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17694511088

    古代政府利用水道調運公糧的專業運輸。《史記?平準書》:“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漕運的糧食叫“漕糧”或“漕米”,主要供應朝廷及京城人口之口糧,以及駐軍和作戰需要。漕運用船為“漕船”;漕運所需的軍隊和民工分別為“漕軍”、“漕卒”、“漕丁”和“漕夫”。歷代均設專管漕運的官員,如唐代為“轉運使”,宋代為“發運使”或“漕司”,元代為“都漕司二使”,明、清兩代為“漕運總督”。漕運始於秦、漢,直至宋代,均用河運。元代建都燕京(今北京),漕運以海運為主,河運為輔,海道開闢於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此後直到明、清兩代,均以河道、海道相輔而行。海運十分艱險,事故頻繁,損失慘重,三代海運,時有興廢。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令停止漕運。漕運之行,促進歷代水利工程建設,並完成舉世聞名的南北大運河水系,對商品交流,農田灌溉及文化交流都起了積極作用。海道漕運則促進了航海技術的提高。

    漕運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為滿足京城官吏和駐防軍隊的需要,從東南部富庶地區徵集糧食等物資,由水路(間或有陸路)運往京城或指定地點的一種專業運輸。它經過不斷髮展和完善,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

    漕運起源於秦朝。秦始皇為了同匈奴作戰,把山東沿海一帶的大批糧食運至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一帶),供軍隊食用。漢代時,每年都有數十萬石糧食由黃河中下游地區調運至京城長安,為此武帝還下令開鑿了渭渠以縮短路程,增加運量。但漕運的真正發展,還在隋唐時期。

    隋朝建立後,隋煬帝為遊江都方便,專門派人對久已存在的大運河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整治和開發,貫通了黃淮海及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客觀上為以後的漕糧運輸創造了有利條件。隋朝的糧食不僅可以由東向西調運,而且還利用運河從長江流域轉漕北上。隋滅陳後,取得了盛產稻米的江浙地區,從此京城長安的糧食大部由江淮輸送。唐繼隋取得統治後,對漕運路線基本上未作改變。由於當時運輸漕糧採取“接運”的辦法,江南船不入黃河,黃河船不入洛水,而分別由各該河系的船隻分段接運,因此唐初的年漕運量僅20萬石。後來高宗時洛陽以東改為“直運”,節省了時間,運量增至100萬石。唐玄宗天寶元年(742)開鑿了三門峽附近的開元新河,使運輸條件有所提高,以後漕運量逐年增長,年運量最高時達400萬石。不過這種局面僅維持十幾年,就由於“安史之亂”而遭到破壞了。

    北宋建都開封,使漕運路線大為縮短。隨著農業的發展、水利的開發和造船技術的進步,宋朝的年漕運量很快超過唐朝,一般都在五至六百萬石,多時還曾到800萬石,創造了中國漕運史上的最高紀錄。後來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雖然控制的疆土不及北宋的三分之二,但國土本身處於富饒的南方地區,漕運路程又比北宋縮短許多,因而漕運任務並不繁重。主要是從湖廣、四川等地把糧食運往沿江各軍事重鎮,供應軍隊的需要。

    元朝時建都大都,從此漕運方向由東南至西北改為直南直北。當時京城和軍隊所需的糧食數額龐大,且主要取自江浙地區,所以元朝統治者對於江浙漕糧的運輸極為重視,曾開鑿了濟州、會通和通惠三河,接通了杭州至大通的南北大運河,並大批建造船隻,用於漕運。但由於天旱水淺,運河無法滿足需要。1282年,元朝政府命羅璧等人監造海船60艘,招募漕丁漕夫,開闢海道運輸。後又鼓勵漕船返回時載運北方的豆、谷和梨、棗等土特產,從而使海道運糧逐年增加,由初期的4.6萬石最高上至352萬石,這樣,海運就成為元代漕運的主要形式。

    明朝改都北京後,每年由海道北運的糧食仍達一百萬石左右。但由海運險阻,其漕運重點仍放在運河方向,年運量達到400萬石。清朝初年實行海禁,漕運專門沿運河進行。待政權鞏固後,解除海禁,又逐步試行海運,並獲得成功。所不同的是實行了官督商運的形式,打破漕運由國家壟斷的局面,節約開支,降低成本,促進了漕運的發展。但至咸豐五年(1855),黃河改道,運河淺梗,漕運日益困難。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終於下令停止漕運,標誌著這項歷代重大的財政制度的廢除。

    漕運在歷史上起到了滿足京城和軍隊需要的作用,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是古時對用水道送糧食的稱謂。中國曆來都是南糧北調,一般都是把糧食透過水道運到京城或其他需要之處。因此漕運從秦代就已開始。因各代都城屢遷,其運糧路線也各有不同。從西漢到唐朝,是透過黃河、渭水把東南、中南等省的糧食運到關中、洛陽。北宋時期,是透過汴河、黃河、惠民河、廣濟河把糧食運到開封。元代主要經海路將糧食運到北京。明清是透過大運河將東南糧食運到北京。漕運的運輸量很大,但由於路程很長,河道經常堵塞,為使漕運暢通,需不斷疏通。這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因此後來以海運為主,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漕運已全部透過海運進行。

    本意為水道運糧,後專指中國曆代封建政府將南糧北調至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以供養朝廷官吏、軍兵的特種運輸。秦始皇攻打匈奴時,使天下“飛芻挽票”,將山東糧食運往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一帶),以供軍用。漢武帝曾發數萬人開鑿渭渠以縮短運糧路線,漕轉山東之粟,以供給京師食用。元建都北京,又開海運之制,由南方直抵北京。明、清兩代沿襲舊制,宋代以前皆用民運。元設萬戶府始用軍運。明分軍運、民運兩類。清改為:“官收官兌。”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運河淤塞,以海運為主。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停止河運。辛亥革命後,漕糧全部改徵貨幣,漕運隨之廢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震動篩平常應該怎麼樣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