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世比亞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陝西韓城人。

    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他忍辱負重,秉承客觀公正,尊重歷史,堅持真理,不唯上,不欺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遊俠門客,他都能還歷史以真相。他所寫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透過給不同階層的人物立傳,給後人再現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三千年的豐富多彩、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並列為‘前四史’,與《資治通鑑》被稱為“史學雙璧”’。

    司馬遷又是偉大的文學家。《史記》被魯迅先生高度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先秦散文的經典之作。他行文結構嚴謹,條理清晣,層次分明,詳略得當;他語言準確精練,拿捏有度,往往一字傳神;他刻畫人物,血肉豐滿,栩栩如生,形象生動,個性鮮明。司馬遷《史記》中的好些文章都是中學、大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司馬遷者(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生於龍門,及陝西韓城,少年時期在黃河之北,龍門山之南過著耕種畜牧生活。年僅十歲便已習誦古文。二十年開始南遊江、淮地區,他蹬稽山、探禹穴,觀九疑山、泛舟於沅湘之水,在齊國研討學問,拜孔地,行鄉禮。司馬遷出仕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還到過昆明。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去世三年後司馬遷任太史令,開始綴集歷史書籍及國家收藏的檔案文獻。改夏正,施曆法,繼承父輩的遺志,論述歷代國家興衰與君王的賢明得失,在朝中因陳述李陵戰敗投降原由及李氏家族為人遭李陵之禍,下獄宮刑,在悲憤與屈辱之中作《太史公書》,或曰:《史記》。

    司馬遷所作《史記》集大成者,自黃帝始一直敘傳到漢興三千年的歷史盡收眼底,他用他那沉雄之筆,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原始察終,見盛觀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奇士無不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沒有司馬遷老先生給後人留下的這部歷史文獻著作,人們將無法全面的知道中華民族三千年的歷史變故,朝代的興衰與更迭,這是一部中華文化的珍貴瑰寶。司馬絕唱,文采飛揚,明古鑑今,國祚呈祥。

  • 3 # 左說春秋

    關於司馬遷如何評價諸問題,幾位網友己有很好回答。我想簡單突出講一下他的貢獻。

    一、司馬遷出身史學世家將門之後

    司馬遷《太史公自述》詳細追家世,堯舜時祖上繼重黎之後任火正司地之祭;夏商時世序天地之祭;周代宣王時改為司馬氏,世典周史之職。惠王、襄王間離周赴晉國,之後一支入秦為武職,另外則分散入魏、趙等國。入秦一支有司馬錯,為秦王伐蜀。錯孫司馬靳跟隨白起伐趙,坑趙國長平軍40萬。後來與白起同被賜死杜郵。秦始皇時,司馬靳之孫司馬昌為始皇鐵官。司馬昌之孫司馬喜為五大夫。喜子為遷父司馬談,為漢太史公,作官於建元和元封間。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武帝太史令。

    司馬氏一族自秦始皇鐵官司馬昌始居韓城龍門,司馬遷也生長於龍門。十歲誦古文,二十歲遊歷天下增廣見識。作為太史令父親的司馬談,一生耿直,卻不受漢武帝待見,連封禪泰山這樣重大活動也不讓參加。臨終時知道兒子將繼任己職,告誡:"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也"。

    司馬遷按照父親遺囑,繼任太史令後,恪盡職守,忠於事君,編成千古名著《史記》外,以剛直史德和高尚人品立身於世,成為千年第一史家。是立事、立名、立說的絕代大家。

    二、史家絕唱的史學貢獻

    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對史學的貢獻是空前絕後的。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是紀述時限長達3000餘年,上啟黃帝,下至漢武朝。在史書記述時空方面前無古人。假若無《史記》,我們則不知自已有5000年文明,靠一本《史記》我們才不至於數典忘祖。《史記》之前的諸種史書,有紀年的僅為夫子《春秋》和《春秋左傳》,記述時限才200多年。其它如《國語》《戰國策》∵及諸子之書,只記事不計年,是一本本生動的糊塗帳。用於聽故事很好,用於敘史則無年無月。

    二是《史記》開創了分門別類的紀述體,擴大了史書容量,既延時又延空。而之前的紀年史書如《春秋》《春秋左傳》等則只按年紀事,純為編年體,容量小,紀述分散。一個事件跨年度依時分載,閱讀不便。《史記》分門別類紀述,則更集中,更便於查詢。這種體裁為司馬遷新創,容納了更多歷史細節。特別突出以人系事方式,為後世史家所稱道和效仿。《史記》之後各朝斷代史繼續擴大門類,紀述空間進一步豐富,這都應該歸功於《史記》首創。

    三是史料的嚴謹性。不少人以諸子百家敘史置疑《史記》,動輒以某出土文物如何,某子如何置疑《史記》,是一種缺乏瞭解《史記》成書因由造成的。首先歷史事件原本就有官私等不同說法,《史記》取材以官藏資料為據,參閱其它史料,必然與非專業的諸子之說不同。這是任何史官都會遇到的問題,不能整體上否認《史記》的嚴肅性和可靠性。官修書不同於諸子的坊間傳說,《史記》之前很多,司馬遷見到的說法比現代人所見多得多。史官取捨不會全由私見。魯迅贊史家之絕唱就在於此。個別出入是有,但疵不掩玉之美。三、無韻離騷的文學貢獻

    作為正史的《史記》,並沒有完全枯燥的史體舊弊,而是借鑑《左氏春秋》筆法,賦予生動的文字筆墨。

    一是"豔而富",極富文彩,2000多年後讀來,仍令人拍案歎賞。之後班固所著《漢書》等斷代史,多效遷筆法,終究無人能過。

    司馬遷雖居中樞記史要職,品級並不高,郎級奉祿大約600一800石。漢武帝枉殺李陵家人,本可明哲保身。而他卻在朝堂上為李陵辨護,觸怒漢武帝,受宮刑之辱。這對於一介史官,恥辱之極,作為受辱刑史官儘可棄職而去。然而老先生卻以常人之不忍,繼續完成父子兩代夙願,終於完成千秋史卷《史記》。又多虧存副本於女兒家。到漢宣帝劉詢時,才由外孫獻出,經過篡刪之後才傳於世。這種立說、立業、立身的完美人格更值後輩人敬仰。老先生是一個大寫的人,不唯絕代史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女人生完孩子,臀部為什麼越來越寬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