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陸的白兆山桃花巖。
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靜寧縣),一說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一說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遊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在當時封建王朝複雜歷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一說喝醉了酒,在水中撈月亮而死。
七零一年(武則天長安元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從小居住在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
七一零年 (睿宗景雲元年) 李白十歲。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家。
七一二年 (玄宗先天元年) 八月改元,玄宗即位。李白十二歲。
七一八年 (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
七二零年 (開元八年) 李白二十歲。出遊成都、峨嵋山。謁頲於成都。頲甚贊其才,復勵之以學。
七二一年(開元九年)李白二十一歲。春歸家昌明。此後三年均在匡山讀書。是年王維二十一歲,登進士第。
七二四年(開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
七二六年(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七二七年(開元十五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於淮南小壽山(今湖北省廣水市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家於此。
七二八年(開元十六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在壽山創作了《靜夜思》。
七二九年(開元十七年)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絃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
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鉅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鉅公的讚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遊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
安陸的白兆山桃花巖。
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靜寧縣),一說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一說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遊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
在當時封建王朝複雜歷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一說喝醉了酒,在水中撈月亮而死。
七零一年(武則天長安元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從小居住在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
七一零年 (睿宗景雲元年) 李白十歲。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家。
七一二年 (玄宗先天元年) 八月改元,玄宗即位。李白十二歲。
七一八年 (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
七二零年 (開元八年) 李白二十歲。出遊成都、峨嵋山。謁頲於成都。頲甚贊其才,復勵之以學。
七二一年(開元九年)李白二十一歲。春歸家昌明。此後三年均在匡山讀書。是年王維二十一歲,登進士第。
七二四年(開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遊的征途。
七二六年(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七二七年(開元十五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於淮南小壽山(今湖北省廣水市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家於此。
七二八年(開元十六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在壽山創作了《靜夜思》。
七二九年(開元十七年)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盛唐詩潮波瀾壯闊,氣象萬千。而其中最引人矚目、動人心絃的,是李白的創作。李白的詩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飽滿的青春熱情,爭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積極樂觀的理想展望,強烈的個性色彩,這一切匯成了中國古代詩史上格外富有朝氣的歌唱。
其父李客(或謂真名不詳,“客”是對外來者的泛稱),不求祿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們猜想他可能是一位鉅商。李白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他自幼讀書就廣為涉獵,所謂“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年輕時仗劍任俠,《與韓荊州書》雲: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魏顥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贈李十二白》詩中也以“袖有匕首劍”、“雙眸光照人”這樣的句子描述其風度。很久以後,他和朋友敘舊,還興致勃勃地回憶當年殺出五陵惡少重圍的往事(見《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他還很早就嚮往遊仙問道的生活:“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感興八首》之五)十八、九歲時,李白曾隱居於戴天大匡山,並從趙蕤學。趙蕤是個以“王霸之道見行於世”(孫光憲《北夢瑣言》)的學者,所著《長短經》十卷即主經邦濟世的事功之學。李白二十歲遇到蘇頲,又深得這位“朝廷大手筆”、文章鉅公的讚賞。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裴長史書》)。他從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荊門、遊洞庭,接著又到了金陵、廣陵和會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鄖城(今湖北安陸)。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在江陵遇到他,誇許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李白《大鵬賦·序》)。開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許圉師孫女為妻。三年後,即開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陽啟程入長安,這時他正好三十歲。
李白初入長安為期約三年。他隱居在終南山,廣為交遊,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那時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別館就設在終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維、儲光羲等名詩人)去作客。李白結識了這位公主,卻未能如願以償,終於怏怏離去。開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黃河東下,先後漫遊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舉家東遷,“學劍來山東”(《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時,曾與孔巢父等人會於徂徠山酣飲縱酒,人稱“竹溪六逸”。後又漫遊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後連天子也被驚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