理解。此時,他對父母的憤怒轉化為自己內在需要的關注。
也就是,一個人理解了自己,接納了自己,可以安撫自己的時候,他就不需要再在關係中與人糾結。
四 你說“諮詢的原則不是 “中立 節制 匿名”嗎?”
答:經典精神分析強調這個,自體心理學、 主體間性心理學已經不十分重視“節制,匿名”了。
比如,一個來訪總是笑著說起童年被母親暴打,這時候,如果諮詢師還是很節制自己的情感,來訪是無法貼近自己的感受的,也就談不上治療效果。
我的做法是“聽你講你媽媽那樣打你,我感覺很悲傷很無助,不過,我看你在笑,我想你還沒辦法面對這些情感。“
1來訪無法貼近體驗,我可以讓自己放在被母親暴打的場景裡,去體驗那種感受,反饋給來訪,幾次這樣,來訪的感受有一天也許會被啟用。——精神分析的“替代式內省”技術
2 我說你還沒辦法面對這些感受,我既讓來訪知道她對情感的隔離,又用了理解,接納她的方式。
不過,在你這句話前後,我沒有看到諮詢師說什麼,你是僅僅根據諮詢師的眼神,判斷她不中立不節制嗎?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這也許是你理解世界的方式哦)
諮詢師的不中立不節制通常體現在這些互動裡:
“他們都不好,對你這樣”——不中立。
來訪說這個工作太辛苦了,諮詢師說“你換個工作吧”。——來訪表達的是自己辛苦,希望被人理解,諮詢師在現實層面迴應,而且不是來訪想要的。
希望你早日找到靠譜且適合你的諮詢師。
回覆列表
沒遇到過。不過,可以想像,如果你在諮詢時一會哭一會笑,時而精神緊張,時而喋喋不休,諮詢師會對號入座,因為這些特徵符合精神病的標準,ta會一邊翻書一邊說,這就是精神病啊,書上就是這樣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