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跳蚤騎士

    對於這個問題我就奇了怪了!如果孔子真是跑官,那他大可不必四處奔波勞碌,明明就可以順從君意而當一個弄臣,而何必為自己的學術東奔西走呢?

  • 2 # 馬振廷1

    算不上,人人皆是,別低估了自己。瞧不起聖人,自己想想與聖人有多大的距離?誰不想當官坐皇帝?坐不了官而已,因當官的不讓位,奪官殺了你。最大的跑官,應是創業皇帝,領兵幾百萬,奪關(官)得天下。孔子多說弟子三千。跑什麼官,充其量跑腿而已。

  • 3 # 文化歷史思索

    怎麼看待“跑官”一詞的意思很重要。按照現在的理解,跑官應該一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擇手段獲得官位,取得權力,包括但不限於使用非法手段獲得官位,比如使用錢財、美色等非法手段,或使用婚姻等合法但違背道德準則的手段謀取權力。

    區分跑官和正當努力得到官位,看目的和動機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為公、為大眾利益爭取權力,他會不屑於跑官。如果一個人一邊跑官一邊說他為了更好服務大眾,顯然是騙人的鬼話。

    不管孔子的一些思想我們是否贊同,單看孔子的人品,一定是無可指責的,很高尚的。用一個簡單的標準就可以評判:如果他沒有優秀的品德,為什麼那麼多人自願追隨他,對他恭敬有加?為什麼諸侯國君都想請他?為什麼那些得勢的貴族害怕他?難道那些人都是傻瓜嗎?

    孔子儘管四處奔波求取職位,但從來不是為了他自己,也不是為了給他的子孫後代謀利,他不是跑官,他不屑於跑官。“跑官”一詞用在他身上是對他人格的侮辱,也是對“跑官”貶義的洗白。

    孔子的身份屬於士階層。在春秋早期,這是一個尷尬的階層。想得到一點權力,要比卿大夫家族的人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是到春秋中後期,社會日趨動盪,競爭更加激烈,諸侯國君為了維護統治,更加重視人才,一些有見識的國君開始廣攬人才,如春秋五霸等。這樣,身份限制得以放鬆,有才能計程車人有了較大的參政機會。所以,孔子才會帶著弟子們四處覓官。

    早在春秋中期,一個叫甯戚的衛華人,就是毛遂自薦被齊桓公重用的。事實是,正當求官的現象在孔子以前已經很普遍。

    當然,春秋時期也有許多有才之士很厭惡權力場的腐敗和黑暗,鄙視或者害怕權力爭鬥,所以寧願去田間勞作,去做隱士。

  • 4 # 朱八戒CC

    “跑官”從古至今大有人在,這些“跑官”者為了進入仕途,為了自己的權勢,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擇手段,高攀富貴,拉幫結派,以至後來平步青雲,飛黃騰達。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當第一。作為千古思想第一人,又有著高尚的品德,如果把“千古跑官第一人”強加在孔子的身上,這是對他人格極大的侮辱和歪曲,也純屬是胡說八道。

    孔子的一生坎坷曲折,流離顛沛,波瀾壯闊。十五而學,勤奮用功,刻苦鑽研。致力於夏商周,尤其是周公這三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和整理。致力於當時民間的歌謠,詩歌的收集彙編。三十而立之後,站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有創造性地吸取精華,更新完善,形成了獨樹一幟,標新立異的儒家思想文化。

    孔子四十不惑,大腦清醒,不迷失方向,始經致力於克己復禮。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切盡在禮制的規範之中。當時的教育只有貴族子弟才能讀書,他首開中國歷史上私辦學校的先例,讓人人都能受到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五十歲之前的孔子,默默無聞,清靜無為,只有學術成就,並無當官經歷,又怎有“跑官”之說。

    孔子的時代,社會動盪,諸侯征戰,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歷來嚮往堯、舜、禹、周公那個文明的時代,那是一個充滿著德政禮制的大同社會。平民百姓的休養生息安居樂業,賢明君主的政通仁和國泰民安。

    孔子五十知天命,覺得應該幹一番事業。他也曾經尋求從政的機會,也幹過“委吏”的小官職,後來還做過“司空”“習冠”的部級官員。儘管他對政治有著強烈而濃厚的興趣,但因勢單力薄,無法改變社會混亂的局勢。

    孔子為實現理想的抱負,五十五歲的那一年,帶著他的弟子周遊列國,希望各國諸侯共同恢復周禮,以當時的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無奈當時的東周大勢巳去,禮崩樂壞,各諸侯只想成就自己的千秋霸業,無法接受孔子的政治主張。十四年的勞而無功,卻走向人生的落魄。

    孔子古稀之年,並沒有停止人生的奮鬥。而是繼續從事教育事業,並著手六經的修訂工作。弟子三千,賢能七十二,他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孔子“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十四年,是一項偉大的創舉,是一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精神,是一種不成功則成仁的民族氣節。

  • 5 # 辭明

    孔子是“千古讀書第一人”

    孔子跑官,沒有聽說過,但是孔子是天下讀書人的先生,恐怕沒人反對。幾千年來,無數讀書人皆尊稱之為孔聖人。

    孔子為何會被有些人誤認為是跑官第一人,我覺得無非是有些人誤解了孔夫子。在那個時代,孔夫子想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希望世人能在儒家思想的感召下,逐步走向禮法道義。但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如果你想宣傳一種思想,必須得讓君主們接受,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妖言惑眾,並且如果君主們一旦接受了,作為治國理政的主流思想和標準。在全國加以推廣,那麼這種思想就會在官方獲得認可,推廣的更快,更廣。孔夫子的出發點是高尚的,而不是純粹的、單純的想出仕為官。這個動機是不同的。

    孔夫子的做法現在也應該很容易理解,當今社會也是一樣,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那麼獲得政府的認可是非常必要的,一旦獲得了政府的授權,做起來就會名正言順,就會事半功倍。

    孔夫子是讀書人的祖先,儒家學說闡明的道理至今也是受用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所以請不要誤解自己的先師,他既然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被稱為聖人,肯定是有存在的道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戈壁母親》怎麼樣?