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一家51

    這個觀點,不能苟同。

    從《三國演義》來講。劉備似乎最符合這一條的大部分描述,只不過他創業時已40好幾,不算“小”白臉。

    “心善”的君主對劉備的形容最貼切,百萬百姓願跟隨他背井離鄉,可見他有多心善。但要說他沒本事,那就差矣!擅於講故事、洗腦、識人,那可比能征善戰的武力本事強多了。試問哪一部古典評書裡的主君沒有比自己牛的部下?

    劉備心懷“光復漢室”的野心和決心,成功洗腦關羽和張飛,才有了“桃園三結義”,後又有武力最強的五虎將,連最聰明的諸葛亮都被他洗腦,當了他的軍師,最後還三國鼎立,當上了皇帝。能說他沒本事嗎?如果按武功的本事,1萬個劉備也當不了皇帝。

    曹操手下也一大堆牛人。只不過曹操心不善,疑心太重,經常找理由殺人。但他的野心比劉備大多了,而且比劉備還惜才,要不然也不會有關羽的“漢壽亭侯”封號。手下牛人比劉備多十幾倍。你能說他沒本事嗎?

    只有東吳孫權對得上“小白臉”這個稱號,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皇帝,但他是繼承了兄弟的皇位。同樣識人善任,手下猛將視死如歸,獨居東吳,創立了吳國。你能說他沒本事嗎?

    心善沒本事,手下又有牛人的小白臉兒君主是有,但那都是皇位繼承人,這不能怪他們沒本事。那是一種封建制度形成的。自然也就不長命。

    凡是能長命的君主都有本事。所以作者的這句問話並不成立。

  • 2 # 三觀粉碎機

    說到古典評書、演義,其中家喻戶曉的就有四大名著其二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膾炙人口的《隋唐演義》,其中主君被設定為心善沒啥本事只會依靠手下牛人的小白臉形象最為突出的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桃園結義”,“三顧茅廬”,“三讓徐州”,“劉備摔子”,以及“白帝城託孤”無一不表露劉備就像個小白臉,到哪都有人養。

    可劉備當真如此嗎,然《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有言,“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正史中劉備可是個好戰分子,討伐黃巾,討伐董卓,投靠曹操討伐袁術,吳蜀抗曹三國鼎立,最後的八百里連營,哪都有他的身影。

    可為何會如此,這就要說說什麼是古典評書、演義了。其實說白了,它們就是民間流傳下來的經典故事、小說,也可以當成是野史。那在電視上聲勢浩蕩的《水滸傳》在歷史的角落裡被知府張叔夜給剿滅了,而知府就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長。就連農家出身被塑造成好吃懶做又好色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也會感嘆一聲“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便是藝術的手法,唯有他們的主君的無能才更能體現出手下牛人的厲害之處,唯有社會背景的悽慘,陰暗才更能烘托出他們的出現更像是一種希望、一種信仰的誕生,這樣才更能引起讀者、聽者的共鳴,並使之流傳下去。

    所以在一個成功塑造出眾多英雄好漢並流傳下來的古典評書、演義裡,在個人英雄主義尤為突出的民間故事裡,而這些英雄好漢的主君在他們的“襯托”下便越發顯得像個心善卻沒本事卻又手下又有無數能人的小白臉了。

  • 3 # 伊耆角木

    這是個好問題。古典小說評書中確實有很多主君都是這種形象,當然指的是正面形象的君主(那幾位非要舉昏君例子還有糾結於君主年齡不算“小”的就有點抬槓了)。因為雖然與事實不符,但老百姓心目中的明君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形象好

    (古代帝王標準像)

    這個形象自然不是一定要貌似潘安,但你不能長得醜。得天庭飽滿,地闊方圓,有威嚴。得五官端正,面色紅潤。因為君主代表國家形象,試想一個君主賊眉鼠,就顯得不公正不大氣;如果君主面黃肌瘦,似乎感覺整個國家都吃不飽飯。所以看那些歷代帝王畫像,尤其是早期的,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隋文帝,一個個都是同樣的形象。因為那就是人們心裡君主應有的形象。

    二、道德上沒有瑕疵

    這就要說到為什麼那些君主顯得心善了,因為要求道德上沒有瑕疵。儘管無數皇帝都是靠著各種陰謀上位,但是老百姓對帝王的幻想就是“仁君”,所以無論是在漢末不斷“跳槽”積累實力的劉備,玄武門殺兄屠弟的李世民,手段狠辣的朱元璋,一個個都成了白蓮花,心底純良還一直哭。這樣才叫“仁君” 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援。不然,讓一個個陰謀家上位,老百姓心理接受不了。

    三、不爭

    還有一點,就是這些君主不能主動爭取,只能被動接受。因為如果主動爭取,那就是要推翻原本的朝廷,這就會被扣上“不忠”的罪名。所以,古典小說評書裡那些明君往往是被迫的,被屬下勸、被百姓勸,反正全世界都在勸他,他還不肯,最後恨不得被屬下打昏,幾乎要部下以死相逼才哭著上位。當然這也不怪老百姓,自古都是這麼做的。李世民玄武門殺兄屠弟還要說被哥哥弟弟先下毒,趙匡胤要來一出黃袍加身,“萬般無奈”做皇帝。

    四、自己無能,手下都是人才

    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君主應該知人善任,至於“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不是君主的標準,而是臣子的。君主不需要事必躬親,只要懂得什麼樣的人才做什麼樣的事情。

    另一個原因,就是所謂“聖天子百靈護佑”。中國古代的傳統小說評書,或多或少都有些神話的元素在。那些君主身邊的文臣武將一個個都是滿天星君下凡,要提現這些人的價值,自然要君主經常身陷險境。甚至連動物植物都能幫著這些“聖君”擋箭脫險。這就只能讓君主“無能”一點。否則君主太厲害,還怎麼顯示他們天命所歸,百靈護佑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做過最直的一件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