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鄉大哥1

    這是一幅鉛筆作品,問主是不是寫毛筆的出身?而且是學隸書或草隸之類的字型?但是由於工具的限制,寫不出毛筆的粗細變化,就顯得不論不類,其實鉛筆也是可以寫出好字的,而且鉛筆尖滑,寫字還是挺方便的,不足之足就是墨色較淡,所以可以選擇2B類的鉛筆為好。

    這作品中參雜了隸書,行書,楷書於一體,任何作品中都是不可以這樣的,這樣氣韻就無從談起,所以硬筆也是應該學習前人的小楷,可以從中獲取營養,硬筆字也是有藝術性的,寫好了一樣很美。

    隸書中的曹全碑,行書和楷書就非常之多了。

    鉛筆不要削得過尖,隨著寫它的尖在損失而變形,所以也要注意轉筆,這樣就可以讓筆尖一直處於粗細均可用的狀態。

  • 2 # 翰墨書道

    我曾經用硬筆臨習過幾個月的《苕溪詩卷》帖,參考其他書法愛好這的意見,感覺《苕溪詩卷》還是適合硬筆臨習。但我感覺《虹》帖不太適宜硬筆臨習,一是字數少。二是無論點畫和結構布白方面都不太適合硬筆臨習,特別是初學和用硬筆表現該帖的字形問題都不適宜。如果特別喜歡《虹》帖,建議先臨習一段時間的《苕溪詩卷》或《蜀素帖》。這兩帖由於是米芾35歲的作品,比較工穩,“刷”字的技法不十分明顯,比較適宜初學,後期作品多天真爛漫,以意率意而為,跌宕多姿,變幻莫測,不易初學。在有了臨習米芾書法的紮實經驗後在學習這類作品為上。

    就問題所附習作,不揣冒昧淺陋,談談個人的意見。我們知道既然是臨習傳統書法法帖,最基本的臨摹必須達到兩個標準,形似神肖。習作意味可以想努力做到形神俱似,卻使得其反。點畫、結構和章法皆不到位。原因是忽略了我們是在用硬筆臨習毛筆作品,不是毛筆臨習毛筆作品。

    硬筆,由於工具的因素,它有其自身的特性。這個問題在習作中折射的特別明顯。

    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把《虹》帖中的點畫線條被誇大了,所以點畫線條顯得過於曲屈,而忽略了用硬筆縮臨毛筆書法必須將毛筆作品中一些東西減去一些。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不要用原大字帖,可將字帖縮印之適合硬筆臨習大小為宜,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當然這必須是在有一定基礎後的臨習。

    還有必須加強描摹和讀帖功夫。最好是採取描紅的方法,經過反覆的描紅練習和由淺入深的讀帖,將法帖的筆法結構章法技法以及法、勢、意理解並消化了,這時再縮臨《虹》就容易了。

  • 3 # 中原影像

    詩的好與差跟子寫的好歹不是一個評價範疇,詩詞、歌賦表達的是意境美,而書法表達的是形體美,有本質的區別。

    就本詩的硬筆書寫,但從藝術角度說過,有點意思。要從書法角度看,有點隨意,書法自古以來有嚴格的書寫規範,受章法的制約。當今而言,硬筆又現代一些,不讓大家評判,自己探究藝術,自己喜歡就好,圖個樂趣,多個愛好,\(^o^)/~何樂而不為呢?

  • 4 # 清揚有儀

    行書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而藝術性相對不足;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或需要重新學習楷書,或者選擇行楷法帖,或學習楷書的基本筆畫,以資學習行書。

    學習楷書可以選擇墨本《智永真草千字文》楷體草體對比學習.

    行楷書法可以選擇《陸柬之文賦》,楷行草三體具備。

    陸柬之文賦

    智永真草千字文

  • 5 # 使志安寧之秋

    這幅硬筆字《虹縣詩》,是臨習米芾的墨跡《虹縣詩卷》。此帖米芾途經風光明媚的虹縣(今安徽泗縣)時,揮毫寫就的兩首自作七言詩。原帖行書紙本墨跡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書寫時輕重緩急,節奏感極強,用墨乾溼濃淡、輕重緩急,渾然一體,得天成之趣!原墨跡卷,前部分有兩次明顯的乾溼濃淡,一氣呵成,筆雖幹而字不散,將米芾的“刷筆”、八面出鋒、天趣發揮得淋漓盡致。

    釋文:虹縣舊題雲。快霽一天清淑氣,健帆千里碧榆風。滿舡書畫同明月,十八(日)陏花窈窕中。……此硬筆字前部分基本同原帖的佈局,只是臨寫的過於隨意,加入部分隸書筆意(如部分撇捺筆畫),結構也不像,沒有認真讀帖與臨寫。部分字如“中、一、千、使、吾”寫得比較好。另外小字“又到”是在“長安”後面,最後一個字“公”錯寫作“功”應注意。臨帖時若不認真練習,不能寫得儘量像一點,若不取原帖法寫太多也進步不太,沒多大意義。(這是第三次見到您發的臨習米芾行書硬筆字,沒什麼改進,說重了見諒。)這是我法原墨跡臨寫的(第三次習米芾字),儘量法原帖章法,儘量寫得像點,不要寫錯字,每字交待清楚,有遊絲連貫呼應,再多加練習,必定會越寫越好。僅供參照,與您共勉。

  • 6 # 素里布衣楊半

    一:不是所有的字帖都適合硬筆,這點要注意。

    二:米芾的虹縣詩,市面所售大部分為大楷字帖,你用來寫小楷的硬筆就不適合了。很難抓住形體特徵。

    三:是否可以改選其他字帖,選擇餘地很大,要看你自己喜歡什麼。

    四:若一定寫米芾,可以看一下蜀素帖,和苕溪詩卷,字小一些,容易些。

    照片作品米芾虹縣詩臨稿(區域性)。

    選自楊半(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 7 # 漫步人生726160

    這個作者好像練習過毛筆書法,毛筆書法和硬筆書法我自認為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相通的地方。例如:線條都要求有力度美,但表現形式不一樣,硬筆怎麼按也按不出毛筆的味道。然後過度按筆或追求毛筆的寫法,會使硬筆很不協調。我也走過這樣的彎路。就好像拿著乒乓球當籃球打,完全不對路數。為什麼呢?因為硬筆書法和毛筆的筆法完全不同造成的。

    當練好一種筆體(例如:毛筆),再練另一種筆體要比其他人快的多,從這一點講硬筆和軟筆內部是相通的。詩文我不去多評價,硬筆書法仍需努力,前面還有很長的路。

  • 8 # 肖凱硬筆書法影片教學

    你是學過隸書嗎?個別筆畫看起來像,但通篇又不是隸書,行書的連帶也不明顯,楷書又看不出學誰的字型,草書肯定排除了。

    評價一幅作品,首先確定作品屬於真、草、隸、篆、行,哪個書體,然後對照品評。

  • 9 # 浩哥的書法日課

    察微知著,臨帖不像不能稱之為臨。建議先臨習楷書如靈飛經,行書如聖教序,隸書如史晨禮器,掌握筆法與結體,再學虹縣詩。

    整體來講,當從橫豎撇捺點的基本筆法學起,然後偏旁然後結字然後章法,從頭學起吧。

  • 10 # 黎志國105957326

    用硬筆臨米芾大字,這個很有挑戰。其實不一定那麼適合,很多變化、包括強烈的側鋒、使轉、墨色和枯潤變化都很難用硬筆表現出來。而且這個虹縣詩章法特別奇特,大字尚可、小字不可觀。這種種的限制導致筆者這個任務挑戰很大。把這些放下,單純評價這幅臨作,形質和原作差異較遠,缺乏沉著痛快的氣勢,點劃也不夠精到,字型的大小搭配和原作也差異較遠,所以勇氣可嘉,一起努力吧…… 其實如果是硬筆,又喜歡米芾,臨王鐸的作品可能會更合適一些^_^

  • 11 # 觀自在行方便

    感謝朋友盛情相邀。通覽題主的臨寫的作品後,我想我還是應該先撇開題主的臨作,先談一下我對於硬筆書法的一些理解和認識。

    硬筆書法的興起歷史不長。其寫法主要依託於軟筆書法的法帖。近些年來,在龐巾華,二田,以及盧中南等名家的倡導下,楷法漸成為硬筆書法的主流形式。這種形式的形成,從而也深刻地影響了大眾主流的審美觀。可以這樣說,硬筆楷法正漸成為一種新的館閣體。這是一種不好趨勢。趨同性將嚴重影響硬筆書法多樣性的發展。

    這幅臨作,給我的第一印象,怪,但也沒有想象的哪麼刺眼。從創作的角度,謀篇佈局也是頗費了心思的。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關係,基本上都能恰當的處理。如果仔細推敲,我感覺還是有問題的,比如第一行的《瀏》字,和第=行的《中》字,我認為長豎分割篇幅不能重複使用,特別是恰好是兩個分段的中間。這無異損害了行筆的行氣呼應關係。從結字的線條處理來看,作者具有很深厚的毛筆書法功底。也許是慣性吧,作者將毛筆結字的筆法強植於硬筆的書寫。這樣的現象在篇幅中隨處可見,就不在一一列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題主習硬筆書法時間不長,對於硬筆字結字合理性的適應不夠。

    雖說毛筆書法和硬筆書法都是封於漢字的書寫法則,但由於他們所使用工具的不同,兩者在結字的處理上,是無法相容的。硬筆書法需要有不同的聲音和多元化。但刻意的創新,有時反而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最後,建議題主稍微放緩一下創新的步伐,在硬筆楷法上多做一些積累,效果可能更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學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